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入九月深秋季節,天氣忽變,淫雨連綿不斷。吳兵紮營於野外,不勝濕寒,多有得風濕疾者,力不能舉戈,拉不得硬弓。
此時江夏城柵多已崩壞,人民均分散於村野,或遠遁深山,防禦工程無有勞力補修。
文聘巡城,暗道:這雨再下三五日,不需吳兵攻擊,此城必塌陷矣,如此奈何
身旁侍從也均懊惱,口發牢騷:我等守此孤城旬月,朝中若肯派救兵來援,便是爬也爬來了。讓我等在這裡送死,那些朝臣大將,卻飽食高臥!
文聘聽侍從說到“高臥”一語,大笑道:真乃妙計,妙之極矣!
於是回到府衙,敕令城上將士全部躲將起來,不可讓孫權察見,自己則置巨榻於城門樓上,解衣高臥,令伶人奏起絲竹,聲聞於城外。
吳兵見狀,急停攻擊,歸報吳主孫權,說文聘如此搞怪,不知何意。
孫權親至城下觀看,見狀大疑,對諸將道:文聘一勇之夫,絕無此閒情與孤鬥氣閒耍。今我軍攻城未歇,而其高臥不起,若非有秘圖,則必是救援將至。
又見吳兵皆患寒濕,於是急令退兵。
城上魏軍見吳兵移營撤陣,急報主將。文聘從榻上一躍而起:此正破敵之時也!
頂盔貫甲,提刀下城上馬,領軍開城追擊。吳兵已無戰心,一觸即潰,紛紛下船而走,多被擁入水中凍死。文聘追至江邊,大破吳軍而還。
捷表報到洛陽,魏明帝大喜,詔令重賞文聘,增邑五百戶,並前共計一千九百戶。
文聘領受天子封賞,叩拜謝恩。
天使卻對文聘笑道:某這裡尚有一封皇帝親手密書,轉與將軍自看。
文聘接過,見其書略雲:孫權攻江夏之時,朕已知卿在堅壁拒守。群臣商議發兵相救,朕獨謂孫權向習水戰,之所以敢於下船陸攻,是趁我不備掩進而已。今既已與卿相持,攻守之勢差以倍數,其終必不敢久留。非朕舍卿,實欲成卿之大名耳。
文聘觀罷大喜:不料天子見事如此之明,亦足見皇帝信任我文聘也。
畫外音:文聘駐守江夏數十年,威恩並施,名震敵國,使孫吳不敢進犯。此戰三年後,文聘死於軍營,壽終六十歲。文聘死後,追諡壯侯。一代名將如此結果,死得其所。
鏡頭轉換,按下孫權江夏兵敗,再說諸葛瑾一路。
諸葛瑾引兵北攻襄陽,一路勢如破竹,過當陽越臨沮,魏將望風披靡。
魏大將軍曹真聞之,親提兵馬北出宛城,南下襄陽。
將至臨沮,吳軍鼓勇而來,漫山遍野,帶兵者乃是先鋒大將張霸。曹真見吳軍勢眾,又聞諸葛瑾率領大軍隨後,遂不與其正麵作戰,而於山中埋下兩翼伏兵,親自出馬誘敵。
張霸年輕恃勇,不知曹真厲害,隨後緊追,進入魏軍埋伏圈內。
於是一通鼓響,魏軍兩路伏兵並起,曹真複又殺回,陣斬張霸,斬首千餘級。
吳軍前軍既敗,諸葛瑾兵勢遂阻,困守城中不敢出戰,由是進退失據。正在兩難之際,吳主孫權詔命忽至,因江夏一路兵敗,令諸葛瑾速速回軍。
諸葛瑾得吳主親書,以手加額,嗟歎慶幸免於當年關公之厄。於是奉詔還師,駐於南郡。吳主雖知其敗,但為撫恤士卒,亦讚其功,下令賞賜頗豐。
當年十二月,又升諸葛瑾為驃騎將軍,鎮守江陵重鎮。
此番吳魏交兵,又以吳國敗北告終,兩國就此休兵,江淮一帶再無戰事。
畫外音:吳國黃武五年,交趾太守士燮病死,高壽九十歲而終。吳王孫權遂並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為交州,以戴良為刺史;蒼梧、南海、鬱林、合浦並入廣州,以呂岱為刺史。士燮之子士徽起兵反吳,被呂岱誘斬,複合交、廣為交州。扶南、林邑、堂明諸國,各遣使入貢。吳將朱應、康泰奉命出使扶南等地,凡曆百數十國,乃中國最早海外旅行家。有大秦國商人秦論從海道至交趾,又至建業,居吳國八年之久。
鏡頭轉換,建業吳宮。
吳主駕坐石頭城內,忽聞奏報:今有蜀國參軍馬謖陰至武陵,慫恿武陵從事樊胄,再次煽動五溪蠻夷造反,欲舉全郡歸降蜀漢。
孫權聞報,即召荊州刺史潘濬至內,問其平叛之策。
潘濬:臣請兵五千,前去平叛,準保成功。
孫權:武陵乃蠻夷所居,民風悍勇,人人皆兵,足有數萬之眾;更兼馬謖熟讀兵書,樊胄又頗知兵,公何如此輕視二人,隻以五千兵去
潘濬:馬幼常雖有才名,紙上談兵之輩,不及其兄多矣;樊胄雖能賣弄唇舌,休提用兵之能。先前其在某治下,臣如觀侏儒,見其手足,即可知其全貌也。
孫權大笑,即遣潘濬統領五千人前往。
鏡頭閃回,補敘馬謖策反樊胄,起兵武陵之事。
時因東吳奪取荊州,秭歸大姓文布、鄧凱等合兵數千人,與陸遜力戰;鄧凱戰死,文布被陸遜招降。劉備出兵伐吳,馬良受命到荊南招降舊部。
零陵北部都尉習珍原是荊州舊臣,被馬良說服,即與武陵從事樊胄聯合起兵叛吳。
習珍戰敗,糧草箭支耗儘自裁,臨終道:某受大漢厚恩,不得不以死報效!
