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說,這部電影讓人明白何為師德,何為園丁。
一所名為“池塘畔底”的青少年輔育院,一個禿頂矮胖的代班老師,一群頑劣不堪的問題學生。
他們的相遇,居然碰撞出人間最動人的歌聲,喚醒了孩童心底最純真的善良。
春風化雨的歌聲裡藏著的,是天籟,是善良,是人們對世界最初的渴望。
一群頑劣成性的學生,一位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教師,再加上一個或幾個頑固不化,粗暴**的學校領導——這樣的人物組合幾乎已經形成了教育題材電影的一個固定的內在結構——所以有人說這電影“古典”、“傳統”。但是導演出色地運用了音樂來作為影片的主要表現手段,從而使法國人特有的優雅浪漫,在這樣一部幾乎完全遵循傳統套路的、中規中矩的電影中,依然被演繹得淋漓儘致。
什麼樣的電影最難拍?
無疑這類的電影是最難的。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從電影的各方麵的組成來看,包括演員,故事劇本,等等,這部電影都談不上任何出彩的地方。
可是想要將這樣的陣容,拍出一部令人驚歎的經典之作,何其困難?
難的地方在哪裡?
李易記憶起這部電影的相關的影評,他們是這樣寫的:“《放牛班的春天》給人的第一感受則是心靈的沉醉:孩子們清澈的眼神,甜美清亮的童聲合唱,以及悠揚的歌聲中放飛的童心、夢想、感激、懷念……這一切無不美得令人動容。”
是不是聽起來很簡單的樣子?
可是李易隻想說,簡單個屁哦!
如何給人心靈沉醉的感受?
孩子們的清澈的眼神,甜美清亮的童聲合唱,這個好說,但是如何在歌聲之中放飛童心,夢想,這些東西,說實話,李易懂,但是懂的真的不多。
不過,一部能被譽為經典之作的電影,哪怕是小眾電影,可是這樣的電影,依然很輕易地就能夠打破文化的隔閡。
李易一遍又一遍地“觀看”這部電影。
同時在心裡也在思考著,電影裡麵的每個角色。
無可爭議的是主角馬修老師:一個其貌不揚,內心善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在多年顛沛流離仍然無法在音樂上取得成就後,來到“池底學校”當老師,麵對一群無法無天的問題兒童,選擇了用音樂來感化他們,在音樂的感召下,孩子們內心中陽光的一麵慢慢呈現,但他最後卻被無能而殘暴的校長趕走。
從某種方麵來說,其實馬修老師就是一個臆想中的理想父親形象,他對孩子們很好,允許孩子們犯錯,從不用粗暴的手法來對待孩子們的胡鬨,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與潛力,並且鼓勵他們,指導他們。
但是他卻不是一個成功人士,隻是芸芸眾生中極平凡,極普通的那一個。
為什麼說這部電影,和《天堂電影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一個是電影,一個是音樂!沒有高低之分。
而認真看,其實《天堂電影院》裡麵的放映師,其實也同樣的和馬修一樣,對孩子不止是老師,更是“父親”一般的存在。
這樣的父親,一方麵會讓很多孩子的童年充滿溫情,另一方麵卻又不會帶給他們壓力,讓他們不用擔心處於他的陰影之下!
雷同又不相同的是,《放牛班的春天》裡麵多年以後,已經功成名就的指揮皮埃爾回鄉後初見同樣兩鬢斑白的佩皮諾時,已經忘記了那個謝頂老頭的名字。
而《天堂電影院》裡麵的托托,雖然記得阿爾弗雷多,可是他卻多年沒有回去過。
而《放牛班的春天》可以說更加的現實,也更加的凸顯了,孩子們長大後“自私”的一麵!這說明自私的他們把他的那些春風化雨都視做理所當然,無需報答,那些其實改變我們生活的重要時刻,在成功後已經被漸漸遺忘,他們記得有那個人,但是他們卻已忘記他所做的一切,這樣他們才能驕傲的告訴自己,我所取得的所有榮譽,都是靠我自己,我不欠任何人。這樣就不再需要感恩。
不同於《天堂電影院》裡麵幾乎沒有任何反麵角色,《放牛班的春天》裡麵的校長無疑是一個反麵人物!
