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羊接過瓦缶,對之罵道:不肖之子,該當如此下場!
竟將其羮一飲而儘。隨後摔碎瓦缶,向城上喝道:承蒙中山君獻羮!我軍中也有烹羮之鼎,以待君肉。
忍悲複登戰車,攻城愈急。魏軍見主帥之子被烹,無不怒火萬丈,紛紛舍生忘死,蟻附登城。中山君見事不妙,知道大勢已去,乃大罵獻計者,下城回宮,自縊而死。中山**民見君已死,開城投降。樂羊子率軍入城,遂滅中山之國。
於是懸榜安民,派官值守。又歇兵數日,其後整頓軍馬,凱旋而歸。
征伐中山之戰,自魏文子三十八年發兵,至四十一年還國,前後三年有餘。雖然戰爭時間甚長,但一舉滅國,卻又驚其甚速。
魏文子聞報中山已滅,不由大喜,親率群臣到城外勞軍。
樂羊下車上前,參拜國君,麵有傲驕之色。
魏文子故作不知,還於城中,升殿視朝,先命人抱出一箱奏疏,賜予樂羊。
樂羊子啟書視之,見每封書中,儘是詆毀自己與兒子通謀,欲降中山君之辭。於是大驚,汗流浹背,拜倒謝罪,再無驕色。
魏文子大笑:孤若疑卿,豈有今日大功
於是敘論平滅中山之功,大賞隨征將士;更以靈壽賜封樂羊,號為靈壽君。
魏文子既滅中山,就此威勢大盛,隨即任用李悝為相,實行變法。
鏡頭閃回,補敘李悝。
李悝又名李克,法家代表人物,魏都安邑(今山西夏縣)人。受業於子夏弟子,曾申門下,曾為中山相與上地守將。
上地位於河西,因與秦國交界,故此李悝常與秦人交鋒作戰。
時聞晉國正卿魏斯招賢納士,李悝因此放棄上地,通過翟璜推薦,投於魏文子門下。
魏斯得到李悝大喜,立刻引為心腹,並向其當麵問計:孤嘗聞家貧思賢妻,國亂思賢相。我欲拜相,魏成子與翟璜,卿謂孰可
李悝:臣聞賤者不與貴人謀,疏者不替親者劃。臣職在宮門之外,不敢參議。
魏斯:孤不以先生為疏,先生休辭。
李悝:主公擇相,隻看五事則可,不必再問下臣。
魏斯:未知是何五事
李悝:一觀其平素所親,再觀其富時所交,三觀其貴時所舉,四觀其不得誌時所為,五觀其貧苦時所棄,足矣!
魏斯:先生且退,我已得國相也。
李悝辭出,來拜好友翟璜。
翟璜:主公召先生問宰相之選,其誰當之
李悝:某已薦魏成子為相。
翟璜聞言變色:我薦屈侯鮒為太子傅,吳起守西河,西門豹治鄴,樂羊伐中山。先生也是我向主公舉薦,方得重用。我有大功於國,何處不如魏成子者因何先生反助外人
李悝答道:子向主公舉薦下臣,是為結黨營私,謀求為相乎魏成子千鐘俸祿,十分之九用於外人,隻餘其一用在自家。又為主公聘來卜商子夏、田子方、段乾木三賢,均被主公奉以為師。公所薦五人,君主皆任為臣下,怎與魏成子相比
翟璜聞而動容,再拜道:翟璜淺薄,願終身以先生為師。
魏成子,乃魏桓子駒子,魏文子斯之弟。乃任魏相,使魏氏大興,強於韓、趙二家。然而其後不久,魏成子便向魏文子告老請辭。
魏文子:皆為我魏氏家業為計,弟辭相為何
魏成子:正是為魏氏家業之故,弟方辭之,以讓賢者。臣弟為相,隻有守土之力,並無外拓之能。主公若圖霸天下,必用李悝為相不可。
魏文子信以為然,遂拜李悝為相。李悝再三推辭,魏文子再四不肯。
李悝:主公若使悝為相,須付臣專任之權,以變魏成法。如若不能,為臣請辭,主公可另聘高明。
魏文子大喜道:孤隻主祭祀,政事一任先生所為。
李悝於是走馬上任,開始變法圖強。先改政事吏治,選賢任能,懸榜於市,公布律條:
其一,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無功而食祿者,稱為淫民;要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罷奪封君大夫在食邑內治民之權,收歸公室。
