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不會吧,畢竟也沒味兒啊!
嗯,應該隻是歲月的痕跡。
封明心中堅定的想著。
接下來,封明便一直看著手中的易經,不得不說,周易要比《黃帝內經》更加難以理解,裡麵運用了大量的廋辭隱語,比如用“履”來喻“禮”,用“輹”來喻“孚”,用“建”來喻“健”,用“明夷”來喻“鳴雉”
除此之外,還有數量眾多的通假字,讓整個文章更加的晦澀難懂。
實際上,前世的封明就十分懷疑“通假字”這玩意兒,這真的不是老祖先寫錯了字嗎?
古代是竹簡,寫錯了字兒不像現在這樣一劃就行了,古人修改十分困難,於是便將錯就錯下去,之後估計是形成慣例了,然後才有了通假字。
當然,這隻是封明的猜測罷了,並不能當真。
幸好,在《易經》上還有非常多師門前輩留下的注釋,讓封明能夠勉強看懂,就算遇到真的看不懂的,也能詢問章傑。
隻是有些注釋讓封明十分疑惑,
“九月二十五,玩,不學!”
“這狗屁玩意兒真的狗屁不通,學個蛋兒!”
“沃日仙人板板,這東西是人學的嗎?”
“”
話說,這些注釋應該要對應易經上的哪些內容?
而且這種注釋在師門版《易經》上並不少見,甚至可以開一個專欄,《那些年,長輩被易經支配的恐懼!》。
僅僅隻是粗略的讀了一遍後,封明莫名感覺易經上的內容有些事模棱兩可的,似乎是需要靠讀者自行理解。
就算是旁邊的注釋也是大多猜測。
或許這就是名著典籍的高明之處,它們並不會將一件事情寫得十分明確,但又具有普世的道理,能夠讓讀者根據具體的時代背景進行不同的理解。
而且最關鍵的是,這些理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都是對的,
讓人不得不感慨著作者的高明之處。
一旁的李昌黎此時也已經開始了《黃帝內經》的學習,在章傑的諄諄教誨下,李昌黎已經開始帶上了痛苦麵具。
她趴在桌子上,雙目無神,嘴中空洞的讀著著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臟之相使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
“膻中是什麼意思?”一旁的章傑嚴肅問道。
“膻中膻中這是啥啊?”
聽到李昌黎這話,一旁的章傑都被氣笑了“我問你,還是你問我?”
李昌黎“”
顯然,《黃帝內經》的內容,對於一個五歲小女孩兒,屬實有些超綱了。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