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既知匡人來意,於是毫無所懼,安坐撫琴以待。不則一時,衛靈公使人追至,請還朝歌,匡人乃知誤認,謝罪而散。孔子複還衛國,居住蘧瑗家中,引以為師,相處甚歡。
衛靈公夫人名叫南子,乃是宋公之女,生就美色非凡,但生性淫蕩,舉國皆知。其在宋國未嫁之時,便與公子朝私通,雙棲雙飛,甚於夫婦。既嫁靈公,生子名蒯瞆,立為世子,而與宋公子朝舊情不斷。
衛靈公對此雖有耳聞,但不聞不問,自去寵愛美男彌子瑕,夫妻兩個各得其樂。
彌子瑕恃寵弄權,無所不至。衛靈公不以為忤,反而哈哈大笑,相擁入懷,旁若無人。
是時衛靈公外嬖子瑕,內懼南子,並不時召來宋公子朝與夫人相會,醜聲遍傳兩國,靈公不以為恥。
蒯瞆深恨其母,使家臣戲陽速刺殺南子,以滅其醜。未料反被南子察覺,訴於靈公,反逐蒯瞆出國。蒯瞆走投無路,先是奔宋,轉又奔晉。幸而有子名輒,被靈公立為世子。
南子聞說孔子被魯國稱為聖人,便倍加禮敬,與靈公同車而出之時,使孔子陪乘。
車過街市,衛人見孔子與南子同車,於是歌曰:同車者色耶,從車者德耶
孔子聞歌大羞,歎道:君之好德,不如好色!
乃複又離開衛國,再往宋國,途中與弟子習禮於大樹之下。
宋國司馬桓魋亦以男色得寵於宋景公,貴幸用事。聞說孔子欲來,恐被國君重用,自己失寵,遂使人伐倒大樹,並欲殺孔子。
孔子見此,遂微服而行,離開宋境,途經鄭國,又將適晉。聞說晉國正卿趙鞅用事,冤殺賢臣竇犨、舜華,乃歎道:鳥獸尚且惡傷其類,況人乎
轉了一圈,隻得複返衛國,仍住於蘧瑗家中。
其後不久,衛靈公病卒,國人因立公孫輒為君,是為衛出公。
公子蒯瞆逃奔晉國,與魯國逃臣陽貨相會,二人一見如故,就此沆瀣一氣,結成同盟。於是在晉國相助之下,蒯瞆與陽貨聯手襲占戚邑,占為據點。
自此之後,為爭奪國君之位,蒯瞆與公孫輒父子反目,刀兵相見。
衛國大亂,複將晉、楚兩個大國牽扯進來,晉國相助公子蒯瞆,齊國援助公孫輒。孔子在衛,惡其父子背倫逆理,複又去衛至陳,又將適蔡。
楚昭王聞說孔子在陳、蔡之間徘徊,因知其治國大才,遂使人前往陳國,以重禮聘之。孔子以為楚國乃蠻夷之邦,不敢輕易去就,遂命弟子子貢隨同來使至楚,觀其政治。
陳、蔡大夫聽聞此事,以為楚國若用孔子,陳、蔡必然危殆,乃發兵追及孔子,包圍其與門徒於野。孔子絕糧三日,而弦歌不輟。至第四日,楚國使者發兵以迎孔子,陳、蔡兵徒不敢與強楚抵敵,哄然皆散,於是其圍自解。
孔子至楚,昭王大喜,將以千社之地封之。
令尹子西自謂己才不如孔丘,恐其留楚,乃向昭王諫阻道:昔文王在豐,武王在鎬,地僅百裡,能修其德,卒以代殷。今孔子之德,不下文、武,弟子又皆大賢,若得據我國封土長居,則其代楚不難。我熊氏子孫,則往何處立足!