其二,改革經濟,實行平糴法,以儘地力。統一分配農民耕地,督促農民勤於耕作,增加生產。公室於豐收時平價收購糧食予以儲存,饑荒時平價賣給農民,取有餘以補不足,以防穀物貴而擾民,或賤而傷農。
其三,改革軍事,建立武卒製。對士兵進行考核,獎勵優秀者,並按不同兵種作戰特點,重新進行隊伍編排,發揮軍隊綜合作戰優勢。
其四,改革法律,彙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以為魏律。《法經》共分六篇,分彆是為《盜法》、《賊法》、《網法》、《捕法》、《雜法》、《具法》。
畫外音:編訂《法經》,是李悝在法律製度方麵為中國所作重大貢獻。《法經》頒出之後,被魏國一直沿用;後由李悝弟子商鞅帶往秦國,秦律即從《法經》脫胎而成。漢律又承襲秦律,可見《法經》在中國法律史上之重要地位。李悝在魏國變法,是為中國變法之始,從而引發各國變法。其後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等,無不受李悝變法影響。李悝、商鞅、吳起以至後期韓非、李斯等,是謂法家一派,李悝乃是法家門派開山祖師。
李悝變法,數年乃有大成,魏氏富強,為諸侯之冠。
魏文子遂自稱文侯,自為執政卿時紀年,西渡黃河,在少梁築城,欲攻秦國。
魏軍西進,遭遇秦軍抵禦,數年間擴張不果。國相李悝與大夫翟璜聯名上奏,向魏文侯推薦吳起,說其用兵才能,天下無敵。魏文侯從之,遂立拜吳起為將,舉兵伐秦。
魏文侯三十三年,吳起戰勝秦軍,衝破秦軍西河防線。隨後乘勝而進,直撲秦國渭河平原咽喉要地鄭邑(陝西華縣),陸續占領王城(今陝西大荔)、合陽、陰晉等城。
吳起由此向北,奪取戎狄大片土地。魏文侯在此設置上郡,轄今陝西境內洛河以東,黃河以北,子長以南。
魏國又占陝(今河南三門峽西),控製西方與中原通道,壓製秦國在洛水以西。
鏡頭閃回,話說吳起。
吳起,薑姓吳氏,衛國左氏(今山東省曹縣)人,家累萬金,富甲一方。
吳起仗義疏財,為求人生發展,到處奔走,謁見諸侯,以圖出身進用。但直至花光家產,也未得到列國重用,遭到鄉人譏笑。
吳起氣憤不過,怒殺誹謗自己者三十餘人。並對母親發誓:不當卿相,決不回衛!
於是便至魯國,到曾參之子曾申門下,學習儒術。就學期間,母親去世,吳起沒有回家奔喪守孝。曾申謂其不孝,不配作儒家門徒,便將其逐出門牆,斷絕師生關係。
吳起離開曾府,更不還家,直至冀州黃山,向王敖祖師學心兵法。
此時王敖雖已開館授徒,但習有大成之者,惟有吳起,堪謂兵家門開山首徒。
吳起在黃山七年,學有大成,乃辭師下山,複至魯國,欲求官職。
此時乃是魯元公十七年,正值齊宣公發兵攻打魯國。魯元公欲用吳起,但思吳起妻子乃是齊人,由此猶疑。吳起渴望功名,於是殺掉妻子,以向魯侯表示,絕不偏向齊國。
魯元公信之,遂任命吳起為將,迎擊齊國來犯之敵。吳起將自兵家門所學牛刀小試,便大敗齊軍,一戰揚威於齊魯二國。
因見魯公室之權皆在三桓手中,吳起為取更大功名,遂棄元公,轉投季孫氏門下,為其家臣。魯元公大怒,免去吳起所任公室官職。
其後未久,季孫氏被賓客被殺,吳起由此去魯奔魏。
魏文侯見吳起來投,因聞其殺妻求官之事,故而十年不予重用。直至三十三年,因國相李悝及大夫翟璜力薦,這才得以為將,率兵伐秦。
