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朝廷局勢向來是此消彼長。
作為帝王,搞平衡術是必要的。
劉瑾被淩遲,黨羽樹倒猢猻散。李東陽為首的文官們立即聯名上奏疏,諫言正德帝恢複祖製。
所謂恢複祖製,指的是裁撤各省鎮守太監、監管太監;限製司禮監權力;禦馬監交出兵權,由兵部專管京營、邊軍、地方衛所軍兵馬。
太祖爺以前在應天皇宮立過鐵牌牌,太監不能乾政。太祖爺的話就是不容動搖的祖製。
劉瑾一死,天下文官頗有翻身農奴當家作主的氣勢。各地要求恢複祖製的奏疏雪片一般飛遞進京。在豹房堆成了一座小小的雪山。
正德帝對這些奏疏就一個態度:你們這幫文官想屁吃呢?太監不得乾政?門兒也沒有啊!
這日,正德帝在豹房宴請常風、仇鉞二人。
仇鉞再過幾日就要返回西北,統領寧、陝、甘三地邊軍。這頓飯算是送行宴。
正德帝道:“仇卿,你即將返回西北。在京的這段日子,朕跟你研習軍事,受益頗多。伱雖是武將,卻算朕的太傅。”
“這杯酒,祝朕的太傅此次西行路途平安。在西北為朝廷再建功勳!”
仇鉞連忙道:“多謝皇上賜酒。”
三人一飲而儘。
正德帝轉頭望向常風:“文官們上奏疏,讓朕削內宦之權,你怎麼看?”
這是一道送命題。
常風若說不該削,會得罪普天下的文官。
文官們可不管劉瑾是不是你常風殺的。你以前對我們有過恩不重要,隻要你影響我們的利益,就是我們的仇敵!
常風若說該削,又會得罪正德帝。你常風是朕的家奴,你替文官說話豈不是胳膊肘往外拐?難道你忘了本嘛?
常風自己的想法是:文官一手遮天,對朝廷來說不是好事。劉健、謝遷擅權才過去四年而已。教訓曆曆在目。
先皇孝宗爺哪兒都好,惟一的缺點就是過於依賴文官。導致文官勢力尾大不掉,無法無天,吏治腐化。正德帝好容易將大明從錯誤的道路上矯正了過來,怎麼能犯跟先皇同樣的錯誤?
說句題外話。大明亡於一百三十多年後。亡國原因有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貪賄成性的文官把持各級官衙。崇禎帝的政令彆說出京師,連皇宮都出不去。
崇禎帝發出去的聖旨像擦屁股紙一般。他頒布的聖旨再有利於國家、百姓,下麵的文官也有一百種方法把經念歪。聖旨經層層文官執行下去,最終變成盤剝百姓的惡政。
有一年,崇禎帝為了執行剿匪方略,需要一百萬兩銀子當軍餉。國庫沒錢,隻能下旨從民間征收這筆軍餉。
崇禎帝發出的征餉聖旨大意如下:朕知道讓各級文官征收一百萬兩銀子,文官們會從百姓手中盤剝上千萬兩。可是軍情如火,朕為了大明國祚,也隻能暫苦百姓一兩年
怪不得崇禎帝曾發出“文官皆可殺”的悲鳴。
若正德帝是個循規蹈矩的好好皇帝,把權力都交給劉健、謝遷那夥兒文官。恐怕大明會早亡百年。
言歸正傳。常風要答題了。
常風的回答很是隱晦:“稟皇上。海河灌溉了北直隸的千裡沃土。臣聽成化、弘治兩朝治水第一能手白昂說過,天下江河,溫順時滋養土地,養育黎民。泛濫時衝毀家園,危害黎民。”
“故而,天地之間缺不得江河。江河泛濫便要治。”
正德帝道:“狡猾。常卿啊,你說的哪裡是江河。分明說的是文官。你是讓朕治一治文官呢。”
常風卻道:“回皇上,臣說的的確是江河。至於您問臣的,關於是否恢複祖製,削弱內宦權力的問題臣粗陋,就是一個隻知殺人、整人、栽贓、綁票、打悶棍的武夫惡漢。”
“這幾年臣上了年紀,愈發糊塗。腦袋裡像是裝了一團漿糊。這種事關朝廷社稷的大問題,臣如何答得清楚?”
正德帝道:“嗬,你可不糊塗。你聰明著呢,跟朕想到了一處去。”
“張永。”
一旁侍立的張永拱手:“皇上。”
正德帝道:“告訴楊廷和,擬一道旨意。恢複各省巡撫、三司職權。鎮守太監、監管太監不得乾預地方巡撫、三司政務。”
“但各地鎮守、監管太監衙門不得撤銷。仍辦舊差。”
“另擬旨。司禮監、禦馬監差事如舊。內閣管票擬,司禮監管批紅,禦馬監管京營。”
“再擬旨。北直隸劉六、劉七叛亂。地方衛所軍清剿不利。命司禮監秉筆穀大用為平叛欽差。調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邊軍各萬人,入直隸平叛,統歸穀大用統帥。”
正德帝的旨意既有妥協和讓步,也有恪守原則之處。
文官想要兵權?不可能!兵權是朕最重要的東西,朕隻能交給身邊最親近的人——太監!這是大原則,不能變。
第(1/3)頁
第(2/3)頁
常風放下酒杯,剛要高呼“皇上,聖明啊!”
正德帝精準預判,朝他一揮手:“彆喊聖明了!你可知,最近文官給你起了個綽號,叫‘聖明都督’。在他們嘴裡,你都快成成化朝的萬歲閣老萬安了。”
常風笑道:“啊,文官如此誇讚臣,臣不勝榮幸。”
“臣年輕時,也曾對什麼萬歲閣老、泥塑尚書、洗鳥禦史深惡痛絕。臣那時天天抱怨,一群無能庸官將朝廷弄得烏煙瘴氣。”
“可是現在臣四十五歲了,有些事反而想明白了。君主若是大有為之聖君,臣子自然顯得無能。”
“挽狂瀾於既倒,青史留名的名臣、能臣,通常出現在君主昏聵的朝代。”
常風變著法的誇正德帝是“大有為之聖君”,誇得正德帝心裡美滋滋。
正德帝笑道:“你能相明白這一層,說明你如今當得上‘老成持重’四個字。”
“錦衣衛交給你管,朕放心得很。”
常風最近一兩個月,替正德帝查抄了海量的財富。正德帝並不吝嗇,自然要報之以李。
正德帝道:“此番查辦劉瑾謀反案,常卿你著實有功。內承運庫剛接收了閹黨五十三萬畝土地,改為皇莊。朕看,零頭就歸常卿你把。朕賜你三萬畝地。”
成化年間,大明一畝土地約值銀一兩。
經曆時十八年的弘治中興,縣域之間的商品經濟發展迅速。承平日久,人口不斷增加。每畝土地的價格也漲到了五到十兩銀子。
五到十兩之間的差價,看得是土地的肥沃、貧瘠程度。
貪官們占據的土地,自然都是肥沃的上好良田。
三萬畝上好土地,可值銀三十萬兩!
大明的皇帝在賞賜方麵有著兩麵性。賞賜朱明皇族的宗親、嬪妃家的外戚一貫豐厚。賞賜文臣武將卻摳門的很。
像前朝王恕那樣的功勳老臣致仕,先皇不過賜內帑金花銀五百兩而已。
正德帝這一賜,就是三十萬兩的手筆。這讓常風大感意外。
說難聽點,正德帝這是在分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