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幾十斤的鐵甲走上千裡路,幾乎等於自殺,他們隻會在戰鬥和訓練的時候穿。
這個時候的隊伍,是極其脆弱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將帥在以少戰多的時候,都會選擇伏擊戰的原因。
所謂伏擊戰,就是埋伏起來,等著敵人行軍的時候偷襲,敵軍首尾不相顧,沒有陣型,故而很容易擊破。
風險高,收益大,才能以少勝多。
所以沈長恭在行軍的時候,為了防止被伏擊,直接就是讓熱氣球升空,斥候開路,務必要保證安全。
這十幾萬齊軍就是正在行軍的時候,被鎮南軍給伏擊了。
齊軍都懵了,特麼的周圍全都是平原,放眼望去連座山頭都沒有,那四麵八方冒出來敵人是哪來的?天上掉下來的?
人的眼睛看不到十裡外的人。
南王馬淩在確認了敵軍的位置後,便讓十萬鎮南軍化作了十個隊伍,繞路包圍,從四麵八方向著這一支齊軍隊伍進行猛攻。
十幾萬齊軍,前前後後足有十幾裡長,戰線實在是太長了,南王為了不讓他們跑掉,選用了分兵擊破的戰術。
講真的,十萬騎兵衝擊一個點,和一萬騎兵衝擊一個點,作用是一樣,因為人太多了也施展不開,隊伍臃腫,中間的根本無法殺到敵人,隻能跟著衝。
那些齊軍看到鎮南軍,還以為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一樣,匆忙迎戰,一團亂麻。
鎮南軍迅疾如風,可不會給他們反應的時間,直接殺進敵軍之中,輕而易舉的穿透而過,將敵軍分割成一個個大大小小的軍陣,然後再次衝殺。
齊軍太亂了,根本無法招架,被包圍的拚死抵抗,沒被包圍的撒丫子就跑。
可是他們兩條腿,如何跑的過四條腿呢?
這是一邊倒的屠殺。
經過了整整一天的戰鬥後,鎮南軍殺傷敵軍十幾萬,俘虜一萬多人。
戰鬥結束,南王繳了那些俘虜的武器,下令鎮南軍押著他們,讓他們挖坑埋人。
南王可不是沈長恭那種好脾氣,他對待敵軍向來都是冷血無情的。
那一萬多俘虜,說的好聽點是俘虜,說得不好聽點,那就是奴隸。
這些俘虜們挖坑,埋葬了自己同伴的屍體,然後安營紮寨,讓鎮南軍休息,他們連營帳都少得可憐,很多人擠在一個營帳裡,還有人露天而睡。
繳了這些齊軍隊伍武器、物資和糧草,鎮南軍收獲滿滿。
而後,南王再次出發,去與主力彙合,一同前往杏陽關。
齊軍主力被剿滅,杏陽關這邊隻有一萬多人在駐守,麵對來勢洶洶的三十萬燕軍,他們連抵抗的勇氣都沒有,直接棄關跑路了。
不跑也沒辦法啊,燕軍人多勢眾,還有火炮能夠轟碎城門,轟塌城牆,他們的抵抗毫無意義。
他們跑了,跑到了齊國北邊的郡城裡,在那裡駐紮了下來,與地方軍聯合起來,準備抵禦燕軍。
對於這件事,齊皇也沒有指責他們,隻是讓他們好好抵擋燕軍,並且委任了一位主帥,去調集齊國北境的地方軍,來延緩燕軍拿下的步伐。
幾乎都是坤國之戰的翻版。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戰爭就是這樣,齊國國都臨淄的兵馬,隻剩下二十萬人了。
南王在打下杏陽關後,並沒有貿然進入齊國境內作戰,而是直接駐紮了下來,等待蘭陵王的大軍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