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崇禎為什麼不允許朝鮮歸順大明?
又為什麼不立刻出兵朝鮮,兩麵夾擊建奴?
因為他要給建奴留一條後路。
為什麼留後路?
因為他要搗其巢穴,絕其種類。
無論從軍事實力還是從國力角度分析,建奴失敗是早晚的事。
當平遼大軍攻入赫圖阿拉之時,有人會選擇以死殉國。
有人會放下武器跪地投降。
還有很多人會放棄城池,轉身逃跑。
至於往哪裡逃,建奴有兩個選擇。
一是逃入深山老林,躲避平遼大軍的追捕。
二是投奔盟友。
若是逃入深山,問題便會接踵而來。
深山老林裡的物資十分有限,尤其是糧食這種能物資。
如果逃入山中的人數少,建奴還可以在山中尋找一些合適的地方開荒種地。
種地收獲的糧食加上打獵獲得的獵物,可以勉強讓少量人活下來。
吃飽是不可能的,最多是不挨餓。
不過...
人員密度一高,糧食和獵物就不夠吃了。
因為山中能成為耕地的地方有限,同時山中獵物也有限。
所以。
無論有多少建奴跑到山中,最終隻有少數人能活下來。
崇禎能想明白的道理,建奴也明白。
於是乎,多數建奴就隻能選擇第二個選項:投奔盟友。
建奴的盟友有兩個。
分彆是蒙古人和朝鮮人。
建奴以漁獵為生,蒙古人則是遊牧民族。
建奴很難適應蒙古人的生活方式。
再者。
小冰河氣候帶來的土地乾旱,糧食減產等影響還在持續。
蒙古人自己的糧食都不夠吃,又有多少餘糧分給建奴?
也就是說。
就算建奴能接受蒙古人的生活方式,蒙古人也不一定能接受建奴。
盟友關係存續的前提是能互惠互利。
蒙古人需要糧食,建奴也需要糧食。
第(1/3)頁
第(2/3)頁
當雙方對同一種資源都有需求時,會不可避免的發生爭執。
所謂的盟友關係也將破裂,轉為競爭。
既然投靠蒙古人的想法不靠譜,那麼建奴就隻能去投奔朝鮮人。
朝鮮人雖然也缺糧,但是和不生產糧食的蒙古人相比,朝鮮人的餘糧肯定比蒙古人多。
隻要他們進入朝鮮,明軍隨後便會兵臨鴨綠江畔,截斷他們的退路。
當他們意識到無法逃入深山老林時,明軍已經緊隨其後,在朝鮮的土地上對建奴趕儘殺絕了。
如此一來,才能最大程度的做到搗其巢穴,絕其種類。
所以在建奴逃到朝鮮之前,崇禎是不會出兵朝鮮的。
他立刻給黃得功回信,拒絕他在朝鮮開辟第二戰場的想法。
當旨意送到撫順,黃得功有些鬱悶。
這道旨意徹底打亂了他的戰略部署。
可是他又不能抗旨。
為了能打贏接下來的戰事,黃得功隻能改變戰略,按照李定國的一路實兩路虛進行排兵布陣。
鄭成功比黃得功還要鬱悶,他問黃得功:“總督大人,我怎麼辦?”
“什麼怎麼辦?”
“平遼大軍主力即將出關作戰,我的水師既沒有運糧任務,也沒有作戰計劃,總不能在海麵上待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