昭王聞其所說,亦甚有理,乃止封孔子之念。孔子由此知道楚不能用己,乃複還衛。
衛出公自幼便知孔子之賢,欲任以國政,使為正卿。孔子此時卻已心灰意懶,更因心念故國,婉言謝拒。
此時魯國執政者乃是相國季孫肥,來召冉有回國為官,孔子因而得以隨同弟子返魯,結束其周遊列國行程。
魯國以大夫告老之禮待之,於是刪削《春秋》,編撰六經,專門從事教育。
諸弟子中,子路、子羔仕於衛,子貢、冉有、有若、宓子賤仕於魯。
自此孔子率先打破貴族教育壟斷,有教無類,開創私學先驅。此後二千五百年來,莘莘學子謂曰聖人,又曰先師。孔子一生育人無數,入門弟子多達三千餘人,其中聞名於世者近八十人,號稱“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
畫外音:後經史家考諸經籍,得孔門賢徒七十八人,名單茲列如下:
魯人顏回,表字子淵;魯人閔損,表字子騫;魯人冉耕,表字伯牛;
魯人冉雍,表字仲弓;魯人宰予,表字子我;衛人端木賜,表字子貢;
卞人仲由,表字子路;吳人言偃,表字子遊;衛人卜商,表字子夏;
陳人顓孫師,表字子張;南武城人曾參,表字子輿;武城人澹台滅明,表字子羽;
魯人密不齊,表字子賤;宋人原憲,表字子思;齊人公冶長,表字子長;
魯人南宮適,表字子容;齊人公皙哀,表字季次;南武城人曾蒧,表字子皙;
魯人顏無繇,表字子路;魯人商瞿,表字子木;齊人高柴,表字子羔;
蔡人漆雕開,表字子開;申人公伯僚,表字子周;宋人司馬耕,表字子牛;
魯人樊須,表字子遲;魯人有若,表字子胡;魯人公西赤,表字子華;
魯人巫馬期,表字子旗;齊人梁鱣,表字叔魚;魯人顏幸,表字子柳;
魯人冉孺,表字子魯;魯人曹恤,表字子循;魯人伯虔,表字子析;
魯人公孫龍,表字子石;魯人冉季,表字子產;魯人公祖句茲,表字子之;
魯人秦祖,表字子南;蔡人漆雕哆,表字子斂;魯人顏高,表字子驕;
秦人壤駟赤,表字子徒;蔡人漆雕徙父,表字不詳;魯人石作蜀,表字子明;
楚人任不齊,表字子選;陳人公良孺,表字子選;齊人後處,表字子裡;
魯人秦冉,表字子開;魯人公夏首,表字子乘;衛人奚容箴,表字子皙;
晉人公堅定,表字子中;魯人顏祖,表字子襄;魯人鄡單,表字子家;
衛人句井疆,表字不詳;魯人罕父黑,表字子索;楚人秦商,表字子丕;
魯人申黨,表字子周;魯人顏之仆,表字子叔;魯人榮旂,表字子棋;
魯人縣成,表字子祺;魯人左人郢,表字子行;魯人燕伋,表字子思;
魯人薛邦,表字子徒;魯人秦非,表字子之;魯人施之常,表字子恒;
魯人顏噲,表字子聲;魯人步叔乘,表字子車;魯人原亢,表字子籍;
魯人樂歎,表字子聲;魯人廉絜,表字子庸;魯人叔仲會,表字子期;
魯人顏何,表字子冉;魯人狄黑,表字子皙;魯人孔忠,表字子蔑;
魯人公西輿如,表字子上;魯人公西葴,表字子尚;魯人仲孫何忌,即孟懿子;
魯人南宮閱,表字敬叔;魯人秦丕茲,父秦堇父,與叔梁紇同事。
以上稱為“孔門七十八賢”。其中有“四科十哲”,乃是德行科之顏回、閔損、冉伯牛、仲弓;言語科之宰予、端木賜;政事科之冉求、仲由;文學科之言偃、卜商。
周敬王二十三年。孔子被迫離開魯國,開始列國周遊之際。
