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過了新步槍,也試過了新列裝的班用機槍,體驗了這款新機槍的絲滑和輕便後,趙剛等人來到了另外一處靶場,觀摩了新款單兵火箭筒的訓練。
前文說過,很早之前,張雲就安排雲煙廠的專家,仿造他記憶中的美國巴祖卡,為部隊研發了一款單兵火箭筒,通過火箭發動機+高爆彈頭的配置,專門用來應對如據點、鬼子裝甲車等短距離的堅固目標,在獨立支隊應對鬼子據點時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不過,就如同炮兵的火箭炮一樣,因為藥柱端麵燃燒控製領域技術的積累不足,這款單兵火箭筒裝備在攻擊100米外目標時準確性欠佳。再加上獨立支隊一向是大炮先行,注重火力遠程投射,其實這款裝備在獨立支隊並不常用。
相比之下,在平原根據地裡,這款單兵火箭筒反倒是大放異彩。雖然這款單兵火箭筒的火力算不上強大,精準性也欠佳,但憑借著輕便易攜帶,攻堅能力強的特性,成為了遊擊部隊的必備神器。遊擊部員們經過實戰摸索,一般以三發齊射方式,用來打擊據點的火力點、路上的鬼子汽車、裝甲車等,發揮了較好的作戰效果。
而隨著八路軍與蘇聯軍方的合作開展,這款仿製張雲記憶中巴祖卡火箭筒的裝備,借助著蘇聯方麵提供的端麵燃燒控製技術,也獲得了進一步改進和加強。
蘇聯軍方高度重視八路軍目前列裝的火箭彈和單兵火箭筒,直接拿走了全部的樣品和數據,準備仿製並推出自已的產品,以應對德國的4號坦克洪流。不過相應的,他們也安排火藥專家,拿出了蘇聯目前最前沿的端麵燃燒控製技術,幫助獨立支隊完善了火箭炮和單兵火箭筒的設計製造,使得兩種武器的精準性大大提升。
根據雲煙廠檢測部門的測試,目前這款單兵火箭筒最遠射程達到了400餘米,100米內誤差已經控製在1米以內,已經具備了極大的戰場實用性。
………………
三縱的訓練場裡,隻見主射手半跪在地上,一手舉著火箭筒,一手扣著發射扳機。
側後方的火箭筒副射手將火箭彈從後方塞入火箭筒內,接通引信並拔掉保險,隨後轉頭確認後方無人後,拍打了一下主射手的肩膀。
隨著主射手扣動扳機,隻聽見“嗖”的一聲,一股白煙從火箭筒後方快速冒出,隨即火箭彈以傾斜尾翼形成自旋,穩定的向著遠方飛去。
隨即,“轟”的一聲巨響傳來。
前方百米之外,以沙袋堆成的火力點直接被火箭彈炸飛,漫天都是沙塵飛揚。
後方的趙剛、李雲龍等人看著被炸飛的沙袋,均是滿意的點著頭。
“這款火箭筒,以後咱們士兵們必然能派上大用場。”李雲龍看著遠處尚未消散的硝煙和沙塵,很是認可的點評道:“之前咱們遇到突然冒出來的火力點,用手榴彈夠不著,用迫擊炮反而射程太近打不了,或者用上了攻頂效果也不好,隻能從後麵推來步兵炮或者山炮炮擊,耽誤攻擊時間。”
“有了這玩意,打巷戰或者陣地突擊戰時,可就方便多了。”
不得不說,這款改進的火箭筒十分符合八路軍步兵部隊的特質。
重量輕、體積小,射程也比手榴彈遠的多,攻堅效果絕佳,十分適用於部隊打據點和火力點。而改進後的火箭筒,精準度更是上升了一個大大的級彆,很有後世RPG的風采。
如此一來,部隊以後在攻擊據點時,就不需要攜帶步兵炮或者山炮了,僅需要攜帶部分迫擊炮和單兵火箭筒就可以勝任破襲任務,作戰負重大大降低。
說起來,這款單兵火箭筒之所以精準度突然提升這麼多,其實不僅是藥柱端麵燃燒技術的改善,也是蘇聯專家們在彈體設計上的精心改進。
之前張雲在安排製造火箭筒時,並不明白彈體設計的原理,隻能照搬喀秋莎火箭彈和巴祖卡火箭彈的穩定方式,以尾翼進行穩定。而蘇聯專家在研究後認為,既然鬼子的坦克很薄,八路軍無需考慮反裝甲問題,火箭彈也並未配置空心裝藥戰鬥部,那就無需尾翼穩定方式,而是改為傾斜尾翼推動自旋。
這樣一來,雖然削弱了火箭彈的反裝甲能力,但攻堅能力並未減弱,且火箭彈在直射階段的精準性進一步提升,已經超過了初版巴祖卡火箭筒的精準性。
當然了,獨立支隊自然也保留了尾翼+空心裝藥的版本,隻是鬼子坦克太弱,實在是用不上罷了。
………………
看完了這些,他們隨即又參觀了剛剛裝備給三縱炮營的吉斯卡車以及41型76毫米加農炮。
拍著這門比山炮大得多,又比105毫米榴彈炮小得多的新火炮,炮營營長趙田多滿臉喜色的對著幾位團長顯擺著火炮參數。
“四一型76毫米加農炮,仿製的是蘇聯ZI3型76毫米加農炮,戰鬥狀態全重1.15噸,行軍狀態全重1.85噸,可以使用高爆榴彈,榴霰彈、煙幕彈等彈種,最大射程13.29
公裡,持續射速15發
分。”
“可以說,這門火炮憑借著射程就可以壓製絕大部分鬼子的火炮部隊。”
“此外,該炮還可以橫放打坦克,基本上小鬼子坦克是一炮一輛。”
“最難得的是,這門火炮不僅可以使用卡車牽引,必要情況下也可以使用人力牽引,具有較好的野戰能力。”
“團長、政委,考慮到中國的路況,這門火炮就是咱們步兵部隊最好的團級伴隨火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