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師傅看著王念熟練地配藥,心中對李向明和王念的醫術更加有信心。
他回到車間,把藥方小心翼翼地放在抽屜裡,決定要按照李向明的建議,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不再吃辛辣的食物,多吃清淡的東西。
……
過了一會,醫務室又來了兩位病人,他們是一個車間的老工人,同時患有不同的疾病,一位是頸椎不適,另一位是關節炎。
他們在廣播以後,聽工友們說李向明醫生的中醫治療效果非常好,所以特意來找他看病。
李向明熱情地接待了他們,耐心地詢問了他們的病情。
頸椎不適的病人說:
“李醫生,我這段時間總是感到頸部酸痛,還伴有頭暈,嚴重影響了我的生活。”
關節炎的病人也接著說:
“李醫生,我的關節經常疼痛,尤其是在陰雨天,嚴重影響了我的正常行走。”
李向明認真地聽取了他們的症狀,然後開始給他們把了脈。
接著,李向明查看頸椎不適的病人身體情況,發現病人的頸部肌肉有些緊張,頸椎部位有些僵硬。
於是,他關切地問:“最近是不是經常感到頸部酸痛,還伴有頭暈?”
病人點了點頭,說道:“是的,李醫生,這段時間頸部酸痛得很厲害,有時候還伴有頭暈,嚴重影響了我的生活。”
李向明輕輕地點了點頭,表示理解,接著又問:
“有沒有感到頸部肌肉緊張,或者頸椎有僵硬的感覺?”
病人回答:“是的,李醫生,我感覺頸椎部位有些僵硬,頸部肌肉也很緊張。”
然後,李向明轉向關節炎的病人,看到他的關節部位有些腫脹,行動有些不便。
他關切地問:“最近關節是不是經常疼痛,尤其是在陰雨天?”
病人回答:“是的,李醫生,我的關節經常疼痛,尤其是在陰雨天,嚴重影響了我的正常行走。”
李向明溫和的又問:“有沒有感到關節部位有些腫脹,或者在活動時有關節響聲?”
病人回答:“是的,李醫生,關節部位有些腫脹,活動時也有關節響聲。”
在仔細觀察和詢問後,李向明對兩位病人說:
“你們的病情我了解了,接下來我會為你們製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對於頸椎不適的病人,李向明建議他嘗試針灸和拔罐治療,同時配合中藥調理。
他說:“針灸和拔罐可以緩解頸部肌肉緊張,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中藥則可以調理內臟功能,緩解頭暈等症狀。”
對於關節炎的病人,李向明則建議他采用中藥外敷和內服的治療方法,同時進行理療。
他對著關節炎病人說:“中藥外敷可以直接作用於患處,緩解關節疼痛,內服中藥則可以調理氣血,改善關節功能。理療可以幫助關節液循環,減輕關節炎症。”
兩位病人聽了李向明的建議,紛紛表示願意嘗試,一個問道:“李醫生,這些治療方法需要多久才能見效呢?”
李向明微笑著回答:“中藥和針灸的治療效果需要一定的時間,一般需要一個療程才能見效。
但隻要你們按照我的建議,堅持治療和調理,相信很快就會有所改善。”
“我們一定按你說的走!”
另一個病人連忙說道。
李向明笑了笑,隨後,他開始給關節炎病人書寫藥方,考慮到中藥的配伍原則,他選擇了具有清熱除濕、活血化瘀功效的藥材。
藥方開好之後,李向明還特彆交代道:
“你一定要按時按量服藥。”
病人拿著藥方,心中感到溫暖和希望,道:“李醫生,我絕對會的!”
而後,這個病人先回車間,李向明給另外一個病人治療。
李向明讓病人坐在針灸床上,舒適地放鬆自己。
然後,他仔細分析了病人的頸部肌肉線條和頸椎狀況,確定了一係列的針灸穴位。
接著,李向明用酒精棉球對病人的頸部進行了消毒。
他運用熟練的手法,將細長的針灸針輕輕地插入病人的懸鐘穴。
“嘶!”
病人感覺到輕微的刺痛,但很快就感到了一種舒適的感覺。
接著李向明再將針灸針,插入病人的大椎穴、風池穴、合穀穴等。
在這個過程中,李向明輕柔地調整了針灸針的角度和深度,以確保針灸的效果。
他用心感受著病人肌肉的緊繃程度和脈搏的跳動,以調整針灸的力度和頻率。
針灸的過程中,病人的頸部肌肉逐漸放鬆,血液循環得到了改善。
針灸治療結束後,李向明拔出了針灸針,讓他休息三分鐘,開始為病人進行拔罐治療。
他先在病人頸部的疼痛區域塗抹了一些水,然後熟練地拔起了拔罐器。
李向明選擇了一些適合的拔罐大小,將它們放在病人的頸部和肩部。
他輕輕地拉扯著拔罐器,使罐子緊密地貼在皮膚上。
病人可以感覺到罐子內的負壓,這有助於局部血液循環和緩解肌肉緊張。
李向明保持了拔罐器在皮膚上的吸附約五分鐘,然後輕輕地將它們取下。
他仔細觀察了拔罐後的皮膚變化,以便判斷治療效果。
治療結束後,病人試著轉動了一下脖子,他驚喜地發現,之前僵硬疼痛的頸椎竟然變得靈活起來,那種束縛感消失了,整個肩頸部感覺輕鬆了許多。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感覺到空氣順暢地流入他的身體,那是一種久違的自由感。
他對李向明豎起大拇指讚歎道:“神醫,再世華佗,你比那些一大歲數的中醫還厲害。
我去找好幾個老中醫看過了,他們都給我治不好,你隻是一次針灸和拔罐,我就感覺輕鬆了一大截!”
“這是第一次給你針灸和拔罐,效果比較明顯,接下來的治療效果就沒這麼明顯了。
不過放心,按照我的治療方案走,絕對沒問題。”
李向明臉上繼續保持著溫和的笑容。
“李醫生,那可就太謝謝你了!”
病人再次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