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風的第一反應是:這些人應該是黃伯仁的手下雇來的虛灶。
所謂虛灶,用後世的話說就是托兒。
無論古今,總有些當官的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在自己離任時,雇一堆托兒又是磕頭又是大哭又是挽留。
有時候都不用花錢雇,直接讓衙門裡的小吏找自己的親戚朋友,演百姓苦留青天的戲碼。
那七十多歲的老人久經世事,似乎看透了常風的想法。
老人高聲道:“今夜來給黃知縣伸冤的,隻是縣城內和縣郊六鄉的百姓。”
“本縣其餘二十一鄉的數萬百姓,明天陸續會到!”
“大人若一意孤行,冤枉我們黃青天,整個容城縣的百姓都會進城長跪不起!”
常風聽了這話,心裡打鼓:難道我真的冤枉黃伯仁了?他的手下就算找虛灶,也找不來全縣的百姓做戲啊。
可是囤糧明明短了一萬三千石。他自己也承認是被他貪墨的。
常風朝著那老人一拱手:“老人家,咱們衙內一敘,如何?”
老人跟著常風進了縣衙。
常風讓人給老人上了茶,隨後問:“老人家尊姓大名啊?”
老人回答:“學生黃韋功,是本縣朱橋鄉的鄉約。”
常風問:“老人家自稱‘學生’,是有功名?”
老人答:“學生是宣德八年保定府院試的秀才。”
常風道:“既是院試秀才,應該飽讀詩書。老人家為何要回護一個貪官?”
老人麵色一變:“貪官?誰是貪官?你說黃青天?他要是貪官,恐怕普天下就沒有清官了!”
常風苦笑一聲:“沒見過哪個清官十個手指帶五個戒指的。”
老人恍然大悟:“你說那五個戒指啊!我們黃青天家境很好,在京郊有祖上傳下來的良田千畝。”
“那五個戒指也是祖傳的。三個金戒,內側分彆刻著‘廉’、‘清’、‘明’三個字。”
“兩個玉戒,分彆刻著‘忠’、‘孝’兩個字。”
“黃知縣天天帶著這五個戒指,是為了提醒自己‘廉、清、明、忠、孝’的祖訓。”
常風驚訝:“竟有此事?老人家不是誆騙我吧?”
老人道:“整個容城縣的百姓都知道這事。大人若不信我,隨便找幾個百姓問問就是了。”
“我們黃青天在容城縣做了兩任知縣,本縣百姓沒有一個提起他來不翹大拇指的。”
“他一不貪汙,二不納賄。愛民如子,斷案如神。簡直就是包青天再世!”
常風道:“可是,皇上下旨命天下州縣囤糧。你們縣應該囤糧一萬六千石。他隻囤了三千石。剩下的全是拿石子、沙子充數!”
老人語出驚人:“學生鬥膽說句大不敬的話。皇上這道聖旨的初衷或許是好的。但到了地方上,聖旨成了剜百姓肉的刀!”
常風問:“此話怎講?”
老人侃侃而談,告訴了常風一個官員們人人皆知卻人人不言的秘密。
朝廷收田賦,是靠各個縣衙底下的糧長、差役去收。
第(2/3)頁
第(3/3)頁
糧長、差役們會用“官斛減容”和“淋尖踢斛”的法子壓榨百姓。
所謂官斛減容,就是在收田賦的計量衡——官斛上做手腳。
本來應該裝一百六十六斤的一石斛,有些隻能裝一百五十斤。黑心些的地方,一石斛實際隻能裝一百二十斤。
官斛小了,百姓交的糧自然就多了。多出來的那部分,就被糧長、差役直至縣丞、知縣一層層瓜分掉了。
淋尖踢斛顧名思義,官斛裝滿後,糧長會用力踹官斛一腳。灑出來的糧食成了“損耗”。損耗自然也會被瓜分掉。
成化朝戶部尚書馬昂曾說過,朝廷每收賦千萬石,百姓實繳至少一千五百萬石。
多出來的那些田賦,自然是被一層層的官吏瓜分了。
但凡事總有個平衡。
這兩個把戲自大明開國以來,已經耍了一百二十多年。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官府可以對百姓可持續性的竭澤而漁。百姓也勉強能夠接受官府的盤剝,已經習慣了。
可是去年弘治帝一道聖旨,打破了這種平衡。
弘治帝要求的囤糧,是不包括在田賦之內的。
他的本意是讓地方官用官銀收購百姓的糧。集中囤積起來,預防災年。
然而,這道旨意到了地方上。地方官們個個如獲至寶、眼睛通紅,跟打了雞血一般。
可算抄著了!除了田賦外,又多了一筆肥得流油的大進項!
