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和慕晴約了孫斌第二天見麵。
李易道明了自己和慕晴的身份。
“我們想把你的故事搬上大銀幕,讓更多的人知道你和你們這些人的事情......”李易想了想說道。
孫斌一時間有些茫然。
不過,隨即他就答應了下來。
之後,他說了許多他一路走來的遭遇,慕晴在一旁用錄音機錄了下來。
孫斌一路走來,遇到過好人,也遇到過壞人。
被許多人騙過,也被許多人幫過,獲得過不少關於他兒子的消息,哪怕在離譜,他也依然會去尋找。
他還說了和他一樣的幾個尋親多年的人。
有人放棄了,有人還和他一樣繼續尋找著。
慕晴問他要了那些人的聯係方式。
離開的時候,孫斌不停地說謝謝,謝謝!
看著他離去的佝僂的身影,李易和慕晴心裡都很不是滋味。
接下來的時間裡,李易聯係了孫斌留下的那些人的聯係方式,一個個聯係過去。
然後帶著慕晴去到對方所在的城市。
有騎著摩托車尋子十二年的,有和孫斌一樣的開著流動小吃攤,走遍全國的......
其中還有一個母親,為了尋找走失的女兒,才三十多歲,卻看起來像個老人。
很多人說華國在打拐這方麵,做的不好,可是實際上,李易在收集了許多資料之後,卻知道,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種事情,其實已經比過去少很多很多了,當然少了,不意味著沒有,事實上,科技在進步,但是那些人販子的犯罪的手段也在升級。
舉個簡單的例子,早前能經常看到有殘疾,畸形的孩子在街頭乞討,後來,被警方和媒體曝光之後,這種事情就少了很多。
而社會在發展,如今的父母對孩子的看顧,比之過往要緊不少,同時普法宣傳也規避了不少這類的事件。
但是,人販子依然還有很多,每年丟失的孩子依然也還有很多。
越是看了,越是讓李易覺得,現實題材的電影,真的不同其他的電影,而且打拐題材的影片,還不同於當初的《我不是藥神》。
更類似於《素媛》這類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
現實題材電影,其實國內一直有不少導演在做。
隻是可惜的是,大多數現實題材電影,要麼拍的太沉重,要麼就是個人夾帶私貨太多,最終拍出來,反響反而並不是很好。
其實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通常都很難賣座,不是沒有原因的。
《我不是藥神》之所以能賣座,其實主要在於題材涉及麵普遍適用於絕大多數人群。
生老病死,可以說是每個人都會經曆的。
而看病難,天價藥,可以說是戳中了無數人的痛點。
《我不是藥神》賣座的另外一個原因還在於,這部電影,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商業化的很徹底。
可是不是所有的現實題材電影,都能走這樣的路線。
《素媛》評分足夠高,關注度也不差,宣傳同樣的不弱,可是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