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關係,肯定是有關係的。
隻是哪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的規則存在?
言歸正傳。..
柏林電影節其實一直都很青睞華語電影,今年兩部進入主競賽單元的電影都落空,也還是比較少見的。
柏林電影節之後,就是戛納電影節了。
今年的戛納,更尷尬,雖然有國內的電影參選,但是卻沒有一部進入主競賽單元,有的也就是一種關注這種單元。
雖然說同樣的也是獎項,但是影響力卻差的太多了。
而且其實同樣的也要看導演本身的名氣。
一些導演,哪怕是拿了金棕櫚之類的獎項,可是同樣的知道的人不多。
想要像過去那樣,直接從歐洲三大電影節,刷個獎項回來就能被無數媒體追捧,被無數影迷高呼的,真的不太現實。
簡單地說,歐洲三大電影節,雖然是榮譽,但是同樣的,影響力並沒有過去那麼大了。
一方麵是因為拿獎的華國導演,演員已經不在少數。
另外一方麵也是因為,華國電影市場的崛起,主流已經變成了商業電影。
除非你能二刷,三刷,否則的話,真的也就那樣。
早年大家都那麼青睞歐洲三大電影節的獎項,完全是因為,那個年月,華國的電影市場,真的是蚊子腿,根本拿不出手,那個時候,國內的媒體也好,觀眾也好,導演也罷,都很希望華國電影能獲得國際認可。
所以,隻要能去國外刷個獎項,哪怕不用是什麼頂級獎項,都依然會有大把的人關注,有大把的媒體報道。
可是現在是真的不同了!
而李易他們這些導演不同,因為本身就很有明,各方麵可以說都是上上之選。
像李易,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其實根本意義上,對於他而言,更多的是錦上添花。
之所以會那麼受關注,完全是因為他本身就很有名,缺的隻是獎項而已。
所以才會獲得那麼大的關注度。
言歸正傳,今年的戛納電影節,就能讓戛納電影組委會感受到巨大的落差感。
雖然戛納商業化很明顯,吸引來了不少好萊塢電影來戛納做宣傳,明星也來了不少。
可是比起去年來,明顯的華國的遊客少了許多,不止如此,讚助商方麵,華國的財大氣粗的品牌商也是少了一大截。
其實就像NBA一樣,球隊有沒有華國球員,那受到的關注完全是兩回事。
同樣的道理,戛納電影節也是如此。
為此,哪怕是戛納也無比的懷念去年李易帶著兩部電影來戛納的盛況。
那真的是盛況啊,彆的不說華國來的遊客就多出來不少,更不用說去年的戛納電影節閉幕式的頒獎禮還有華國視頻平台購買轉播權,而且費用還不低。
可是今年就彆提了,誰特麼的愛看那些完全不認識的老外在那裡拿獎?
與此同時,被懷念的李易,終於在經過了五個月的拍攝之後,《天堂電影院》正式宣告殺青。
不過,外界並不知道!
這段時間李易還是比較低調的,看球也是選擇在包間裡麵看,可惜的是,那種氛圍卻是差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