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王府想要起事,神威軍是第一道坎兒。
可誰知得了天下的宋氏忘了他對武將的承諾,由著文臣把政,重文抑武,傷了武將的心,讓他們有了走在一起的可能。
想當年太祖建國時,神威軍共計二十五萬八千餘人,是禮朝第一大軍,而到了這一代君主,神威軍裁減到隻有九萬三千人了。
不隻是人員的驟減,宋氏將其派駐到江陵以西的恩水之濱後,就不管不問了,克扣軍餉、短缺軍糧……漸漸成為常事。
神威軍,也看懂了宋氏的薄情寡義。
相反,他們的“看管”臨江王府時常用王府之資接濟他們,久而久之,臨江王府喚起了老一輩的將士會的回憶,那些年征戰困難時,孟老將軍在戰地與兵同食同臥、談笑風生、鼓舞士氣的情義……
對武將而言,“義”字值萬金。
他們要的君王,應該是這樣不忘同袍之情的人!
於是,臨江王府與神威軍,在宋氏的防備中,從對峙走到扶持……
冷冽的東北山嶺,當年被分剝走的孟家軍的將士,他們多被派往那兒抵禦外敵。
那兒並不是他們熟悉的戰場,遵循軍人的使命,他們依舊在那裡堅守。
可當每次衝鋒陷陣後,得不到補給,一次次被汙蔑用兵不利、貽誤戰機,再愚鈍的武將也明白了這玩弄他們性命的禮朝,不值得忠心。
他們是戰死了,回不到故鄉了。
可他們希望後代子孫還有衣錦還鄉的一日,不再折損在不必要的爭鬥中,從那時起,從北向南,總有故人往江陵傳消息,而臨江王開始收養義子女了……
孟叔慈點點圖上東北處消失的一個個旗幟標識,對故人有些遺憾。
但想到他的義子女,孟叔慈欣慰這些年,個個成長得非常出色,各有所長。
長子平夏,隱姓埋名在長安西路的寶坪大營,如今已掌握了一半的兵力,奇兵速起拿下隴西不在話下。
次子平翔扮做山匪結寨在華安山頭,獨立的兵馬,東西製動,若直接西進,常嘉府便是囊中之物。
若兩子,在各自成事後,一子從中安府新拓的北川路往南下攻,一子繼續往西打到,彙合在錦成府,那西南盆地就能吃下來。
還有三子平遲,擅論棋局和兵法,更有一副狀元的口才,最懂先禮後兵,有時僅僅與對手聊聊人生,就能不戰而屈人之兵。由他先行,說不定長子、次子能表現的機會都少了……
臨江王玩弄著手上扳指,心裡思慮,他老了,家裡的兵馬練得不錯了,孩子們也都長大了,是時候讓他們出手了。
西南盆地,是臨江王府的初步計劃。
孩子們可以在這裡建立政權,而臨江王利用江陵府與西南相接的位置,跟神威軍配合著為他們暗度陳倉。
……
林憶青給徐思雨講過宋氏皇族與臨江王孟氏糾葛的大概,她大約明白了臨江王有反心的原因。
臨江王孟氏,一個跟當今皇族宋氏開疆辟土打天下的家族。
有開國之功,卻在太祖登位十餘年後,被即將大行的太祖趕出了京師,賜封在前朝流放之地,更以史書上不得善終的臨江王號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