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有一部名為:《誰是凶手》的網絡電影,電影的故事是在一列列車上發生了命案。
雖然同樣的是對話推動劇情的電影,而且很簡陋,但是至少自圓其說,邏輯沒有明顯的BUG。
電影上線之後,很是獲得了不低的評價和票房,而且那位新人導演也很快地啟動了續集,倒是開啟了這個類型的網絡電影的係列電影的口子。
又有很多人發現,這類的電影,真的如果拍的不錯的話,的確做係列電影的可能性很大,而且成功的概率也很大。
當然,泥沙俱下,像《誰是凶手》這樣的成功模仿的電影,畢竟隻是少數,更多的是讓無數的網友噴的狗血淋頭的爛片。
有對比才有傷害。
有對比,才會有襯托。
有了這些電影的對比,很多人反倒是又回來去看《十二怒漢》,去分析《十二怒漢》在故事以外,包括鏡頭,剪輯等等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
《誰是凶手》的導演馮南,就很是認真的給大家分享了一篇他對《十二怒漢》的鏡頭解析。
“《十二怒漢》絕對是一部精彩絕倫的對話影片,為了能夠模仿到精髓,特意拉片《十二怒漢》,以下是個人的一些收獲和淺見,分享給大家。
在這之前,說實話,我恨你想象,會有一部像《十二怒漢》這樣的電影,要知道,單一的場景搭配十餘人的對話,很容易形成混亂的局麵。《十二怒漢》的影片時間和敘事時間基本相同,但在將近兩小時的激烈爭論中,敘事思路清晰,故事扣人心弦。而這裡麵李易導演在對鏡頭的處理上,實在是令人驚歎。
在拉片的過程之中,我發現,《十二怒漢》的景彆和劇情內容和節奏相輔相成,是根據爭辯的激烈程度靈活地選用適當的景彆。
眾人初入房間時,被審判的男孩與房間疊化轉場,暗示他的命運將由房間裡的人決定。房間畫麵是作為定場鏡頭的中遠景廣角鏡頭,展現出來的效果是空間開闊,讓觀眾的心情和陪審員一樣輕鬆。
一輪討論,每個人在中特寫裡闡述觀點。而此時,人物間的矛盾還未顯現,交談時比較友好,劇情的節奏較平緩。與此對應,畫麵中有不少的環境元素,留有“呼吸的空間”。
雙方陣營的爭論趨於白熱化時,大批特寫鏡頭連續出現,鏡頭中的衝突感越來越強烈。一方麵,和鏡頭的距離變近,表現人物的激動情緒;另一方麵,空間被壓迫,表現人物的困境感。
當然,想來應該還有是通過這些特寫讓觀眾對這些角色開始擁有一些印象。
發現李易導演在對特寫,大特寫的運用在這部電影裡麵也是展現的淋漓儘致,比如每次爭論後的緩和期,景彆立刻從特寫變回中景,讓空間突然舒展,目的是讓觀眾從緊張的情緒中解脫。
而臨近結束時,麵對最無理取鬨的3號和最理性的4號,說服的難度達到最大,又會開始采用大特寫將激烈的衝突推向頂峰,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間。鏡頭語言為情節服務,鏡頭中的情緒能傳達給觀眾,並牽引著觀眾的感受。
《十二怒漢》的分鏡頭在我看來,絕對是李易導演經過精心設計的,因為那些鏡頭能夠鮮明地反映人物關係。這是多人對話中理清敘事的重要方法。
影片最初,8號陪審員孤軍奮戰,隻有9號在心裡向著他。構成軸線的對話雙方分彆是“8號和9號”以及其他陪審員。
之後,8號陪審員通過發現證詞中的邏輯漏洞,獲得其他陪審員的支持。在他們和3號對峙的正反打鏡頭裡,8號和其他陪審員處於同一陣營,且他站在畫麵中間,符合“無罪”陣營領導者的身份。相比起來,3號顯得孤掌難鳴。
影片快結束時,交替出現的正反打鏡頭中都有兩個人物:3號和4號,8號和9號。他們恰恰是兩個陣營的領頭人物。《十二怒漢》屬於本格推理,人物眾多,動機複雜。畫麵構圖不斷暗示人物的身份地位,強調人物關係的變化,讓觀眾在略顯燒腦的劇情中也能跟上思路。
大家經常看電影,應該知道,巧妙的利用鏡頭,的確是可以展現角色的心理活動的,簡單地說,就是鏡頭的角度可以反映人物的心理。
在《十二怒漢》的結尾部分,9號發現“證人戴眼鏡”這一關鍵性證據後,攝影機仍平視4號,但轉而用仰視的角度拍攝“無罪”陣營的角色,使他們的形象變得高大,體現他們發現關鍵邏輯漏洞後的篤定和強大的壓迫力。後續劇情和仰視鏡頭的效果相符,4號最終被他們的邏輯說服,支持“無罪”。
最初的時候,我也以為,《十二怒漢》場景單一,拍攝起來應該很簡單才對,可是真正地拉片之後,才發現,真的不簡單。
《十二怒漢》在布景和鏡頭上設置眾多小巧思,絕對是這部電影能夠成功的關鍵之一,因為這些東西讓觀眾能夠迅速明確空間關係。
所以,雖然場景單一,但是卻絕對的不簡單。
這裡要提到一個可能非專業人士不那麼了解的東西,那就是鏡頭軸線。
而鏡頭軸線是指所拍的畫麵中的一個虛擬的線條,軸線規律則是在拍攝過程中設置攝像機機位的時候所應該遵循的一般原則。而通常來說,拍攝的時候,往往會出現一些越軸的情況,而越軸之所以會產生“出戲感”,是因為觀眾無法判斷劇中人物的位置,從而造成空間的混亂。
《十二怒漢》的故事發生在封閉的小房間內。為了充分展示環境和人物關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越軸現象。但是,越軸並沒有產生很大的出戲感,因為影片通過大量技巧來避免和弱化越軸問題。
1號統計陪審員立場時,將1號看作個體,其餘人看作整體,鏡頭的軸線是沿著桌子的長邊。為了看清每位陪審員的麵部表情,鏡頭發生多次越軸,但不會顯得跳躍,原因有二。
第一,越軸前後的畫麵都是中遠景,而進入房間長達六分鐘的長鏡頭已充分交代室內布局。第二,畫麵有兩個參考點,即站立的1號和戴帽子的7號,他們恰好位於長桌的兩端,即軸線上,觀眾可以通過他們的位置而適應新的空間關係。
簡單地說,其實1號和7號的位置,剛好位於軸線的兩端,這兩個固定點,會讓鏡頭在越軸的時候,保留這一條虛擬軸線,讓觀眾不會覺得跳躍。
看過電影的人相信都會發現,拋開8號這個點,其實整部影片裡麵,7號這個角色,他的言論其實對劇情的推動並不多,大多的時候,他的話對於劇情而言更像是“廢話”,可是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7號的鏡頭呢?
我不是李易導演,所以並不知道李導的具體想法,在個人看來,除了要展現7號這種“隨波逐流”“牆頭草”“漠不關心”等等的設定之外,更多的是出於軸線定點的需要。
因為1號的作用是定起點,那麼7號的作用就是定終點。
一前一後,讓這兩個點固定下來,而因為8號的存在,所以,會讓7號這個點被運用的更多,為此,這個點就顯得很重要,那麼自然而然地就需要時不時地展現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