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亞當斯和富蘭克林與朱簡烜討論到了中午,才有些不舍的離開了皇城。
兩人對朱簡烜的規劃都非常滿意,對自己和美利堅王國的未來都充滿了期待和希望。
朱簡烜在當天下午去了禮部,確認北美“禮團”的準備進度。
皇帝早有安排,禮部要準備一整套禮儀相關設備和人員,跟著朱簡烜一起去北美。
直接的命令,是到了北美之後,為朱簡烜舉行藩王登基典禮,此後協助藩王教化藩國的百姓和貴族。
願意留在北美藩國的,品級和官職現在直接升兩級,以後按照年限和資曆正常晉升。
想要回來的,去的時候先升一級,在北美任職六年後回來,再升一級。
但是命令沒有提到這個國家是美國,大明也還沒有公開提過朱簡烜會當美國國王的事情。
相關人員都是本能的以為,皇帝可能會在北美的大明占領區再建一個王國。
這是皇帝直接安排的事情,還是給最熱門的吳王準備的。
禮部官員非常的重視,動作效率自然和很高,現在已經全部準備就緒,隨時可以出發。
到了北美隻要有地方住,就可以直接成立一個學校。
朱簡烜離開禮部,又去了前軍都督府衙門,詢問澳洲和北美的移民組織情況。
隨同朱簡烜同時前往北美的,還有整整一個衛的移民。
暫定名為北美中衛,未來可能會成為美國國王禁衛軍,從大明應天府周邊農民中招募。
大明的工商業和對外貿易持續發展,絲綢的出口需求越來越高。
這讓大量商人不斷購買土地種桑養蠶,導致大明本土農村的土地兼並非常嚴重。
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了土地,湧入附近的城市尋找生路。
他們中有一部分進入各種工廠成了工人,一部分進了各種商行當了夥計。
還有很大一部分,仍然想要當農民的,就等待朝廷和藩國的征召,去藩國和海外開荒。
也幸虧農民有這三種出路,再加上南洋的持續開發,海上運輸高度發達,本土基本沒有缺乏過糧食。
否則南明朝廷早就因為大規模民變而爆炸了。
也是因為朝廷官員們發現,把亂民扔去海外開荒就能直接消除不穩定因素,對外開拓才能成為新的傳統。
在大明得到美洲土地之前,大部分開荒農民的去向都是南洋。
大明本土是屬於亞熱帶氣候,夏天的氣溫並不比南洋低,但是開發好的熟地和荒地不可同日而語。
即便是有神藥金雞納霜,對於重症的瘧疾有奇效,但也不能治愈所有的熱帶病。
去南洋各地開荒的過程中,始終都伴隨著持續不斷地死傷。
但是即便如此,大部分失地農民在有選擇的情況下,仍然願意去南洋開荒。
因為隻要活下來,都能得到一大片完全屬於自己的土地,未來幾代人都能擁有相對安穩的生活。
特彆是暹羅和南越的土地,開發出來之後可以種水稻,能夠做到一年三熟。
在全麵工業化之前,普通百姓最向往的生活,就是擁有足夠的土地,還沒有苛捐雜稅的盛世田園自耕農。
自耕農也是這個時代普通人能得到的最為舒適的生活。
哪怕是傳說中的北歐海盜,他們之中大部分人一生的理想,就是在大陸上搞到一塊肥沃的土地。
隻有實在搞不到耕地,才會考慮其他的出路,包括到城市的工廠中去做工。
就算是到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底層工人的生活水平也很低,甚至可能都不如種植園的奴隸。
更不要說擁有自己土地的自耕農了。
所以這個時代,向海外招募工人不好招,招募農民就好招很多。
除非先給移民家庭足夠多的耕地,再要求一個家庭安排一個人去工廠裡麵乾活。
這種模式與其說是去當工人,不如說是某種新時代的徭役。
澳洲的移民招募就是這種形式的。
澳洲方麵的移民活動在最近這兩年格外的火熱起來了。
因為澳洲方麵的詳細情況已經傳開了,澳洲東南部的土地勉強還能耕種。
最關鍵的情報是澳洲移民的死亡率非常低。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氣候。
當地夏天的氣溫並不高,白天最高不過二十六七度,和遼東的夏天一樣涼爽。
同時冬天還不冷,晚上的氣溫最低也有六七度,白天上午更是經常有十六七度,和福建的冬天一樣暖和。
雖然空氣比北方稍微潮濕了一點,但也達不到梅雨和回南天的程度。
大明人從來沒有去過這樣的地方移民。
大明本土的人去了都很容易就能適應,甚至會感覺冬暖夏涼的非常舒服。
再加上已經有了大煤礦,直接壓低了第一批移民的死亡率,與在本土正常生活沒有明顯區彆。
大明自從向南方開拓以來,還沒有在一塊純粹的新土地上取得如此低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