他是一個混在校長職位上隻知道作威作福的混蛋。他時時刻刻都在將自己的權力運用到極致,在他的天地中,你隻能選擇服從,不允許任何人挑戰他的權威。馬修老師剛到學校時,見麵幾句話,就將他的性格暴露無遺,比如回話時候要加上校長大人。
校工受傷時,他毫不動情,甚至懷疑流血的老頭是在裝可憐。
在他的世界,無所謂善,無所謂美,隻有利害關係,對我有利的,就是好的,對我有威脅的,那就是壞的,是絕對不允許的。他代表了我們對主流社會的恐懼和蔑視。
某種程度上,他也和《肖申克的救贖》的典獄長很相似!
他們小心翼翼的生活著,防備他的“犯錯,處罰”原則,但是私下裡孩子們會用最惡毒的語言攻擊他,偷他的錢,燒他的房,不屈的與其鬥爭。雖然這鬥爭是破壞,但是隻要能讓他焦頭爛額,大發雷霆,孩子們何樂而不為呢?
再說皮埃爾的媽媽:美麗優雅的單身母親,讓可憐的馬修老師愛過痛過,最後尷尬的坐在街頭的咖啡桌邊目送她搭上那機械師的汽車遠去。
這也是孩子潛意識中的母親形象,美麗,並且永遠美麗,無條件的愛我們,為我們含辛茹苦,我們認為母親隻是屬於我們自己,所以,在片中,其貌不揚的老好人馬修老師隻能單相思。
因為平凡普通的馬修隻能像父親一樣的對我們,但是不能真的成為我們的父親,他的相貌,他的職業都不配真的成為我們的父親。
因為,他實在太平凡了,自命不凡的我們拒絕這樣的人,但是我們不拒絕他像父親一樣的愛護我們。
其實沒有人可以做我們的父親,最後母親為了我,把自己喜歡的機械師也放棄了,一生孤獨終老。捍衛了我們心目中聖母般的貞潔形象,可是我們呢?直到母親去世才回到故裡,這之前,我們真的還記得媽媽嗎?我們是否體會到她為了我們放棄了太多的幸福,這樣是否公平呢?
皮埃爾:電影的中心人物,是由他引出整個故事,另外,他在照片當中無疑是C位,“天使麵孔,毒蛇心腸”,那位離開的老師這個評語前半句真實,後半句就有些惡毒了。
他隻不過是個敏感,自尊,些許自閉的孩子,就如我們一樣。
既然得不到“當家”的讚揚,那就成為同類的偶像,將創造力化為破壞力,蔑視一切主流價值觀,包括真的,善的,美的,為了反抗而反抗。
固執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他和我們一樣,因為害怕被拒絕,不會主動的去要求什麼,但是我們會為自己喜歡的事物偷偷努力,如果被人讚賞,則會更專心的去學習,因為從一開始我就知道,我有能力會做到最好。
他和人的相處都是平等的,包括馬修老師,並不會因為他是改變自己的伯樂而過多接觸,他永遠與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一方麵因為他的清高,一方麵也是因為他的敏感多疑,他認為“他人即地獄”,甚至對自己的母親也不是完全信任,影片中當壞孩子孟丹造謠侮辱他的母親時,他毫不畏懼的迎上去和比他高大許多的孟丹廝打起來,但是,接著他就跑出了學校,在母親工作的餐館外冒雨凝視,為什麼他不走進去呢?
因為他想做一個觀察者來偷偷確認他母親沒有做那些傷風敗俗的事情,他做出這樣的舉動也是值得原諒的,畢竟他是一個私生子,在他的成長曆程中,各種風言惡語,造謠中傷一定沒有停止過,這是他一生都沒有解開的結,甚至功成名就之後,因為對彆人的不信任感,他選擇了獨身參加母親葬禮。
當他發現馬修老師愛慕他的母親時,他從樓下扔出了墨水瓶,警告馬修老師不要再接近。
是的,他不希望任何人接近他的母親,這會傷害到他的自尊。影片結束時,馬修孤單的走出校門,皮埃爾隻是和其他孩子們一起扔下紙飛機,並沒有更多的表示,因為他是皮埃爾,因為他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