趙鞅為晉國大夫,要求族弟邯鄲大夫趙午,將此前寄居於邯鄲,衛國所獻五百戶居民遷往晉陽,以實趙氏封邑。
趙午先祖便是趙盾之弟趙穿,因初封邯鄲君,故立邯鄲氏,為趙氏小宗。趙午見說趙鞅欲遷衛民,初時不從;後因進攻齊國失敗,恐族兄趙鞅來伐,才將五百戶衛民送至晉陽。
趙鞅怒殺趙午,懲其抗命遷延之罪。
趙午被殺,其子趙稷便據邯鄲,與中行寅、範吉射兩家聯手,一起攻打趙鞅。
三家聯手來攻,趙鞅寡不敵眾,於是退守晉陽。
畫外音:在晉國六卿之中,韓、趙、魏世代聯合,範氏、中行氏、智氏三家向來結黨。然而智櫟與範吉射、中行寅有仇,便趁機聯手韓不信、魏侈相助趙氏,各率本部軍馬,攻打範氏與中行氏。由此晉國六卿展開混戰,時間長達八年之久。
範吉射、中行寅戰敗,逃到衛都朝歌,據城堅守。
智礫、韓不信、魏侈齊向晉定公進言:範吉射、中行寅相助邯鄲氏趙稷,率先相發諸卿戰亂,罪不容誅。主公若不下令征伐,則晉國即將四分五裂矣。
晉定公:準卿等所奏。但不知誰能掛帥,伐其三家叛逆
韓不信、魏侈:可使智躒留守絳都,請趙鞅掛帥出征,清剿範氏、中行。
晉定公:趙鞅何能,卿薦其為中軍主帥
韓不信:當年王子朝造亂,天子周敬王漸不能敵,向我晉國求援。頃公起用趙鞅,隻半年有餘,便將王子朝之黨肅清,趕出王畿。其用兵之能,我等皆不如也。
魏侈:且昔歲士鞅為正卿之時,攻伐晉陽之事,主公豈忘之耶
鏡頭閃回。公元前559年,周靈王十三年,魯襄公十四年。
中行偃率十二國聯軍伐秦。
下軍將欒黶不聽號令,擅自率軍回國,導致聯軍全線撤退。欒黶弟欒鉞以之為恥,號召軍中勇士繼續攻秦。當時士鞅年少氣盛,便隨欒鉞攻秦。
欒鉞戰死,士鞅得脫,自此欒、範交惡。九年之後,欒盈叛亂,士鞅果斷挾持魏舒,成功孤立欒氏,終滅其族。父親士匄死後,士鞅始入六卿,為下軍佐。
韓起執政二十八年,年逾九旬壽終正寢。
魏舒繼為執政,羊舌氏、祁氏遭到士鞅誣陷,合六卿之力,共滅二大夫之家。魏舒不欲複封羊舌氏及祁氏後代,便化二大夫封邑為四縣;魏、韓、智、趙四家各得一縣。
士鞅一無所獲,對魏氏大為不滿,轉而拉攏趙氏,命三子與趙鞅來往。
範氏三子因奉父親士鞅之命,來與趙鞅結交,時常同至趙府,交情漸密。趙鞅愛習騎射,欲伐園林為馬場,遂請教三範意見。
趙鞅:我園中樹木茂盛,不便縱馬驅馳,欲伐其木,諸兄以為何如
範長子答道:此事智者不問亦不為,愚者不問而為之。
範次子答道:欲馬疾馳,則勞民砍樹;若惜民力,則不惜馬足。
範幼子士吉射:我有一計,可一舉三得。
趙鞅:何謂一舉三得
士吉射:可先令百姓上山伐樹,如此馬得其用。繼開私園,使民見樹;山遠園近,百姓則樂伐園林;且山道崎嶇,園路平坦,百姓又悅;園林砍完,低價售之,百姓更悅。則為一事而三悅國人,此謂一舉三得也。
趙鞅喜而從之,果然其樹得伐,可騁馬足,百姓又都稱快。
士吉射甚為得意,歸告母親一舉三得之計。不料其母聞言大怒,轉告丈夫士鞅道:終毀滅範氏者,必此子也!少年輕狂,炫耀不施,嘩眾取寵,豈能長久哉
魏舒命荀寅與趙鞅至汝濱修築城池,並命收繳民間鐵器,冶煉兵戈,以衛公室。
士鞅與荀寅密謀,矯傳魏舒假令,命趙鞅將所收集鐵器熔鑄成鼎,並鑄範宣子所定法令於鼎身之上。此事甫作,便遭諸卿士大夫強烈聲討。
