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藥品廠即將竣工之際,李向明開始著手準備藥品的生產和銷售。他知道,這隻是一個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等待著他。但他有信心,隻要堅持自己的夢想和信念,就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藥品廠的建成,不僅僅是李向明個人事業的一個裡程碑,更是他為家鄉、為社會做出的貢獻。他相信,這個藥品廠將會為無數人帶來健康和希望,成為他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藥品廠的建設已經圓滿完成,李向明站在嶄新的廠房前,心中湧動著複雜的情感。
他知道,這隻是一個開始,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讓這個工廠高效運轉,生產出高質量的藥品。
工廠建設好了,李向明準備招一些有經驗的工人。
在現在這個時代,集體經濟體製下,招有經驗的工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現在這個時代,工廠的工人那都是鐵飯碗,至於待遇各方麵,工資水平、工作時間等,由最高等級的領導審核通過,所以基本上工人的待遇都差不太多。
一般沒有幾個工人願意離開,他工作、生活的地方。
李向明在藥品廠建設完成後,麵臨的第一個大問題就是如何招到合適的工人。他需要的不僅是普通勞動力,更是具有專業技能和藥品生產經驗的工人。
李向明坐在辦公室裡,麵前堆滿了藥品生產流程的文件和招工計劃。他知道,要招到有經驗的工人,需要上級領導的支持和幫助。
於是,他開始撰寫一份詳細的報告,闡述藥品廠對於專業工人的需求,以及這些工人對於保證藥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的重要性。
報告中,他特彆強調了有經驗的工人對於新廠快速投入生產、滿足市場需求的關鍵作用。
報告完成後,李向明親自前往上級主管部門,將報告遞交給了負責工業的領導。
在會見中,他詳細說明了自己的計劃和需求,表達了對上級支持的迫切希望。
領導認真聽取了李向明的彙報,對他的前瞻性和對藥品質量的重視表示讚賞。
經過討論,領導同意了他的請求,並承諾將從其他國有企業中抽調一些有經驗的工人,以支持藥品廠的生產。
幾天後,一紙調令下發到了李向明的手中。
上級領導不僅批準了他的請求,還特彆強調了對藥品廠項目的重視,要求相關部門積極配合,確保藥品廠的順利運營。
工業部的一紙文件就像是春風,吹遍了各個藥品廠的角落。文件的內容簡單明了——抽調有經驗的工人前往新建的龍騰藥品廠,以支持國家醫藥事業的發展。
消息傳到各個藥品廠,領導們雖然心中有些不舍,但都明白這是國家的需求,是集體的利益,個人的得失必須放在一邊。他們迅速行動起來,組織了職工大會,傳達了工業部的指示。
在一家有著悠久曆史的藥品廠裡,廠長站在講台上,麵色凝重地宣讀了文件內容。工人們聽著,有的交頭接耳,有的眉頭緊鎖,顯然這個消息對他們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廠長宣布了自願報名的原則,他鼓勵工人們發揚集體主義精神,支持國家的建設。“願意去的同誌可以來我這裡報名,我們尊重每個人的選擇。”他的話語中透露出一絲無奈,但更多的是堅定。
消息一出,藥品廠內的氣氛變得活躍起來。一些工人懷著對新生活的憧憬和對同誌的幫助之心,紛紛來到廠長辦公室報名。
他們中的一些人希望能在新廠區長期工作,為國家的醫藥事業貢獻力量;而另一些人則打算去一兩年,把寶貴的經驗傳授給新廠,再帶著補貼歸來。
“廠長,我願意去。雖然我在那裡可能隻能待一兩年,但我一定會儘我所能,幫助新廠儘快步入正軌。”一位中年工人堅定地說。
與此同時,一些藥品廠的領導表現得非常積極。他們認為這是一次展現自己對集體經濟忠誠和支持的機會,便主動與上級溝通,表示願意選派最優秀的工人前往新廠。
“我們廠的工人都是經過嚴格培訓的,他們有能力、有經驗。請上級領導放心,我們一定選派最合適的人選。”一位領導在電話中向工業部的負責人保證。
在上級領導的關注下,一些關鍵崗位的工人也被直接點名抽調。這些工人是各個藥品廠的骨乾力量,他們的離去無疑會對原工廠的生產造成一定影響,但為了國家的整體利益,他們還是毅然決然地接受了調動。
在一家藥品廠的車間裡,一位技術精湛的老工人被廠長叫到了辦公室。“老張,工業部有新的安排,需要你去新廠支援一段時間。”廠長的話語中帶著不舍。
老張聽後,微微一愣,隨即明白了其中的深意。“廠長,您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務,把新廠的設備調試好,生產搞上去。”
當一批工人被抽調到龍騰藥品廠時,他們的心情既激動又期待。在前往新工作地點的車上,他們熱情地討論著即將開始的新生活。
車廂內,工人們成群地坐著,有的工人手中拿著上級發放的調動通知書,有的則在互相交流著對新工廠的想象和期待。
“聽說龍騰藥品廠是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我們能成為其中的一員,真是榮幸啊!”一位年輕的工人滿臉自豪地說。
“是啊,我聽說那裡的設備都是最新的,我們去了一定能學到不少東西。”另一位工人接過話茬,眼中閃爍著對新知識的渴望。
在車廂的另一邊,幾位年長的工人圍坐在一起,他們討論的則是如何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新廠的同事們。
“我在藥品行業乾了二十多年了,這次去新廠,我得好好帶帶那些新來的小夥子。”一位老工人操著一口濃重的鄉音,話語中透露出對工作的熱愛和對後輩的關懷。
“對,我們得把好的經驗、好的做法都帶過去,讓新廠儘快出效益。”另一位老工人附和道。
隨著車輛在寬闊的道路上飛馳,工人們的話題也從工作延伸到了生活。他們討論著新城市的環境,想象著新工廠的食堂會是怎樣的飯菜,還有那些即將結識的新同事。
“不知道新廠那邊的生活條件怎麼樣,聽說那邊的氣候和我們這裡差彆挺大的。”一位工人提出了自己的擔憂。
“適應適應就好了,咱們工人什麼環境都能適應。”旁邊的工友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勵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