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剛過去沒多久,本來《麥琪的禮物》似乎和春節扯不上關係的。
可是結果,很意外,有人卻是硬生生地能把這個短片和時下的被人越發地抱怨吐槽越來越沒年味的春節。
著名社評人李晨曦在個人專欄上就另辟蹊徑地把《麥琪的禮物》這個作品和春節掛上鉤。
“春節,對於我們每個華國人來說,無疑都是一個最特彆的節日,可是如今,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但是卻每年都有人在說,今年的春節,再也沒有過去的那種年味了。
我們的“年味”再也沒有過去的那種老味道了。
這是為什麼?
記得一個當老師的朋友,曾經這樣問過她的一年級的學生們。
春節給你們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孩子們回答得非常踴躍,大部分感受集中於以下幾點:
有好吃的,有好玩的,有壓歲錢和禮物。
其實這不止是現在的孩子們的回答,同樣的我想也是曾經作為孩子的我們的回答吧。
純真的孩童時代的想法,同時也讓我意識到,我們春節的儀式感,對於孩子們而言意味著什麼?
是禮物?紅包?新衣服?還是彆的什麼?
當我看到李易導演的《麥琪的禮物》的時候,我忍不住想了很多。
故事很簡單,德拉在聖誕節前省吃儉用想省下錢給丈夫吉姆買一件像樣的聖誕禮物,但是貧窮使得她的節儉那麼地徒勞無功。
德拉不能忍受沒辦法給吉姆買禮物的現狀,她從鏡子裡看到了自己引以為傲的長發——於是靈感突現,她忍痛割愛,將長發賣給了假發店,為吉姆買了一個白金表鏈做禮物,去配吉姆那塊祖傳了幾代的金表。
故事的結局讓人五味雜陳——德拉剪掉了長發買了表鏈給吉姆;吉姆賣掉了金表買了德拉心儀已久的全套玳瑁發梳。
看到最後,也許是我太感性,竟忍不住淚濕雙目。
我不由地反思,我到底是因為什麼而落淚?
我想淚點背後是那份愛的取舍、左右為難中的決定。
生活並不能時時給我們準備好一份驚喜和大禮。但生活中的感動卻可以由心創造,由心感受。
而這份感動之中,還有那份“儀式感”。
為什麼德拉在那麼貧窮的日子裡,還要買最好的禮物給吉姆,而吉姆也不惜賣掉祖傳的金表為德拉買禮物,否則“不送你一件像樣的禮物,我就過不了這個聖誕節”呢?
我們常常說人生不如意之事情,十之**!
德拉和吉姆的近況顯然並不好,通過鏡頭,通過家徒四壁,通過德拉去購物也總是選擇那些折價,臨期的商品就可以看的出來,他們的生活過的很艱辛,很拮據。
可如此艱辛的生活,他們又何必舍棄自己唯一引以為自豪的東西長發和金表,買了另外一樣生活的非必需品呢?兩個年輕人的行為,在善於理財或者懂得珍藏的人看來,或許真的有點笨拙。
但是,我們首先要明白的是,一個詞,儀式感!
西方的聖誕節,類似華國的春節,都是最重要的節日。
而最重要的節日中,必然會有最重要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