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鄉鄰永濟渠。
順著永濟渠,一路向北,過館陶,入進清河郡界。
清河通守楊善會,因李善道部兵馬強盛,且是沿渠而前,乃不敢貿然阻擊,隻派出了些兵馬,遠遠地監視隨行。
沿渠而行,有兩個好處。
一個是隨軍的輜重多在渠上,由船隻運輸,這就減少了行軍隊伍的負擔。
一個是永濟渠在李善道部的西邊,也就是左邊,這樣,較於在曠野中行軍,最起碼,某種程度來說,他的左翼就比較安全,不論是行軍時,還是夜晚築營時,隻需要著重防範前、右、後三麵即可,又再加上隊伍中沒有太多的輜重這塊兒的負擔,敵若來襲時,應對亦能快速。
楊善會不敢貿然阻擊,卻這楊善會亦知兵能戰之士,他本鄃縣令,因先後數次擊敗張金稱等部,得遷清河郡丞,去年太仆楊義臣接替段達,大敗了高士達、張金稱,又在這幾仗,尤其徹底殲滅張金稱部的這一仗中,楊善會功最大,遂再得升遷,乃遷至他現任的“通守”此職。
清河郡,李善道早有意打,一直沒打,一方麵固然他是希望能通過打清河,與竇建德達成“同盟”的關係;另一方麵,實際上也有楊善會的原因,此人能戰,得做足準備,才好進攻清河。
因是,既然楊善會不敢貿然阻擊,李善道也便不去招惹他。
畢竟,當下的作戰目標不是清河郡,是援助竇建德,會戰薛世雄。
就在彼此互相提防,而兩邊又都不主動進戰的情況下,李善道部先過臨清,再過清河,又過武城、曆亭,沿著永濟渠,安然地通過了清河郡界,再往前,就是平原郡的長河了。
——過臨清等縣時,無驚無險,唯在過清河縣時,李善道、劉黑闥等略微緊張了一點,因為清河縣是清河郡的郡治。清河縣城在永濟渠的西麵,從渠道東邊經過時,李善道令各部將士保持警惕,為防楊善會突襲,還令了高曦、蕭裕分領步、騎精銳,陣於永濟渠岸邊,為整個的行軍部隊壓陣。好在楊善會並沒有派兵出擊。李善道遙遙地望了望清河縣城,初秋的上午,陽光明媚,見那城頭上旗幟颯颯,各類守城器械充足,一點點小如黃螞蟻的守卒遍布城上。
因為已經計劃好,幫助竇建德打完薛世雄後,就回師來取清河郡,是以,在過臨清等縣時,李善道都遣了斥候,迫近城外近處,查探城中防備的虛實,唯此清河縣,係楊善會坐鎮之地,城裡的守卒也最多,為避免引起楊善會的誤會,彆生不必要的枝節,李善道未有遣斥候去探。
但隻這遠遠的一掠,對清河縣城的城防狀況,李善道已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
果然是知兵名將,城防戒備森嚴,來日若來攻時,恐怕不會易打。
也就罷了,清河郡,是打完薛世雄後的事兒了,當前之要,是先心無旁騖,先搞掉薛世雄。
……
出得清河郡,兵馬到了平原郡的長河縣。
此地,離竇建德現下身在的河間郡樂壽縣,已不很遠了。
直線距離,兩百裡上下。
竇建德是繼承的高士達部的餘部,高士達部最早是起於高雞泊、豆子?(gang)。
高雞泊位在清河郡西北部,鄰信都郡;豆子?則位在平原郡東南至渤海郡西南一帶。
亦即,平原郡,本來就是高士達、竇建德這一部義軍的發源地之一。
高士達兵敗身死後,竇建德最先逃回的就是平原郡的平原縣,——平原縣與清河郡的曆亭接壤,在曆亭的東邊,北與李善道部現下所至的長河縣接壤,東為黃河,河對岸便是齊郡。
竇建德繼掌了高士達的餘部後,經過恢複、發展,於今其部的聲勢已然重振,平原郡、清河及高雞泊輻射到的信都郡作為他這一部義軍的兩個起源地,他自然是要重占,現而下平原、信都兩郡之大部,都已被他再次占據。
話說到此處,不妨多說一句。
竇建德之所以選擇在河間郡的樂壽稱王,正是與清河及信都、平原三郡是他這部義軍的兩個發源地這一點,有著重要的關係。如前所述,河間、信都、平原三郡互接,河間郡在北,信都郡在河間郡的西南,平原郡在河間郡的東南,而樂壽縣,則位處在河間郡的最南端。
亦即是,樂壽縣的西南就是高雞泊勢力所輻射到的信都郡、樂壽縣的東南就是豆子?所在的平原郡。
選擇在樂壽稱王,把樂壽作為他的“王都”,既可使高雞泊、豆子?成為他後方的牢靠兩翼,並且北向河間郡的腹地,西向河北西北部的博陵等郡,東向渤海郡,同時利於他開疆拓土。
且也不必多說。
平原郡既大部已被竇建德部重占,長河縣離樂壽又不遠,此處當然便亦是已被竇建德部重占的平原郡諸縣之一。
並因此縣南鄰清河郡之故,駐在此縣的還是竇建德帳下的一員重將。
此將名叫張青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