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這些之後,畫麵分析和製作大體完工,隻需要再進行微調,例如眉毛的挑動,眼睛一眨,需要把真人和數據庫裡的圖像對應起來。我們人設總監和他的團隊就是專門乾這個的。
然後,我們還需要再調整時間線。因為,如果某塊肌肉通常在挑動眉毛之後扯到,但時間線的錯位卻讓觀眾看到這塊肌肉先跳動,然後才是角色的眉毛一挑。雖然他們不懂技術,他們也會在潛意識中感到哪裡出了問題。”
聽完麥克·金的話,李易眉頭卻是不由地皺了起來。
“這麼說,本傑明·巴頓真正出演的大多數時間,都會是用“臉”和特效完成?”李易問道。
“可以這麼說!”麥克·金點了點頭。
“當然,化妝也同樣的重要,我們需要知道,不同的年齡段,身體上的差異是非常巨大的,我們要表現出不同的時段,他的年齡差異,身體差異,首先需要製作CG發型。本傑明的角色在影片中年齡跨度長達35年,他需要數量相當多發型來配合年齡和身份變化。”麥克·金又說道。
李易斯巴達了。
因為這和他之前想象的可以說完全不同。
他原本的想法是,覺得現在的特效技術,應該可以很輕易地做到。
可是聽到麥克·金的說法,那麼這特效的工作量絕對不比一些大片要低了。
現在想想,原版的成本那麼高,李易之前以為是花在了布景上麵,可是現在想想,想來應該更多的是花費在特效這一塊。
畢竟,按照麥克的說法,那麼本傑明的演員,基本上隻有在最後的那一段時間裡麵才會真正的全身出鏡,而電影大半的時間,都會是CG頭像和真人身軀的組合!
也就是說製作CG的時間會非常之長。
這可以說也是李易第一次感受到,或者說,第一次發現,原來特效真的不止是視覺特效。
不過想想倒是也挺有意思的,說實話,知道了特效是這麼弄出來的,李易這才更加佩服,因為在這之前,他甚至都有些分辨不出來,原版裡麵的本傑明·巴頓的哪些鏡頭是特效。
現在看來,那些特效鏡頭,真的是太逼真了,逼真到你不說出來,甚至幾乎很難有人能猜的到。
不過,雖然如此,但是頂多也不過是花費時間和金錢,能做到李易想要的效果就好。
而且這個特效還不好給李易展示,因為首先需要進行表情捕捉,製作數據庫,然後再進行合成。
這些都是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金錢的。
不過,搞定了特效之後,其他的反而就簡單了不少。
當然,不是說有特效,拍攝的時候,就不要人來演了,全部靠CG和模型合成。
事實上,拍攝的時候,依然還是需要人來演,隻不過,這會兒就真的隻是保證其他演員演起來更自然一點。
像這樣的比較特彆的拍攝方式,李易還是覺得挺有意思的,就算是他也是第一次拍這類的電影。
當然,如此,很多分鏡頭腳本就要重新做了。
不過這個故事,真的很有味道。
有說這個故事會讓人不禁思考,紙醉金迷的年代,人的一生中什麼才是更重要的?
還包括當我每一次回看的時候,都能從新的角度發現全新的解讀,我想這是一部電影、一段故事、一部經典深入人心的最大秘密。
也有人說,“人生最幸福的時刻之一是為人父母,抱著自己剛剛出生的嬰孩的時候”。
看著皮膚粉嫩、水嘟嘟的嬰兒一點點長大,仿佛自己也重回青春,有一種難以言傳的愉悅感。
這是因為我們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看到的是希望,所以我們會充滿乾勁。
可是如果事與願違,你初生的孩子,關節退化,麵色蒼白,皮膚褶皺,毛發稀落,上氣不接下氣,仿佛心臟在接下來的每時每刻都有驟停的風險……
你能從他的身上看到了什麼?你能看到死亡的氣息。
還有人說其實這裡的本傑明既代表生下來體質弱的孩子,也映射了老人的贍養問題。
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老人和孩童的生命一樣脆弱,需要照顧,即使我們在被照顧的人身上隻看到死亡即將到來,也不能放棄愛,愛就是希望。
可是往往人們對孩童和對老人的態度卻是截然不同的。
當然,更深地去看,因為孩童代表著生命的起點,而老人卻代表著即將終結的生命。
在童者眼裡,長大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他們不懂欣賞老成;在老者眼裡,衰老是預料之中的事情,所以他們無比羨慕年青。人到中年,不是危機四伏的年紀,是一切都剛剛好。
李易自己呢?
他沒看法,因為這個故事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它能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返老還童》這樣的電影,要把平淡的故事,拍出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共鳴點,不得不說,的確需要下一番苦工,好在,李易有著原版的做參照,倒是不需要去太絞儘腦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