弘治帝旨意上的“囤糧”不是納田賦,類似於官方糧食收購。
定價權在官府手上。
除了“官斛減容”和“淋尖踢斛”兩個法子,他們還可以從定價上盤剝百姓。
譬如一個老農按照官府告示,送來了一石上等好米。本來官府應付八錢銀子收購。
官員看了看米,愣說那是次等劣米,隻能付五錢銀子。
你說不賣?你敢!官府收購你們的糧食囤於官倉,那是皇上的旨意!你敢抗旨不成嘛?
天下州縣的百姓,去年皆受到了官府兩次盤剝。第一次盤剝是交田賦,第二次盤剝是囤糧。
再說弘治帝的初衷:囤糧備荒。
糧食在老百姓手裡才能真正備荒。
糧食收到了官府手裡,真遇到災年,就說不準吃到誰嘴裡了。
就比如容城縣。若按聖旨應該囤糧一萬六千石。
如今的知縣是好官黃伯仁。若出了災荒,他一定會拿囤糧賑濟百姓。
可是,黃伯仁已經在容城任上整整六年。今年鐵定會升走或調到彆處去。
如果繼任者是個黑心貪官呢?遇到災年,把賑濟用的囤糧塞進自家腰包,給老百姓喝摻著沙子的稀麥粥
黃伯仁雖然膽小,又有胸痹之症,但他腦子不笨!能夠看透這一層利害。
他乾脆隻收了三千石糧充門麵,先糊弄走下來驗收的欽差再說。
老人講述完了一切。常風聽得目瞪口呆。
明明是利國利民的聖旨,傳達到最底下,竟成了害國害民。
更可氣的是,了解實情的文官們,無一人提醒弘治帝!
連王恕、馬文升都沒有對弘治帝明言。
說來說去,還不是怕得罪普天下的地方官?
難道說整個大明就沒一個真正的忠臣?
常風道:“老人家,我出京也有一個月了。這些事沒人跟我說過啊。”
老人道:“敢問上差。你出京之後,可有微服私訪,與各處的窮苦百姓深談?”
常風語塞。
他光把注意力放在了查官倉上。每到一地直奔官倉。哪裡聽過窮苦百姓的聲音?
老人道:“事情我已經說清楚了。請上差明察秋毫,不要冤枉了我們黃青天。”
常風問:“黃知縣為何要承認是他貪墨了一萬三千石糧食?”
老人道:“沒收齊糧食,等於是抗旨。或許是黃青天怕容城縣百姓擔上抗旨的罪名。這才謊稱是他自己貪墨。他是在替全縣百姓背黑鍋啊!”
就在此時,一名力士走了進來:“常爺,姓黃的那廝醒了。”
常風連忙糾正他:“什麼‘姓黃的那廝’,稱黃知縣!”
隨後常風對老人說:“慚愧,我險些冤枉了一個好官。”
二人來到了黃知縣的床榻邊。
黃知縣氣息微弱的說:“上,上差。”
常風道:“你不用說了。事情的原委我都清楚了。你是個好官,我錯怪你了。”
常風心中有些好笑:以前隻聽說過膽大包天的清官。這回頭一次見膽小如鼠的清官。
黃知縣看了看常風身邊站著的老人,知道老人跟常風解釋了一切。
他道:“上差。我雖未貪墨,但也有抗旨之嫌。”
常風寬慰他:“你安心養病。等病情好轉了咱們再詳談。”
(本章完)
epz3366.80.
yj.3j8pzxiaohongshu.
kanshuba.h7t.bihe.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