閃回結束。魏文侯三十八年,經過五年連戰,吳起攻克秦國河西地區,並築臨晉、元裡二城。在與秦軍作戰期間,吳起與普通士卒同止共食,不分尊卑;夜睡田埂,以樹葉遮身,故深受士卒愛戴。次年,魏國全部占有秦國河西地區,並在此設立西河郡。
經翟璜再次推薦,吳起擔任首任河西郡守,終成封疆大吏。由此始為卿相,完成當年對母親所許誓言。可惜老母墓木已拱,看不到兒子今日風光。
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複向子夏學習儒家思想;並改革魏國兵製,與國相李悝共創武卒製。為抵禦秦國反攻,又築吳城,在今山西孝義西南。
吳起經營河西,其功甚巨。
魏文侯為使西河之地永為魏國西境,請國師子夏親自坐鎮西河。
子夏奉命,遂帶弟子齊人公羊高、魯人穀梁赤、魏人段乾木前往,並與師兄子貢弟子田子方聯手,在此講學布道,形成著名儒家西河學派。
子夏是孔子門下著名弟子,姒姓卜氏,名商,字夏,南陽郡溫邑(今河南溫縣黃莊鎮卜楊門村)人。名列孔門七十二賢,更為孔門十哲之一,被世人尊稱卜子,而不稱名。
子夏個性陰鬱勇武,好與賢己者處,在孔子門下以善文學著稱。曾任莒父縣令,提出“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思想,主張“做官取信於民,然後才能使民效勞”。
孔子去世後,麵對孔門喪亂,子夏遂前往魏國,收李悝為弟子,且被魏文侯尊為國師。吳起棄儒學兵,建功立業歸來,複拜子夏為師,再為儒家弟子。
畫外音:子夏為孔子晚年弟子,故不似顏回、曾參等嚴守孔子之道,而頗具經世傾向。亦不再關注克己複禮,而是依據當世之政,延展儒家正統政治觀點,以經國治世。子夏是繼孔子後係統傳授儒家經典第一人,對儒家文獻流傳做出重大貢獻,被譽為傳經鼻祖。其在西河講學意義重大,不僅對秦、楚、趙、魏懷化易俗,更培育出大批治世良材,催生法家。
子夏傳《易》,並作《子夏易傳》傳世。既熟知《易》之象數、卦氣等仲尼古義,又能創發“觀其德”新義,將易學發揚光大。除《易》經之外,子夏於諸經也皆有鑽研,尤善於《詩》、《樂》,又研習《尚書》。又發揮《春秋》微言大義,弟子所作《公羊傳》及《穀梁傳》,都出於子夏親口傳授。孔子述而不作,隻參與整理編訂六經;而子夏所傳經學,則對弘揚孔子學說起到關鍵作用。在孔子去世後六七十年間,子夏辦學成就與影響最大。
子夏門下弟子,除法家之祖李悝,兵家奇才吳起,更有衛人商鞅,魏人範睢。縱橫家門徒張儀,下山之後亦曾拜子夏為師,討教儒法之學。
子夏亡於魏文侯四十七年,終壽於一百單八歲。
鏡頭轉換,按下李悝變法,卜商授儒,複說列國之事。
周威烈王八年,郯國為越國所滅,國境並入越國為縣。
同年齊國滅薛,齊相陳恒子田常擒執薛君,放置舒州,並改舒州名為徐州。自此之後,薛國即為齊國下邑,封給相國靖郭君田嬰為食邑;田嬰死後,孟嘗君田文繼封於薛。
次年晉侯患疾,請醫家掌門秦國醫和診治。醫和號其脈象,診斷曰:
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生,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甾。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疾入膏肓,不可治也。
畫外音:醫和此論,乃為陰陽學說起源。醫和乃是神醫扁鵲再傳弟子,與師弟醫緩並肩齊名,使上古醫道臻於大成,並創脈學傳世。
其後未久,晉幽公果然病逝,子姬止即位,是為晉烈公。
