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覆蓋了塵封的碧血,歲月吹散了硝煙,誌願軍第九兵團將士們,冒著冰雪和嚴寒在荒山野嶺之中,與世界上最強的軍隊,慘烈廝殺,用熱血很生命捍衛了華國(防和諧)軍人的尊嚴!”
紀錄片的最後有這樣一幕:
1952年,誌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奉調回國。
車行至到鴨綠江邊,他吩咐司機停車。
下車後向著長津湖方向,深深鞠躬,淚流滿麵。
因為有太多太多的兄弟都無法跟著他回到祖國。
有些人,永遠留在了1950年的冬天。
來自南方的戰士們,也許在長津湖見到了平生第一場雪。
那注定是一場令他們永生難忘的雪。
而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
那一場混合著血與血的戰役,同樣值得銘記。
在長津湖冰天血地裡戰鬥過的每一個人,你們都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冰血長津湖,異鄉埋忠骨!
看完紀錄片,李易久久無法平複情緒,臉上滿是淚水。
他昂著頭,看著定格的畫麵,心理暗暗地說:“親愛的戰士們,這盛世如你所願!”
看完紀錄片,李易開始看周山拍攝製作這部紀錄片的收集到的關於這場戰役的資料。
其實紀錄片裡麵展現出來的隻是冰山一角,資料裡麵有太多太多的令人震撼的東西。
很多事情,是我們這些生在和平年代的人無法想象的,可是這不是虛構的,這是真實的。
這場戰役,讓我們明白了:一個覺醒了的、敢於為祖國光榮、獨立和安全而奮起戰鬥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
李易廢寢忘食地看著這些寶貴的資料。
之後,李易又去找了李戰兵教授,和對方談起了這場戰役。
了解的越多,就越是震撼。
同時也讓他對《長津湖》這部電影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信心。
李易和從李戰兵那裡回去之後,就正式開始寫《長津湖》的劇本。
導演的劇本是不同的,最難的地方,其實是在於,故事劇本隻需要按流程來講述讓大家明白講述的是什麼故事就可以了。
可是導演不同,導演需要在腦海裡有畫麵,然後這個畫麵要怎麼通過鏡頭拍攝出來。
這一點,對於李易來說反而是比較簡單的,因為他有現成的畫麵做參考,隻需要搞明白怎麼拍出來。
當然不可能完全照搬照抄,因為不同的導演,也有著自己的不同的習慣,李易反推出來的拍攝的燈光,鏡頭,如何實現這些必然和原版的導演是不同的,同時也會導致畫麵出現一些差彆。
整整兩個多月的時間,李易幾乎兩耳不聞窗外事,總算把劇本做了出來。
趙光明對《長津湖》也是格外的重視,這部電影不同於其他的主旋律電影,也不同於李易的過去的其他電影。
可以說這部電影的真正意義上的大製作。
所以,趙光明這一個月多也沒有閒著,一直在幫李易物色副導演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