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就是練?”
吳複生當然知道這個練字包含了許許多多的內容在其中。
就像是翻開一本書目,每一個科目單元都清清楚楚擺在眼前,可具體該怎麼練,林林總總的方法那麼多,他想了解的是李安的具體練習方法。
“具體方法。”李安思考片刻回答說,“有針對性地去練吧,目標必須明確,我起初是想解決大拇指的習慣問題。”
吳複生追問:“之後呢?”
李安如實答:“後麵是想要解決一些手指交替的片段,另外我那時過於依賴大拇指支撐,所以想通過這種練習解放大拇指。”
吳複生:“這麼聽起來,那你的問題解決得非常有效。”
李安:“確實,不過方法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而且我也隻是參考了一些資料自己琢磨著摸索出來的,所以隻能提供一些參考。”
吳複生驚:“不是魏老師教你的?”
李安:“嗯。”
吳複生目光由驚轉詫異,重新打量李安,心裡忍不住唏噓,“你膽子也太大了。”
李安笑笑:“一個也是教,兩個也是教,自己教自己唄,動快子動快子。”
兩個人吃了起來。
在關於練習這一部分,兩個人在後麵的交流中產生了分歧。
吳複生主張以積累為主,而李安更側重總結。
較之前半段的論調,現在有點反過來的感覺。
吳複生前麵建議李安避免大量練習重複的內容,現在又強調這種重複練習的重要性。
李安一直以來看似都在大量重複地練習許多內容,現在又把多樣性的手法練習掛在嘴邊。
其實兩個人前後都不矛盾。
吳複生的建議本質還是圍繞著一個度,過猶不及,他希望的是李安能找到一個平衡點。
李安明白吳複生的意思,並且有些話他選擇性地做了一些保留。
並非私藏,隻是還沒有經過自身檢驗,有些內容還有待驗證。
關於音樂與技術練習的思考,他最後以一名鋼琴老師的角度與吳複生分享,“我一直秉持這樣一種觀點,有多少音樂就有多少技術問題,但是從另一方麵來講,在許多繁雜的問題中,其實我們是可以找到一些他們的共同點。”
“比如就拿放鬆手腕和手指斷奏這兩項單看似單獨的技術來說。”
吳複生非常不想打斷李安,“可這兩種技術本身不就是緊密相連的嗎?”
李安端起酒杯,露出笑容,“對啊,那麼如果我在基礎上再加上一個輪指技術進來,你覺得如何?”
吳複生嗡的一下就感覺視野被打開了,端起酒杯和李安碰了一下,並讚歎道,“敬天生的鋼琴老師。”
李安哈哈一笑:“吳大師謬讚了不是。”
吳複生一口飲儘,放下酒杯擺手,還真不是。
正如李安所說,輕巧的輪指本身需要放鬆手腕,僵硬的手腕根本沒有辦法進行高效的輪指,而且在放鬆狀態下練習輪指還同時練習了手腕的轉動。
“一個練習同時練習三種技術。”吳複生豎起大拇指,“確實是個好思路。”
李安樂:“有沒有可能還有第四種技術。”
吳複生一愣,隻見李安放下酒杯的右手在半空呈鷹爪狀,四五指微微收攏,其餘三指做空輪,看著看著吳複生嘴不由咧開了。
片刻。
“還有觸點。”他歎說。
這時李安放下手,“所以我始終認為鋼琴演奏中的所有技術都是複合的,如果孤立地去練習某一個技術,效果會大打折扣。”
吳複生跟著點點頭:“誤入歧途。”
第(1/3)頁
第(2/3)頁
對於誤入歧途這四個字用在這裡,李安想想過後還是搖了搖頭,“畢竟不是所有鋼琴學習者都具備很高的天賦,對於一些手腦不協調的學生,可能用一些孤立的局部技術練習才是更好地提升方式。”
吳複生聞言敬酒:“因材施教,感謝李老師提點。”
李安汗:“你慢點,喝這麼快一會又趴那了,我一杯你一口就行了。”
吳複生:“咋的,瞧不起人啊,我就是不能喝快酒。”
李安:“你自己悠著點就行。”
因材施教是每個老師都明白的道理,可具體到教學當中,又是另一碼事了。
吳複生一直都想問問李安怎麼看待琴童練習小奏鳴曲的問題。
“第一天初賽,我數了一下,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都選擇了小奏鳴曲,李老師怎麼說,有沒有哪些是你覺得必須要彈的。”
對於這個問題李安也進行過反思。
“我覺得到了今天,已經沒有哪一首小奏鳴曲是必須要彈的了。”
“你小時候我不知道,但是在我的學琴環境中,我不瞞你說,我小時候沒有樂章概念,老師也沒有講過,是到了中學階段才知道奏鳴曲是個曲式題材。”
吳複生:“當時來講,你們那裡的鋼琴音樂教育相對要落後一些。”
李安:“你說得也太客氣了,何止落後,你都不知道我小湯怎麼練完的,說了你都不信,老師布置完,強調一遍手型,下周聽一遍,沒節奏問題沒錯音,就過了。”
吳複生:“除了節奏和錯音之外就沒了?”
李安:“對,就沒了,所以我小時候是沒有接觸過一些感念的,不像現在的孩子,就我的學生,我在他們這個階段就告訴他們什麼是奏鳴曲,讓他們知道這個叫主題,這個是副題,他們有怎樣的關係,到哪裡發展,到哪裡結束,讓他們知道自己彈的東西是怎麼劃分段落的。”
“對於吊兒郎當的孩子,他們至少會有一點印象。”
“對於好學肯練的孩子,他們通過一首小奏鳴曲的學習就能把奏鳴曲這個曲式植入腦海,明白了解到一首奏鳴曲的整體輪廓是什麼樣的,在我看來這點在他們未來的學習當中非常重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對於天賦極佳的孩子,他們可以通過了解布局更深入地感受到老師所講述的斷連和句子處理,嗷,這個地方是主題結束,所以要通過減弱做出一個小小的終止感,像車琳這種孩子,你都不用和她講,她自然而然地就會有這樣的意識,但是前提是她得知道布局,她得有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