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在門口暫停過一次,因為他們看到了導語,也有工作人員引導,兩邊提前備有浸在清潔液裡麵的濕巾架。
這部分因務工而來不及清理顯眼汙漬的人,大體做了一次清潔才入場。
他們手上握著曲目單和門票,有些拘謹地將門票呈遞給檢票員,又反複對照著席位上的號碼與實際的區域位置入口,並用好奇和驚歎的目光一路打量著音樂廳的環境。
相比充斥著粉塵、機油、噪音或染料汙漬的工廠,這裡潔淨的木頭、石板、燈箱以及充滿美感的陳列裝飾,雖不至於說像來到了「天國」那麼誇張,但總是在提醒著他們,世界上還是存在能讓人感受到「活著」的地方的。
二樓廊道處,《事件報》一位留小胡子的記者,和旁邊負責攝影的助理大眼瞪小眼。
這…不是我們想拍的東西啊…
不體麵沒錯,但談不上失禮吧?
「哢嚓。哢嚓。」
《霍夫曼留聲機》的資深記者兼樂評人費列格,則若有所思地親自按下了快門。
時間太緊張了,這第二波檢票高峰很快結束。
基本上卡在了8點半的前兩分鐘,最後一批才入座。
這歸功於一路大量的引導提示牌,讓匆匆忙忙的人們不至於在偌大的音樂廳迷路。
「今天的曲目單怎麼這麼長?…」
幾位紳士拿到手後發現,它排版精美、內容詳實,足足可以展開四折八頁。
「上半場:」
「1.《蝙蝠》序曲:從熱烈又歡騰的全樂隊齊奏開始吧!接著是在輕柔音樂聲中由雙簧管吹出的活力主題,然後你將聽到中間四段性格各異的片段——
第一段是華麗流暢的小快板,在弦樂(一堆提琴)的撥奏下,小提琴旋律悠揚動聽,它的顫音伴隨圓號轉調,最後以短笛顫音銜接;
第二段是優雅的「嘣擦擦」三拍子圓舞曲,依舊是弦樂呈現,後來長笛也加入舞步;
第三段是慢一點的三拍子行板,這裡弦樂是伴奏,而雙簧管的主旋律略微有點哀婉憂愁,不過很快,它就變得輕盈而準備轉調了;
第四段是很快的「嘣嚓嘣嚓」二四拍波爾卡,小提琴和長笛帶隊將歡快情緒發展至全樂團;
接下來你會聽見它們
的重複,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第三段全變成了明亮歡快的大調,這很有趣,這很激情,等最後序奏部分重新出現後,音樂將在白熱化的**中結束。」
「.《g小調第十五號交響曲》:本格主義大師塔拉卡尼前中期的小型交響樂,旋律動聽,結構工整,形象鮮明,富有古典之美。
第一樂章,甚快板,注意木管組不安分的小調音響,然後我們聽到了大提琴優美而感傷的主題,在顫弓加劇的樂隊經過句後,迎來了副題圓號與雙簧管的溫馨對話…
(注意,樂章中間無須鼓掌)
第二樂章,較慢的行板……
(注意,樂章中間無須鼓掌)……」
「下半場:」
「3.《電閃雷鳴波爾卡》……4.《閒聊快速波爾卡》…….《天鵝湖》……6.《野蜂飛舞》……7.《農民波爾卡》……8.《溜冰圓舞曲》……」
今天的8首曲目,竟然每一首都附上了被範寧先生稱之為「導賞」的提示語,和印象主義美展時一樣!
很多人依舊沒注意到一個細節:
這場音樂會的曲目單,在當時的購票現場就能提前拿得一份。這和以往是不同的,很多勞工是拿著提前領好的曲目單入場的。
這導致了一個現象:當下好奇又津津有味地閱讀起來的,大部分反而不是勞工,而是剛剛在現場才拿到的紳士淑女和專業人士。
因為很多勞工之前就熟悉了,他們現在隻是重新掃了幾眼。
而且紳士淑女們又發現,除了每首作品的詳細引導,曲目單後麵還精心附上了一個「交響樂團座位分布圖示」!
上麵不僅框出了相對位置,把每個樂器名扔到了對應區域,而且名字下麵還有樂器的外形輪廓縮略圖,首席和指揮的位置也被標了出來。
「確實挺一目了然,不過這種常識性問題,需要標得這麼清楚麼?」
有很多樂評人或音樂專業的學生聽眾有些疑惑。
「嘩啦啦啦——」
身邊響起的掌聲,讓越來越多的人從閱讀曲目單中抬起頭來,加入鼓掌的隊列。
他們看到了穿著西服與禮裙的樂手們開始進場。
這些樂手們年紀都不大,此刻動作和表情有些稍稍緊張。
但他們的氣色非常地好,眼神也非常明亮有神。
一種在精神生活極度充實的環境中才能有的狀態。
接著是穿一身黑色女式禮服的洛桑小姐在更熱烈的掌聲中登台。
看著少年少女們在指揮的帶領下向聽眾行禮,在場有相當多的記者和樂評人,突然露出了一種長長的思索表情。
「我又意識到了一個之前並未明確注意的問題。」一位記者回想起這陣子的輿論,然後朝身邊的朋友低聲開口。
「什麼?」身旁的紳士下意識問道。
「台上這些稚氣未脫但氣質初顯的小樂手們的出身,同樣來自勞工、匠人、仆從、小販或農民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