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羅馬假日》被很多影迷稱作是“情感教科書”!
按照影評人的話說:“這部電影是女孩子的童話,同時是男人的情感教科書。”
“無論什麼類型的女孩,都是喜歡生活在童話裡的。可以選的話,所有女生都會選永遠生活在童話裡。
不是因為女生蠢,相信童話的真實性。恰恰相反,絕大多數女生都知道童話是假的,但,她們願意相信童話是真的。
非要去點破童話的不真實,把女孩拉到現實中,是男生情商低的表現。
營造一個童話氛圍,讓她們從現實中暫時解脫出來,這就叫浪漫。
因為浪漫,所以女孩願意跟男孩在一起。
是不是應該把每個女孩子都當做墜落人間的天使?當然不是。
男主在初遇女主的時候,也僅僅把她當做醉酒的女孩,出於紳士風度(男孩的基本教養很重要),扶了一把。直到發現女主談吐不俗,衣著得體,才覺得女主不像壞人。
此時男主仍想儘快擺脫麻煩,又是由於紳士風度(男孩的基本教養很重要),將其接回自己家,但讓女主睡沙發(非親非故,素不相識,紳士風度也要有個度)。
發現女主是真公主,此時男主唯一想法是賺一筆錢。
結局當然轉變了,但這個轉變我相信是基於以下原因:
1公主一直不知道男主真實身份,卻相信男主讓她睡在床上,說他是大好人。
2公主在舞會說男主陪了她一整天,真的是個慷慨大方的人。男主羞愧的轉移了話題。
這兩次在男主心裡激起了深深的罪惡感,同時也終於判定女主是一個純真無邪的女孩。負疚感,疊加發現純真璞玉,再疊加公主的美貌和高貴的氣質,一天以來浪漫之旅積累起的親切感,才掀起了心裡真正的波瀾,於是有了真情之吻。
送公主回去時已經情定,而且為了對方的利益付出代價也已在所不惜了,因為值得。
就像在記者招待會上,男主讓女主相信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男主的朋友也很給力,直接把照片(把柄)當做最好的禮物送還給女主。
最後還是沒在一起,沒在一起才是合理的結局。
感情的事情,有多深的緣就做到多深的事,做過了不但無趣還可能反目成仇。
這就叫識趣,也叫恰到好處,瀟灑。
這才叫感情,餘味無儘,全是美好。
也許在現在的孩子們眼裡,這種形式的感情過於老套了,過時了。我覺得,那隻是孩子們還不知道真正的感情是什麼樣子。”
而《羅馬假日》在國內上映之後,同樣的也是引起了巨大的關注。
周果可以說成為了無數男人羨慕嫉妒恨的對象。
畢竟,埃斯特拉公主真的很美,而且還特麼的是真公主!
對於這部電影國內的影評人給出的解讀也是五花八門。
“很多人說這不過是一部愛情電影,但其實愛情電影往往並不局限於你愛我愛你,你愛或者不愛這背後往往是一個人過往環境、家庭、教育、經曆、甚至所處時代的價值觀的綜合映射,亂世佳人也好、傲慢與偏見也好、羅馬假日也好,除了愛情,總有更深刻的東西值得我們去體會。
這部電影,關於愛情觀,也許從當下來看,跨越貧富差距、柏拉圖式式純愛不過是諸多價值觀念裡不起眼的爾尓,但是你不得不承認的是,在當下,這樣的愛情真的太少,太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開始失去了幻想,對美好的愛情,對純真的,純粹的愛情,失去了信心,取而代之的是,必須門當戶對,可是卻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愛情和婚姻其實是兩碼事!
我們可以看看電影劇情,其實公主未必不知道陪她遊玩一天的人不見得是個好日子,至少她懷疑過、並且警惕,電影裡她問周果為什麼陪她玩、不願把手伸進罪惡之口、不願說出自己的願望,都表明她並非沒有防備,甚至她知道這個主動示好的男人會讓她付出某種代價,但她還是沒能抵抗住誘惑,自由、冒險、刺激、溫暖和愛的誘惑,她不會開摩托又享受冒險,即便代價不小也願意,她身邊的人都對她帶著責任、關懷也是模式化應付而已,這些驅使她向往肆無忌憚的、自由的生活,也是她不曾擁有的。
用可能的風險換一天的瘋狂,冒險追求內心不切實際的願望,這樣說,這部電影就可以脫離出那個時代背景了,每個人身上都有責任,但誰又能說你所有的追求都不違背世俗的價值觀、不與肩上責任鄉相衝突呢?
追求獨立、自由、自我,是那個時代的聲音,大概也是赫本本人畢生的信念。他們的告彆,那些不舍,未嘗不是對不得已放棄內心渴求的告彆她最後的回歸,也有著普通人將所愛收藏、屈於現實、安穩度日的影子。
羅馬假日像是黃粱一夢,夢醒後煙消雲散,空餘惆悵也像是上帝問你,如果可以夢想成真你希望期限是多久,你發著呆、癡狂地說哪怕隻是一天也好!”
不同於好萊塢的影評人們,讚美這種愛情,浪漫,紳士,淑女等等。
國內的影評人更喜歡拿現實說事!
“這個浪漫的愛情故事雖然結尾不無遺憾,但是我覺得止步於此是留給彼此最美好的回憶。君不見多少悲劇源於門不當戶不對,三觀不合。
公主這一天體會了做一個平民女孩的樂趣,她脫下高跟鞋,穿上柔軟舒適的平底鞋。剪掉長發及腰的頭發,一身乾淨利落輕鬆愉快地去做自己這麼多年來從未做過的事情。買最愛吃的冰激淩,去看市井百態,車水馬龍。
和周果一起喝路邊咖啡,逛各種娛樂場所,有許願牆、真理之口……公主還騎著電動車載著喬勇闖街頭,造成交通混亂,還被送往警局候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