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卻李善道、郭孝恪、魏征等議定的攻新鄉、共城之法,乃是李善道率領主力,長驅直入,徑向新鄉縣城;分兵兩部,一部為秦敬嗣部,攻臨清關;一部為王須達部,攻共城縣城。
臨清關,是位處在河內郡與汲郡交界處,永濟渠岸邊的一座關卡。
河內郡東部,最大的一條河流名叫清水。這條河發源自北邊的太行山南麓。由北向南,從新鄉縣城的北邊數裡外流過,轉而向西,流入汲郡境,在汲縣城南被引入永濟渠中。
永濟渠由汲縣進入河內郡後,則是從新鄉縣城的南邊數裡外而過。
亦即,新鄉縣城是被夾在清水、永濟渠之間。
而這個臨清關,也是被夾在清水、永濟渠之間,位置在新鄉縣城的東北處十餘裡外。
從汲縣向新鄉縣城進兵的話,又有兩條或者說是三條路可走。
最短距離,也最方便的路,就是走清水、永濟渠之間這條路,過了臨清關,就是新鄉縣城。
此外,亦可沿著清水的北岸,或永濟渠的南岸開向新鄉縣城,但如果選這兩條路,就不能直接抵至新鄉縣城下,到了新鄉縣城附近後,還得分彆南渡清水或北過永濟渠,才能至其城下。
那麼,三條路,選哪一條呢?
永濟渠南岸這條路,離黃河太近,不宜選。也就是剩下可選的,無非即是或過臨清關,而至新鄉城下;或走清水北岸,到了新鄉城附近後,再渡清水而至新鄉城下這兩者之一了。
而又這兩條路,可以說是有利有弊。
先就走清水北岸這條路來說,利在何處?沒有關卡阻攔。弊在何處?首先,糧秣走的是永濟渠,如果選擇了走清水北岸,將士們可以走,糧秣怎麼辦?總不好把之留在臨清關前。其次,清水也算是條不小的河流,如果選走這條路,到了新鄉城附近後,渡河可能會遇到點麻煩。
再說選走臨清關這條路,利在路近,且到了新鄉城下後,不必再有渡水的麻煩;可它也有弊,弊就在這個臨清關,臨清關處在清水、永濟渠之間,不但西邊還有萬虎山,並且清水、永濟渠離得很近,兩水相隔之最寬處也才十來裡地,顯然是不利於大軍行動,也不利於攻打此關。
於是在反複的仔細商議過後,李善道采納了蕭裕、高曦獻上的一條建議。
便是:他率主力走清河北岸,向新鄉縣城;分兵一路,奪取臨清關。
這個辦法,可以說是既解決了糧秣的問題,也解決了臨清關周遭不便於大軍行進的問題。
並且同時,秦敬嗣如果操作得當的話,還能解決臨清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問題!卻此話怎講?李善道大軍行於清河北岸,勢必會吸引走新鄉城中守卒的注意力,臨清關的守卒也可能會因此從緊張的狀態,變為鬆了一口氣的狀態,秦敬嗣這時若是突襲,自然是就對他有利!
……
“兩位三郎,可有奪關、克城之把握?”李善道笑問秦敬嗣、王須達。
攻魏郡此戰,秦敬嗣、王須達都沒參與。
秦敬嗣還好點,眼瞧到在攻魏郡此戰立下功勞的蕭裕、高曦、高延霸等將,在戰後都得到了李善道的豐厚賞賜,王須達那是真得眼熱不已!
爭在秦敬嗣前,王須達起身,彎腰行禮,大聲說道:“必為總管一舉拔克共城!獻百門陂米。”
——百門陂,是共城境內的一個陂塘,當地百姓引以溉稻田,所產之米明白香潔,異於他稻,魏、齊以來,常以薦禦。兵出貴鄉前,將校們私下談論這次的攻河內此戰的時候,有人聽說過百門陂米,笑言打下共城後,也要嘗嘗百門陂的米,到底多好吃。王須達卻是記下了此事。
秦敬嗣也起身來,行個禮,慨然地說道:“既已郎君付此重任與俺,又得源大師之計,臨清關若猶不能一戰而克,俺誠是沒有麵目向郎君繳令!敢立軍令狀,必為郎君奪下臨清關!”
吃過早飯,諸部拔營,繼續向河內開進。
因清水、永濟渠彙在汲縣縣城的南邊,主力部隊和水路的糧秣在此暫且分開。
李善道引步騎主力,沿清水北岸而行;糧船和秦敬嗣所親率的其營之數百精銳,行永濟渠上。
此到臨清關,隻一二十裡的水路,行未到中午,糧船和秦敬嗣等已入汲郡境,將至臨清關。
涼風拂麵,陰雲漸布,下起了零碎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