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前一個問題,他提議將長安一部分人口向東遷移,減少就食壓力,剩下的百姓也能分到更多良田。
後一個問題,他提議修改運糧路線,通過水陸並進的法子。
在三門峽險穀前後,安置兩支運糧船隊,糧食先走水路來到三門峽險穀,然後再改走陸路。
等過了三門險穀,再重新換上水路,如此一來,大部分都走的水路,隻有中間一小段是陸路,可節省大量運力。
若非李治想到更好的法子,盧承慶後麵這個辦法,倒可以采用。
至於前麵遷移人口的做法,並不治本,盧承慶並未意識到,關中耕地麵積越來越少,是水土流失的原因。
李治點頭說了句“不錯”,轉頭看向杜正倫。
“杜卿,你可有想到法子?”
杜正倫頗有幾分急智,又當過戶部侍郎,趁著李治瀏覽盧承慶奏章的功夫,已理出幾分思緒。
他拱手道:“回陛下,據臣所知,兩漢時期,關中可耕土地有四萬多頃,如今卻隻萬頃不到,故而關中糧產,難以供給長安。”
李治目光一亮,道:“說的好,那為何可耕土地減少了呢?”
杜正倫道:“應該是因戰爭的緣故,自秦漢以來,關中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火損毀了大量良田。”
李治道:“為何戰火會損毀良田,荒田難道就不能再開墾嗎?”
杜正倫道:“這……”他畢竟也隻是坐在辦公房,看一些相關史籍,再聽手下官員彙報,並不清楚深入原因。
“也許是民力不夠,難以開墾。”杜正倫想了半天說。
李治搖頭道:“不對,戰火燒不了土地,隻能燒樹木,樹木有儲蓄水的功能,沒有樹就會變成一片荒漠,良田沃土,自然就沒有了。”
杜正倫忙道:“陛下說的極是。”
李治緩緩道:“長安人口多,不僅吃的多,所需木材也多,秦嶺山脈,已被砍伐的很嚴重了吧?”
杜正倫連聲道:“陛下聖明,貞觀八年,臣擔任戶部侍郎時,便聽下麵官員彙報,秦嶺山脈被砍伐嚴重。”
盧承慶道:“既是如此,不如下令禁止百姓隨意砍伐樹木。”
李治瞥了他一眼,道:“關中寒冷,百姓若沒有木頭燒,冬天還不凍死?”
盧承慶麵色微紅,道:“臣失言。”
李治道:“這個問題要兩方麵解決,一來是找到替代木頭的新燃料,比如石碳、瑞碳。二來是廣植樹木,你們心裡要有這樣一個念頭,樹木就是田地糧食,需得重視!”
唐朝已有煤炭,被稱為石碳。瑞碳則是西涼進貢的焦炭,產量極少,隻有皇家和權貴能用。
杜正倫遲疑道:“陛下,石碳、瑞碳產量稀少,且難以開采,恐無法大量供應。”
李治道:“那就加大勘探,找到更多礦脈,讓工匠們想法子,降低開采難度。與缺糧相比,這些又算什麼問題呢?”
杜正倫道:“臣領命。”
李治擺手道:“這件事你一個人去做。盧卿,你需要做另外一事。”
盧承慶心中一振,道:“陛下是想讓臣負責長安與洛陽的糧食調運嗎?”
李治搖頭道:“你的法子雖不錯,但並非最好的法子。你可去過三門峽?”
盧承慶搖頭說沒去。
李治道:“那你就去實地考察一下,尤其仔細觀察一下人門、鬼門、神門三地,瞧瞧那裡的礁石有多大,地形又是如何。”
盧承慶吃驚道:“陛下是想征調勞力,鑿破那些礁石嗎?”
李治緩緩道:“朕確實想破開那些礁石,不過並非征調民力,你隻管去辦便是,破礁石的事,朕自有主意。”
盧承慶暗暗疑惑,心想不用勞力,如何能破開礁石,卻也不好多問,拱手道:“臣遵旨。”
頓了一下,又道:“陛下,臣能否請一人同行?”
李治笑道:“你想要誰?”
盧承慶道:“工部尚書閻立本。”
閻立本曾做過將作大監,和他哥哥閻立德一樣,都是建築大家,而且他還有一手妙筆丹青。
盧承慶是想借閻立本的能力,將三門峽的礁石給畫下來,好讓皇帝看個明白。
李治擺手道:“準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