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也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崇禎自己就用皇帝的身份命名了。
崇禎皇帝親自引導,直接用他發明的數字加上拉丁字母,配合硬筆來做數學演算。
同時還用拉丁字母製作了漢字的拚音標記。
拉丁字母其實不是英文字母,應該說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英文字母。
是包括英國人在內,歐洲各國普遍借用羅馬人的拉丁字母,來記錄書寫自己的語言而已。
就像神洲古代的周邊國家,也常用漢字來書寫他們的自己的語言一樣。
拉丁文和文言文一樣沒有標點符號。
歐洲各國之間不會互相指責對方偷自己的文字。
因為大家都是“借用”的。
最關鍵的原因是這種字母的真正主人已經身死道消了。
不過現在歐洲各國的上流人士,仍然以會使用羅馬留下的拉丁文為榮。
就像韓國和日本人也以能直接使用漢字為榮。
不過,拉丁字母也不是原創的,而是來自於希臘字母,希臘字母來自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字母是在埃及象形文字基礎上創造的,是用象形文字表音。
與粵語白話也能用漢字表音寫出來有點類似。
在朱簡烜看來,用崇禎數字和拉丁字母研究數學的最大好處,是容易將公式符號從漢字描述中分辨出來。
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字,直接放在一起的時候,學習人員能夠一眼找到篇幅中的重點。
如果描述和運算全用純漢字,或者全都用純拉丁字母,都不會有這種效果。
純字母和數字的運算過程如果太長,普通人也會看著很難受的。
但是反過來的話,用拉丁字母做描述,用漢字做運算符號,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
因為符號本來就應該簡單直觀,而漢字是一種高信息量文字。
漢字當運算符號,會出現“信息量冗餘”
每個漢字都有自己的意思,而拉丁字母本身沒有意思,組合成單詞才有意思。
漢字天然適合用來描述狀況,拉丁字母天然適合當符號。
崇禎從未學過拉丁文,但是仍然用拉丁字母當拚音和運算符號,是符合客觀的拿來主義的。
朱簡烜帶著工匠和學生們,現場明確了新時代的十六進製標準方案。
而後帶著學生們現場繼續發散思維,找到了十六進製在當前電報方案中的合理用法。
首先用三位十六進製數,形成4096個編碼,容納相應數量的漢字和符號。
排除常用字中的含義高度近似的,擬定一份常規電報用字範圍。
要求未來發常規電報的時候,隻能使用這個字表上的漢字,提高總體的電報收發效率。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擴展字表,同時保留含義重複的常用字,製定一份八千個漢字的標準字表,作為軍隊和朝廷使用的字表。
最後用完整的四位十六進製數,總共65536個編碼,製作能夠容納絕大多數漢字的總表。
這個按照標準篩選合適漢字的工作,不需要現場的工匠和學生們去做。
朱簡烜寫了一份命令,讓衛兵送去給隨行的禮部官員,讓他們完成者三個級彆的漢字碼表。
這些人是專業人員,對他們而言是手到擒來的分內之事。
朱簡烜不需要告訴他們是用在電報上的,隻需要給出篩選標準就能乾活了。
等他們完成了基本的篩選工作,再讓工匠們按照電報收發的原理,稍微修繕整理就能用了。
等到幾十上百年以後,等到電子計算機問世的時候,這三個字表也會成為理所當然的計算機用字表。
因為早期計算機的存儲空間和運算空間非常有限,不可能一股腦兒把需要的漢字都塞進去。
肯定也要和現在控製電報用字範圍一樣,一步一步的增加計算機字表的範圍。
朱簡烜把工作吩咐下去之後,繼續帶著工匠和弟子們檢查和驗收新發明的簡易電報機。
現在這種課堂作業形式的驗收,隻要求他們實現基本功能就行了。
等到了美洲的時候,朱簡烜要去處理美國的事務,會讓工匠們在地麵上設計製作實用化的成品。
基本電報機的驗證完成後,朱簡烜就開始新一輪的課程——聲波。
首先告訴工匠和學生們聲波的本質,然後直接引導他們思考將聲波和電流變化互相轉換。
這節課之後的課堂作業,也變成了簡易有線電話機,或者說是製作拾音器和揚聲器。
朱簡烜直接給出了基本設計思路,在兩個銅片中間夾上碳粒製作拾音器,將聲波轉化為變化的電流。
再用電磁感應原理製作揚聲器,將電磁環連接在可震動的盆膜上,背後再放一個磁鐵。
電磁環通電產生磁力,與背後的磁鐵互相吸引,向後拉動整個盆膜抖動。
如果通入的電流是變化的,是用聲波震動轉化而來的,那電磁環就會帶動盆膜還原抖動,將電流變化再次轉為聲波。
在此之前的電報機,用電流的聯通和斷開傳送信息,是從電學基礎理論上直接推導出來的。
朱簡烜講明白了發電機的原理之後,大部分學工匠和學生都直接想到了,隻要有穩定電源都能製作電報機。
在原有的曆史上,摩爾斯在1835年就做出了有線電報機。
現在朱簡烜將電流和聲波聯動起來得操作,就跟之前把電和磁聯係起來一樣令人大開眼界了。
在原有的曆史上,電話機的可行性,也是因為意外被發現的。
一個意大利裔的美國人,名叫安東尼奧·梅烏奇,本來是研究“電生理學”的,也就是用電擊治療疾病。
大約在1849年,他有一次給朋友治病的時候,讓朋友咬住一個連接著線圈的銅片,應該是他新設計的電擊連接設備。
他去另一個房間裡麵操作發電設備,結果在發電設備的線圈上,聽到了朋友在隔壁房間說話的聲音。
於是梅烏奇開始研究如何用電流傳遞聲音,並在1860年左右做出了成品。
不過梅烏奇幾乎不會說英語,同時窮困潦倒到沒有錢去申請專利保護,最終沒有得到電話的專利。
直到1876年的時候,加拿大人亞曆山大·貝爾申請到了電話專利。
托馬斯·愛迪生在1877年發明了碳粒拾音器,讓電話機傳遞的聲音有基本的清晰度,才讓電話有了足夠的實用價值。
在電話發明的整個摸索過程中,真正有用的思路其實隻有那麼幾個。
畢竟最基本的電話機的原理其實非常簡單。
朱簡烜作為穿越者,直接跳過了漫長的摸索階段,把成熟的原理和方向都拿了出來。
有了指導思想之後,工匠們馬上帶著學生動手乾活。
最後隻用了十幾天的時間,就做出了基本的原理驗證機,或者說是簡單的電話機原型。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