晉國韓氏都邑原在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北),於此時遷到宜陽(今宜陽韓城);至韓景候時,又遷至陽翟(今禹州),就為韓國之都。
周威烈王十四年,齊國瘟疫大起。齊人不識其病,舉國恐慌。以今之醫學手段觀之,乃為流行感冒,此亦是中國最早關於流感記載。
齊國流感遂為人類所識最古老疾病,同時也是對生命危害最嚴重疾病之一。
周威烈王十八年,齊宣公四十八年,齊國攻陷郕邑。郕君就此失國,國土為齊、魯二國瓜分。遺民為紀念故國,以郕字去除邑旁為氏,遂為“成”姓由來。
齊宣公呂積,在位五十一年病卒,子康公呂貸繼位。
當時諸侯列國,隻知齊國有田氏,不知更有齊君。田襄子死,子田和繼位,是為田莊子,霸權攬政,驕橫甚於乃父。
齊康公灰心喪氣,由是不與朝政。齊國政事皆由田莊子和決斷,是謂田氏亂齊。
魏文侯聞之,乃以討伐不臣為由,與趙、韓二卿聯手,出兵伐齊。
田莊子派兵迎之,不敵三晉之兵,大敗於廩丘(今山東鄆城)。三晉乘勝進擊,於次年攻入齊長城,會於平陰。田莊子無奈,隻得屈身請成。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燕湣公在位二十四年薨逝,子僖公繼立。
是年晉靖公在位,洛陽地震,九鼎傾斜。
趙、魏、韓三卿伐齊歸來,私相計議。
魏文子道:今九鼎震動,周運其將終矣。我等三家雖然立國已久,但猶為晉國之卿,未正名號。何不乘此王室衰微之際,遣使請命周王,求為諸侯天子畏吾三家之強,不敢不許。如此則名正言順,既有富貴之實,而無篡奪之名,豈不美哉
韓、趙二卿齊都鼓掌稱善,三家議決。於是魏遣田文,趙遣公仲連,韓遣俠累為使,前往周室洛陽王城,各齎金帛及土產之物,貢獻於威烈王,乞請冊命為侯伯。
威烈王驚奇問道:三卿既欲為諸侯,何不自立,乃複告於朕何也
公仲連奏道:以三晉累世之強,自立誠是有餘;必欲稟命,是不敢忘天子之尊耳。王若冊封三晉之君,俾使世篤忠貞,為周藩屏,於王室何不利焉
周威烈王聞言大悅,即命內史策命,賜趙籍、韓虔、魏斯為侯,各以姓氏為國號,並賜黼冕圭璧全副。
於是韓、趙、魏三家,便奉王命立國。趙國建都中牟,韓國建都陽翟,魏國建都安邑,各立宗廟社稷,遣使遍告列國。列國亦多致賀,惟秦國棄晉附楚,獨不遣使致賀。
周威烈王在位二十四年崩,子姬驕繼立,是為周安王。
韓、趙、魏三家立國之後,又聞周天子崩,便共廢晉靖公為庶人,遷於純留居住,繼而瓜分晉室餘地。晉自唐叔傳至靖公,凡二十九世,其祀遂絕。
此便是所謂“三家分晉”。自此之後,春秋時期徹底結束,正式進入戰國時代。
新興之魏,乃是戰國初期諸侯國中,率先第一發起改革者,亦就此成為第一強國。
魏文侯乃召四方賢士,以治魏國。於是文有李克、翟璜、田文、任座;武有樂羊、吳起、西門豹,濟濟列滿朝綱。當時人才之盛,無出魏國之右者。
秦人因趁晉國三分之際,屢次加兵於魏,但皆為吳起擊敗。
翟璜見西部邊境不安,進言魏文侯:秦國屢次來犯,全仗吳起備之;東方諸國若來,則誰任之主公既知樂羊之能,奈何不使其將兵備邊,而縱其安閒於中山國中,儘享清福
文侯聞奏,笑而不答。翟璜出朝,正逢李克,便將此事告之,並怪主公不答。
李克笑道:樂羊雖然善兵,然不愛其子,為取功名,當眾餐飲親子之肉。對親生骨肉尚且如此,況對君父此管仲所疑易牙之忠,諫止桓公重用之諫也。(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