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州,宜陽城。宜陽城(今河南宜陽縣福昌村)是熊州的州治所在地,刺史衙門的大堂之中,史萬寶正在看著一封信。這封信是逃出縣城的桃林縣令派人送來的,上麵詳細描述了李密奪占桃林縣城,搶劫糧倉的情況。
史萬寶看完後,將信箋折好放進信封裡,大聲道:“來人!”一名衙役聞聲走了過來,拱手道:“刺史大人,有何吩咐”
“去把行軍總管盛彥師叫來。”
衙役答應一聲,轉身出去了。
史萬寶原本是長安大俠,因被朝廷追捕,逃入鄠縣的大山之中躲藏。李淵在晉陽起兵後,李智雲的堂叔李神通也遭到了朝廷的追捕,從長安逃到了鄠縣的山中。李神通與史萬寶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兩人一拍即合,決定起兵響應李淵。史萬寶給李神通當副職,兩人一起拉起了一支一萬多人的軍隊。後來,他們又與三姐的“娘子軍”會合,一起協助李淵打下了長安城。
義軍進入長安城不久,李建成和李世民率軍東征洛陽。義軍到達東都洛陽後,駐紮在芳華苑。占據東都的皇泰主和隋朝官員們關閉城門,義軍派人招諭,城內也不作回應。洛陽城裡有不少人想作義軍的內應,李世民說:“我們平定關中不久,根基尚不牢固,即使得到東都,也不能守住。”於是就沒有同意作內應的那些人的要求。幾日後,義軍要撒回關中,李世民道:“城裡看見咱們撤退,肯定會追來。”他決定在三王陵設下三處埋伏等待追兵。隋朝左驍衛將軍段達果然帶領一萬餘人追來,遇到埋伏打了敗仗。李世民率軍追擊敗軍,直到東都城下,殺了四千多人。於是,李世民設置了新安、宜陽二郡,派行軍總管史萬寶、副總管盛彥師鎮守宜陽。
李淵登基後,撤銷了隋朝的郡,改設為州,宜陽郡改為熊州,任命史萬寶為刺史,盛彥師為行軍總管。
史萬寶等了一會兒,隻見大門外走進來一個人,他看上去三十歲左右,中等個頭,身體強健,粗黑的眉毛,雙眼如鷹隼般銳利,此人正是行軍總管盛彥師。
盛彥師走到桌前,抱拳行禮。史萬寶拿起桌上蓋了關防的信封遞給他,盛彥師抽出信箋看了一下,笑道:“朝廷下了海捕文書,定了賞格捉拿李密,我正愁找不到他呢,沒想到他卻自投羅網。”史萬寶皺起眉頭道:“李密是個驍賊,又有王伯當協助,恐怕不好對付。”盛彥師信心滿滿地:“大人,請讓我率領幾千人馬,我保證砍下李密的頭!”
“哦”史萬寶好奇地瞅著他,“你有什麼辦法”
盛彥師笑了笑,道:“天機不可泄露。現在還不能對你講,以後你就知道了。”史萬寶見他故意賣關子,也就不再追問了。
兵貴神速,盛彥師立即率領數千名士卒出了城,直奔熊耳山而去。盛彥師騎馬走在隊伍的最前麵,副將從後麵趕了上來,與他並轡而行,道:“大人,我聽說李密打算去洛州,咱們要攔截他,必須向北,現在怎麼往南走”盛彥師笑了笑,道:“李密聲稱要去洛州,不過是掩人耳目,他的真實目的是經過襄城去伊州。從桃林縣去襄城,要經過一條山穀,名叫鬼壁穀。如果讓叛賊先進了穀口,我們從後麵追趕,山路險要,沒辦法施展力量,他們一個人殿後,我們就拿他們沒辦法。現在我們搶先進入山穀,埋伏起來,肯定能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隊伍行進了不足五裡,就進入了大山之中,開始翻越熊耳山。熊耳山是泰嶺東段主要支脈之一,主峰海拔二千多米,因最高的兩座山峰向中間傾斜,狀似熊耳,故名熊耳山。
隊伍經過艱苦跋涉,翻越了大山,來到了山南,又走了一個多時辰,前方出現了一條山穀。這條山穀大約幾十裡長,兩旁的山峰高矮不一,有些地段山坡稍緩,有些地段則山勢險峻,路旁的懸崖峭壁如鬼斧神工一般,故名鬼壁穀。
軍隊進入山穀後,盛彥師選中了一個地方,此處有一條溪流從山穀中穿過,溪水雖然不深,但很寬闊,溪水兩旁長滿了蘆葦。盛彥師讓弓弩手埋伏在兩旁的高地上,刀盾手躲藏在蘆葦叢中。他對士兵們說:“等叛賊過了一半,大家一齊發動攻擊。”