太史蔡墨感慨道:範氏、中行氏其將亡乎!矯傳執政之命,擅製刑器,並為國法。範鞅必使晉至窮途末路也。趙鞅亦與此事,趙氏概受其累乎
魏舒聞說此事大驚,急召集諸卿商議,欲將刑鼎熔毀。
商議結果,範鞅極力主張保留此鼎,趙鞅、中行寅附和範氏,韓氏支持趙氏,荀躒默不作聲。魏舒雖為正卿,隻得少數服從多數。
魏舒執政五年,便即猝死,士鞅代為正卿。
士鞅執政七年,貪得無厭,損公肥己,利用一切手段,壓製韓、趙、魏三家,以及智氏。趙鞅看透範氏用心,於是裝憨賣傻,韜光養晦,不問朝事,隻在封邑內積極改革。
趙鞅選賢任能,重用董安於、尹鐸、傅便、郵毋恤、史黯、竇犨等智謀之士,又同衛莊公蒯聵、方技門掌門扁鵲(並非春秋初期神醫)、相師姑布子卿等各方奇人廣泛結交。
又派尹鐸、董安於二人,命在封邑內修建城池,經營趙氏大本營。
尹鐸問道:未知主公命我建城,是欲為提供賦稅之所,或為保護族人屏障
趙鞅答道:必為堅城,固若金湯。我趙氏日後有難,可於此為避難之所也。
因厭惡中行氏,又囑道:中行寅於五十年前所建圍牆,必要拆毀。
尹鐸領命,與董安於拜辭家主而去。
董安於字閼於,平陽翼城人,太史官董狐之後。因出身史官世家,故深明地理風水,又知趙鞅用意,便選址於太原盆地,審時度勢,以遠離五卿勢力。因見汾河西畔,背靠龍山、麵臨晉水、北依盂邑、南帶梗陽,龍脈風水絕佳,於是建議在此築城。
尹鐸大喜,二人一拍即合。因其地位於晉水之北,故將此城命名為晉陽城。
期年之後,城牆修成,繼而修建宮殿衙署牆壁。
董安於獻策:可全用丈餘荻蒿楛楚莖稈,以做牆骨;外麵糊上泥膏,便為宮牆。
尹鐸:卻是為何
董安於:此牆觀其外表,與夯築土牆並無二致,遮風擋雨,更是便當。萬一外城即破,宮城被圍,則可敲掉牆外泥膏,將裡麵莖稈取出,以為箭杆、戈柄,源源不絕其用也。
尹鐸:妙哉。其計若神!
建築內殿之時,董安於又提建議:外圍遊廊,不若皆以銅柱,取代木柱為用。
尹鐸:此又是為何
董安於:銅柱不腐,風雨皆不能摧。平時美觀耐用,危急之時則可熔為箭簇、刀戈。
尹鐸:公之巧思,神鬼莫測!
最後修建內城四圍宮牆,董安於又獻策道:必用版築之法。
尹鐸:又是為何
董安於:利用太原盆地鹵土、汾水河沙、鹵土沙,以版築之法,使其三者合一,夯實壓緊,凝固之後則其堅如鐵。且若遇雨淋水淹之後,牆中鹵堿自然滲出,更與沙土相混,結成堅硬外殼,可防牆體潰散。縱使來犯之敵水攻、火焚,刀砍斧斫,皆不懼也。
尹鐸:我觀公之計謀多端,必非凡人。
董安於:公休罵我。若非凡人,便是神仙;人必死後,方能封神也。
畫外音:晉陽城經過二人合力,終於築成,果然是固若金湯,麵麵俱到。此後憑借晉陽城之固,兩次相救趙氏出於危難,其設計心思縝密,由此可見一斑。
晉陽城完工,尹鐸遣使往報家主,請前來視察驗收。趙鞅聞報,乃率家臣等到達晉陽,見所建城壘錯落有致,高下相傾,頗為滿意。行至內城,見中行寅當初所建城牆非但未拆,反而增高丈餘,又加其厚。趙鞅見此,不由勃然大怒。(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