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六典》載:“凡天下觀,總一千六百八十七所,一千一百三十七所道士,五百五十所女道士。
可見在大唐,女子入道,蔚然成風。
因為道教為國教,備受重視,尤其是來自宮廷和官宦之家的貴族女子紛紛入道,以至於女冠數量急劇增長,而這類群體本身的綜合素質和文學修養,將女冠提升到了一個非常特殊的地位。
她們除了日常修道之外,還會與文人士大夫從容交遊、詩詞唱和往來,所以留下了很多清麗淡雅、非凡脫俗的美麗故事。
誰開的頭呢?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新唐書記載為:榮國夫人死,後丐主為道士,已幸冥福。
榮國夫人就是武則天的媽,太平公主的外祖母,這句話的意思是,太平公主的姥姥去世了,她要給姥姥求冥福,所以要當女道士。
玉真公主的理由也差不多,給自己的媽媽祈福,所以李隆基給楊玉環找理由的時候,都不用琢磨。
李琩與王維關係極好,但和自己的姑姑玉真公主,卻很一般。
因為李隆基比較忌諱這個。
玉真公主交遊廣闊,入道之後權利和地位絲毫不受影響,而且對皇帝有著極大的影響力,所以彆看這是諸親王的親姑姑,但是李隆基不允許兒子們跟玉真公主交往過密。
所以李琩和他的姑姑之間,幾乎沒有任何交流,但是王維經常在玉真那邊,幫李琩說好話。
“為什麼是十八郎?”宴席上,坐在李隆基右側的玉真公主,探過來小聲道。
如今皇帝的後宮,沒有獨寵的女眷,妃子一級當中,就剩下一個盧賢妃,還不得寵,與其她美人才人,都坐在後麵呢。
李隆基雙眉一凝,沒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妹妹清楚答案。
寧王李憲趕忙給玉真使了一個眼色,示意對方不要提這個茬,但是玉真公主給誤會了。
在她看來,大哥寧王是向著李琩的,所以日間在殿內的時候,才會故意提及李琩進獻的羯鼓,很明顯這是在給李琩奏請修庫起話題。
所以她以為大哥的眼神,是想讓她幫李琩說句話:
“終究是嫡出,這樣過繼出去,是不是不太好?”
李憲頓時傻眼了,趕緊又給玉真使眼色,玉真這才恍然大悟,彌補道:
“權當我亂說。”
“你是在亂說!”李隆基臉色陰沉道:
“朕什麼時候說過,他是嫡子的?”
李憲內心歎息一聲,乾脆將臉轉至一邊,權當沒聽見。
李隆基是個庶出,而李憲是嫡出,所以李隆基其實對嫡庶之彆一直都有意淡化。
庶出想要繼承皇位,就得名正言順,所以他爹李旦在李隆基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追封李隆基的生母竇氏為昭成皇後,其實就是給李隆基正身份。
這不巧了嗎,李琩的母親也是在死後被追封的,所以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李琩是嫡子。
李隆基以前從未否定過,但是今天否定了。
玉真公主歎息一聲,對這個敏感的話題,避而不談了,她出生皇室,生母很早便過世了,死的不明不白,至今屍骨無存,錯綜複雜的宮廷鬥爭,她從小便看在眼裡。
在大唐,積極參政的公主沒一個好下場,正是厭倦了這樣的生活,她才選擇與姐姐金仙公主一起,出世入道,遠離這些勾心鬥角。
李隆基本來大好的心情,如今也不好了,偏偏這個時候,鹹宜撞槍口上了。
“問父皇安,昭陽君臨,四海昌盛,兒臣恭賀父皇聖誕。”
李隆基微微皺眉,道:
“你方才去那邊做什麼?”
張去逸的席位又不遠,李隆基但凡不是瞎子,也能看到自己閨女在那邊嘀咕了半天。
冒傻氣的鹹宜笑道:“正是在談論一樁好事情,父皇想知道嗎?”
“哼!”
終究是親閨女,李隆基對鹹宜是有極大的耐心和容忍的,聞言看向身旁的寧王和玉真公主,笑道:
“你們信不信,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父皇不信我?”鹹宜語氣撒嬌道。
玉真公主笑道:“十八娘說來聽聽。”
鹹宜點頭道:“我與張公次女說好了,讓她嫁給我阿兄為壽王妃,不對,是隋王妃,父皇覺得,不算好事情嗎?”
李隆基愣住了,下意識的看向寧王,不對啊,你不是說李琩看上的是郭家的嗎?怎麼又成了張家的了?
李憲趕忙朝鹹宜道:“是十八娘自作主張吧?婚姻大事,父母之言,你說了不作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