軍隊在山穀中守候了一夜,次日午後,出派的斥候回來稟報,說發現了叛軍。大約一炷香後,隻見幾千叛軍大搖大擺地開了過來。李密和孤獨春燕騎馬走在隊伍中間,兩人東張西望,欣賞著山穀兩側的風景,根本沒料到他們即將大難臨頭。
盛彥師等叛軍的隊伍涉水過了一半,下令開始進攻。於是,兩旁高地上的弓弩手萬箭齊發,叛軍士兵紛紛中箭倒地。躲藏在葦蘆叢中的刀盾手衝殺了出來,將叛軍的隊伍截成兩段,叛軍前後不能互相支援,陷入了苦戰,許多士兵戰死。李密和王伯當被殺,孤獨春燕也被亂兵所奸殺。
當初,李密手下右武侯大將軍徐世勣占據了原屬李密的地盤,沒有歸附任何人。魏徵乘驛站的傳車來到黎陽,拜見徐世勣,對他闡明利害,勸他投降大唐。徐世勣同意了,決定派長史郭孝恪去長安。他並對郭孝恪說:“這裡的百姓和土地,都是魏公的,我如果上表獻百姓土地,是利用主人的失敗,當作自己的功勞求得富貴,我實在以此為恥。現在應當登記郡縣的戶口、士兵及馬匹的數目,上報魏公,由他自己獻上。”徐世勣派遣郭孝恪到長安後,又運糧食供給淮安王李神通。
李淵聽說徐世勣的使者到了長安,卻沒有奉表,隻有書信給李密,感到非常奇怪,便召見郭孝恪,郭孝恪陳述了徐世勣的意見。李淵感歎道:“徐世勣不違背道德,不希求功勞,真是個好臣子啊!”於是賜徐世勣姓李,任命郭孝恪為宋州刺史,讓他和李世勣一起統管虎牢關以東地區,他們打下的州縣,可以自行任命官員。
李密被殺後,李淵派使節把李密的首級拿給李世勣看,並向他通報了李密反叛的情況。李世勣將李密的首級供奉在祭台上,朝北伏地行禮,嚎啕慟哭。他上表請求收葬李密,李淵同意了,下詔將李密的屍體送給李世勣。李世勣完全按照君臣的禮節為李密服喪,備辦了盛大的儀衛,全軍戴孝,把李密埋葬在黎陽城外一座山上的南麵。李密平時很得軍心,送喪時很多將士哭得吐了血。
長安軍民在付出重大犧牲後,終於平息了李密的叛亂。麵對滿目瘡痍,長安城就像一隻巨大的野獸,安靜地舔舐著自己的傷口。李智雲因為堅守楚王府和支援皇城有功,被授予輔國大將軍。新軍的將士和王府屬官侍衛等,也都加官進爵,各有封賞。
七月的晉中大地,驕陽似火,一望無際的原野上,一條二丈寬的官道像緞帶似的向遠方延伸,官道兩旁的麥田裡,已經成熟的麥子在陽光下發出金燦燦的光芒。有許多農人在田中收割著麥子,他們揮舞著鐮刀,揮灑著汗水,也許是腰彎得太久了,有些酸疼,不得不直起腰來休息一下,擦一把臉上的汗水,順便好奇地打量一下正在官道上行軍的隊伍。
這是一支盔甲鮮明衣著肅整的軍隊,這支軍隊與彆的軍隊不太一樣,士兵肩上扛的既不是槍戟也不是矛戈,而是像衙役拿的水火棍一樣的東西,隊伍中間還有幾十輛木輪車,車上架著一節像樹樁似的東西。這是什麼軍隊以前怎麼沒見過人數好像還不少哩,隊伍隻見頭不見尾,怕是有幾千人吧
沒錯,這是新軍的一個團。李智雲騎著一匹金嚼銀鞍的黃驃馬,威風八麵地走在隊伍的最前麵。在他的後麵,跟著騎著高頭大馬的張正和蔡虎。河東之戰後,李智雲跟隨二哥從晉陽返回長安。然而,半年時間還不到,他又離開了長安城,帶領新軍重新奔赴晉陽。
不過,這一次李智雲的目的地並不是晉陽,晉陽隻是路過,他真正要去的地方是淮西。李智雲帶著新軍去淮西,並不是去打仗,而是去慰問。不知是不是為了酬報他在長安平叛戰役中的功勞,阿爸交給了他一個美差――安撫使。
李智雲去淮西慰問的人是朱粲。朱粲是隋末唐初十八路反王之一,手下擁有二十萬兵馬,縱橫在漢水、淮河之間,足跡遍布淅州、商州和顯州等地。大約兩個月前,朱粲派使者去長安,表示願意歸順大唐。於是,阿爸下詔,任命朱粲為吳王,允許他在自己的轄區內自行任命官員。李智雲此行的使命,除了到朱粲的駐地菊潭(今河南內鄉縣)慰問他外,還要代表阿爸,主持為朱粲冊封吳王的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