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門下。
“這才幾年,黃河的水位又抬上來了,清淤築壩,勢在必行啊,”工部尚書韓擇木,今天來到了政事堂參與議事。
中書門下,原本設置在門下省,後來遷往中書省。
李琩所在的左衛府,距離門下省不遠,但那個叫門下外省,真正的門下省和中書省,在皇宮之中,居太極殿東西兩側。
東為門下,西為中書,居兩省之要職,決舉國之大事,這兩個省是決策機構,比掌行政的尚書省高一個級彆。
韓擇木平常是不會來這裡議事的,但這次不能不來,因為工部對於專業性要求極高,李林甫牛仙客都是門外漢,隻能請教人家。
而韓擇木這個人,就是曆史上韓愈的族叔。
眼下的黃河,水運係統受河流特性限製,並不發達,而且水位較淺,所以隻有在夏秋雨水較多的季節,水位上漲的時候才能走船。
黃河湍急,從上遊的黃土高原帶來了大量泥沙淤積,泥沙又逐漸沉降下來,致使河床不斷抬高。
日積月累,隻能以抬高河堤的方式鞏固河道,隨著河床抬高一分,河堤便相應抬高一分,以至於黃河下遊成了地上水,高出地麵,成為懸河。
“水位越高,沁水倒灌之下,黃河決堤風險愈增,”工部侍郎兼太子侍讀呂向道:
“眼下急需派遣乾練之臣,治理黃河,否則漕運就會出問題,漕運牽扯國運,不可不預。”
眼下已經入冬了,但是黃河的水位並沒有下去多少,高於常年,這不是好現象。
而沁水發源於山西,從太行山流下來,本來就是倒灌黃河,如果黃河水位不降,那麼決堤的風險相當大。
畢竟黃河在2500年的曆史文獻記載中,單是下遊決堤,就高達1500次,平均每四年一次。
“那麼應該如何治理呢?”李林甫問道。
韓擇木道:“黃河築壩,永濟渠清淤,同時進行。”
永濟渠是楊廣修的南北段大運河,因擔心水量不夠,所以引入沁水。
隋朝的工匠們也擔心沁水倒灌會對黃河產生影響,所以其在開挖之時,將沁水分流為多股,緩慢注入黃河,以減輕黃河水位壓力。
但是現在,朝廷過於重視江南漕運的通濟渠,忽略了河北漕運的永濟渠,以至於永濟渠淤積過高,抬升了黃河水位。
李林甫眉頭緊鎖,盯著桌案上的黃河水圖,他作為首相,自然對治理黃河也是下過一番功夫研究的。
大方向是了解的,隻不過對於具體施工步驟,不甚熟悉。
這已經夠可以了。
“清淤要慎重啊,”李林甫緩緩道:
“永濟渠的水位要保持在一個合理的高度,過高,倒灌黃河,過低,海水倒灌,此等大事,不容小覷,必要精通河道之大匠,方能履任,諸位可有合適人選?”
築壩相對於清淤,要簡單一些,抬高黃河兩邊的河堤即可,但是清淤是非常複雜的,每一條河流都有其獨特的水性,要因地製宜。
“李齊物回來了,”韓擇木道:
“懷州,太行雄峙於北,沁水橫貫其中,李齊物為任懷州刺史三年,熟悉沁水水性,可為都水使,負責清淤,至於築壩,讓韋堅去吧。”
李林甫微一錯愕,心知韋堅在背地裡已經打通了所有關節,眼下誰都在舉薦他。
這個啖狗腸確實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