隊伍到達徐州的第二天,建鄴的戰報送達了。
徐州城外的樓船上,李如願在看過戰報之後,交給李嶽等人傳閱,得意道:“大紅雖然是我義子,卻也是能托以大事之選,此子雖然出身微末,卻不可等閒視之。”
戰報上從桓瑛作亂,到太子“死在”大火之中,再到劉絳在東郊驅使降兵破敵,擒獲“偽”太子等一眾“逆賊”,內容詳實,建鄴的局勢說的很明白。
除了戰報,還有密信,鄭昭文寫的,裡麵說了太子桓縝的事情。
並且也鄭昭文也把自己的打算跟付諸筆端,那就是這個太子不是個願意受人擺布的,所以他順水推舟,直接讓太子薨在了東宮大火之中。
至於“偽”太子,等他回去直接跟叛賊一起處置就好了。這樣北軍還不用擔負廢太子,或者殺害儲君的惡名。
鄭昭文是首席幕僚,北軍文官序列第一人,他的這種安排雖然是先斬後奏,但李如願卻完全認同。
並且這不光是鄭昭文安排,李煦和劉絳也是投了讚成票的。
即便是有些自作主張,但李如願並沒有任何怪罪的意思,畢竟他才離開建鄴不到一個月,就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隻能說建鄴本來就不夠安穩,但留守的幾個人也算是沒辜負他的信任,因勢利導,把事情處理的很漂亮。
尤其是劉絳最讓他滿意,除了配合李煦搞定桓瑛,還把萬餘人的叛軍也擊潰了,穩定了局麵。
至於一個不安分的太子,“死”在這樣的一場動亂之中再好不過,不然他也得回去也得謀劃廢太子,還不知道要跟皇帝和建鄴的世族們推諉扯皮多久。
眼下這障礙直接沒有了,直接冊立新太子就好了。
最好是個識時務,知進退的,皇帝桓瑾兒子有十幾個,有足夠的人選供他挑選。
李嶽在看過戰報之後則是恭喜道:“恭喜父親得一虎子,龍驤將軍的確是個人才。我李家又收獲一員大將啊。”
李如願點點頭,李嶽的反應也令他滿意,畢竟劉絳這樣一個已經經受住考驗,還沒有繼承權的自家人可以放心大膽用。
現在能力也得到驗證,那是再好不過了。
至於李嶽這裡,雖然沒見過劉絳,但首先他的感謝對方,因為沒劉絳,他爹就沒了。
其次李如願對劉絳一直是讚不絕口,還收其為義子,這就更得拉攏了。
義子跟他沒衝突。至於之前他跟老二李峻走的近一些完全不必在意,北軍上下誰跟老二走的不近?
他在北軍內部聲望,包括他的能力,以及這次留守壽春的功績都是能蓋過其弟李峻的,但這不代表二弟李峻就對他產生不了威脅。
實際上李峻的聲望在李氏子弟之中僅次於他,戰功赫赫,這次又跟著父親一路作戰。
兄弟兩人雖然沒有公開矛盾,但不可能一點隔閡都沒有。
因為明眼人都看出李家未來是可能取代桓楚的,這涉及的爭端,可能是時間最大的利益爭奪。
他不敢掉以輕心,他也不覺得老二一點心思沒有。
眼下他雖然不會跟老二就開始爭奪嗣位的鬥爭,兄弟倆還很和睦,但未雨綢繆是肯定的。
所以對於這個素未謀麵的異姓兄弟,他有好奇,也有感謝,還有期待。
蕭鞅已經作為大將軍府的從事中郎,也算是初步擠入核心圈層,李如願父子對他都非常重視,所以也有資格參加議事,平時排兵布陣,行軍紮營也多有問詢考校。
在看過軍報之後,才貌雙絕的錦蕭郎也在心中讚歎不已,他之前在建鄴見到劉絳就覺得這位北軍紅人雖然看著粗豪,但應該是胸中自有溝壑的。如今一看,還真有些能耐。
隻是這表叔桓瑛做事,太粗糙了些
李如願在徐州停駐了兩日,走的時候桓玠硬是讓人把自己抬到了渡口送行,還說什麼都要讓二子桓綸跟著李如願去建鄴,“此子無甚才能,可留於身邊牽馬執蹬。”
桓玠都這麼說了,李如願隻能是當即任命桓綸為從事中郎,為大將軍府屬官。
離開徐州之後,大軍轉入中瀆水,直奔廣陵而去。
二十六日,軍至瓜州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