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新網址:/b兩麵派的意思是周旋於對立雙方之間,既討好一方,也不得罪另一方。
這個詞大概起源於元末明初。
時值戰亂,百姓們為了避免被元軍或者明軍騷擾,會在門上懸掛木牌表明身份。
支持元軍的懸掛“保境安民”木牌。
支持明軍的懸掛“驅逐韃虜”木牌。
朱元璋北伐時並非長驅直入一帆風順,很多時候會在某個地方與元軍來回拉扯。
戰事打到懷慶府時,當地的一些百姓想了辦法。
他們在木牌的一麵寫“保境安民”,在另一麵寫上“驅除韃虜”。
元軍來了亮出“保境安民”的一麵,明軍來了亮出“驅除韃虜”的一麵。
省錢省力又省心。
常遇春攻克懷慶,率兵進城後發現城中百姓門口上掛滿了寫有“驅逐韃虜”的木牌。
他還沒來得及高興時吹來一陣狂風,木牌翻麵露出了“保境安民”的字樣。
常遇春大怒,下令將懸掛兩麵木牌的人全部斬首。
兩麵牌由此而來,後來演變成了兩麵派。
吳三桂想當兩麵派。
但從古至今兩麵派都沒有好下場。
這不僅需要謀略,還需要有強大的實力,在任何一方翻臉時做到自保。
或者...有足夠逃跑的空間。
就像蒙古部落那樣,打不過可以跑。
茫茫草原,根本找不到他們的蹤跡。
吳三桂一沒有自保的能力,二沒有逃跑的空間。
當兩麵派簡直自尋死路。
可是隨著戰事的發展,他當兩麵派的想法愈發強烈。
因為明軍一直在打勝仗。
先是打贏了寧遠之戰,隨後又打贏了鬆錦之戰,並且兵不血刃拿下義州。
如果再打贏廣寧之戰,那麼建奴在遼東的局勢將每況愈下。
等局勢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建奴的末日也就到了。
而他吳三桂...恐怕也會被朝廷秋後算賬。
吳三桂十分清楚他自己在崇禎十七年的京師保衛戰當中做了什麼。
除了他。
滿朝文武甚至天下所有人都清楚他行軍緩慢的原因。
無非是保存實力,觀望戰局,因勢利導!
所以當王永吉命他帶兵殺向廣寧時,他心裡是抗拒的。
生怕把建奴打殘了,影響自己自己當兩麵派的計劃。
可軍令如山,他無法違抗命令。
寬闊的遼河平原上,吳三桂三萬大軍緩緩前進。
“報!”傳令兵從後麵跑到吳三桂身邊:“總督大人有令,命我軍加快行軍,天黑前務必抵達西沙河西岸。”
“給總督大人回令,就說吳三桂會按照命令行事。”
“是,”傳令兵快速離開。
說話後不久,前方遠處傳來一陣馬蹄聲和戰馬的嘶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