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子,你是不是想去煤店上班?”
大哥李衛國說完後撓了撓腦袋,麵色憂愁道:“可是煤店的工作崗位都滿了,現在隻招送煤的臨時工,要不”
一旁的李父打斷了大兒子的話,氣急敗壞的罵道:“他能當的了送煤工?一筐煤最少50斤,老三這個王八犢子在昌平都出名了,整天跟著一群小孩子割豬草,你也是說話不過腦子!”
李父說著便想起了第一次去昌平周家村會親家的場景,聽著附近村民嘴裡說出來的話,臊得他都想找個地縫鑽進去。
坐在小飯桌前的李向東,現在又鬱悶又尷尬
可不能再讓他爹說下去了。
“爹,街道辦有鐵路係統的招工名額,你們知道不?”
李向東話一出口,屋裡瞬間安靜,他爹也不氣呼呼的瞪著他了。
所有人的眼神,全都直愣愣的看著他。
“還有這事?”李二哥有些疑惑。
李向東肯定的點了點頭,這件事他記得很清楚。
上輩子耐不住家裡人軟磨硬泡,他去街道辦報到後乾上了蹦爆米花的工作。
沒過多久,他便從自己的發小那裡得到了個消息,他們這批街道辦安置的回城知青,有人拿到了鐵路係統的招工名額。
重活一次,他明知道有更好的工作,不去爭取那不是傻嗎?
李父擰著眉頭問道:“你從哪裡得來的消息?”
“分析出來的。”
李向東隻能這麼說
他在眾人狐疑的目光中,繼續說道:“知青回城工作安置,有三條政策。”
“子女頂替父母的崗位,我爹再過幾年退休,提前頂崗不劃算,這個不考慮。”
“還有就是發展集體產業,像什麼磨剪子鏘菜刀、蹦爆米花、街頭理發啥的,哦,對了,前門大街去年開始有人賣大碗茶,那也是集體產業。”
“最關鍵的是最後一條,所有機關單位擴大招工名額,提倡一個人的工作三個人乾,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吃。”
“你們琢磨琢磨,京城火車站可是在咱們家附近呢,就算是他們鐵路係統內部消化,吃相也不能太難看,肯定要從社會上招一批回城知青,咱們的街道辦有協助管理的權限,有幾個招工名額太正常了。”
屋裡人聽完李向東的分析,被他的表現驚住了。
小兒子還是第一次在他們麵前,這麼一本正經,條理分明的說話。
所有人看向他的目光都不一樣了。
躲在裡屋門後偷聽的周玉琴,都感覺第一次認識她男人一樣。
像他們這種平頭老百姓,整日裡都在為生活奔波,政策裡的彎彎繞繞,沒功夫也沒心思去想。
可李向東分析的有道理,這事不能細琢磨,越想越覺得八九不離十。
李父拿出一根煙,點上後深吸了一口,一臉的鄭重。
“老三的話雖然有道理,可這是他分析出來的,是不是真有這件事,咱們也不清楚。”
“你們都把嘴閉嚴了,彆出去傳老婆舌。沒有這事兒也就算了,這要是真的,咱們得想想辦法。”
李母和哥嫂們連忙點頭,事情輕重他們還是知道的。
李母有些心急,“孩子他爹,這事你得抓緊時間去找人打聽打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