習珍即已敗亡,馬良在逃走路上,亦被吳兵殺死。樊胄未及發動,便收馬良屍骸,偷葬於山陵之間,複為東吳武陵從事,以待時機。
蜀軍平蠻,發兵之際,馬謖奉孔明密托,前去武陵尋找兄長屍骸,逶迤找到樊胄。
樊胄見到馬謖,指點馬良埋骨之處,更聽馬謖慫恿,起兵反吳。
閃回結束,吳主派潘濬帶兵平叛。
潘濬率五千軍至武陵,用奇襲之計,先派出二百名將校扮作夷民入城,守住城門;大軍卻趁夜而至,舉火為號,擒了門軍,打開城門。果然兵不血刃取了武陵,斬殺樊胄。
馬謖因在山中為兄馬良守墓,未在城中,故此躲過此劫。
潘濬因為沒有擒到馬謖,便沒捉住西蜀背盟鐵證;又感關公厚待恩德,亦便回軍,馬虎上奏吳主:樊胄造反是真,說受蜀將馬謖蠱惑,卻查無實據。
以孫權智謀,對此間奧妙有甚麼不曉得隻一笑了之,不再追究。
鏡頭轉換,複說馬謖。
馬謖見兄長所葬墓地風景優美,風水絕佳,以為逝者入土為安,未再動土起骸。
守墓期間,偶爾沿溪而行,見一山洞,隻可容一人進去,試穿其洞而過,卻發現裡麵彆有天地,另是一番世界。
便在此時,潘濬破城,數千夷民逃至山中,均被馬謖引至世外洞天,從此定居下來。
畫外音:馬謖遂教給夷民,說先人因避秦時之亂而至於此,又說“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恐被吳主孫權搜出拷問,派兵來討,誅滅其族之故。夷人便在山穀臨溪兩岸遍植桃樹,百年後蔚然成林。直到一百四十年後,此穀終被武陵漁人發現,被東晉彭澤令陶潛字淵明撰為《桃花源記》,以傳後世。
馬謖安頓好逃亡夷民,因聞樊胄已經敗亡,怕早晚連累到自己,急尋路乘船溯流而上,取道巴郡江州,兼程回至成都。
此時孔明已征南班師,馬謖歸見,將安葬亡兄之事說了。桃花源之事,卻閉口不談。
孔明歎息良久,其餘便不再問。因聞曹丕已死,曹魏舊臣又大多亡故,便有出兵北伐之意,隻是不知魏兵虛實,不敢妄動。
這一日,忽接到崔州平轉來司馬懿親書:某奉魏帝詔旨,引雍、涼十萬之眾,厲兵秣馬,朝夕以待。明公若識時務,便龜縮益川,休得出兵,直待某引大軍南下剿滅;若有膽來犯,便使你片甲不得回川,必將閣下並十萬部眾,皆俘送至洛陽。書不儘言,立字存照。
孔明逐句逐字看了五遍,佯作大怒,將書簡往案上猛摔道:某與曹公赤壁會戰之時,你不過剛剛入幕相府,無名小卒耳。今敢如此大言辱我,某必擒而殺之!
書簡散開,忽見露出絹帛一卷。孔明揀起,展開看時,見是《悲憤詩》二首,卷尾題名“漢陳留蔡琰字文姬”。急喝退左右,轉身淚流如雨。
司馬懿書中皆為反語,欲以雍涼十萬大兵倒反曹魏,引蜀兵攻入洛陽,其意已明。
孔明先是大喜,繼而猛驚,暗道:此計不妥。曹丕雖死,朝中尚有不少老臣,皆是智謀之士,且國力雄於蜀漢數倍。北伐若不成功,司馬家不但必遭滅門之禍,此後再伐中原,便絕無內應矣。需待先與魏國開上幾戰,耗其精兵猛將殆儘,方可動用司馬仲達,畢其功於一役。當此之時,應使其遠離嫌疑之地,避開朝政軍機,方為上策。
想明此節,於是召集眾臣,議道: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主少國疑。我蒙先帝托孤之重,許以掃平天下,興複漢室,此時不北伐中原,更待何時某觀魏國托孤重臣,皆不足慮。惟司馬懿深有謀略,今督雍、涼兵馬,是為蜀中大患。諸公有何妙策教我
話猶未落,班中閃出參軍馬謖,施禮進言:某有一計,可使司馬懿自死於曹睿之手,不需費我蜀漢一兵一卒,一刀一槍。未知丞相鈞意允否
孔明聞之大奇:司馬懿乃是魏國三朝元老,豈可輕除。不知幼常何計
馬謖:若是說破,不值一笑,便是離間之計。司馬懿雖是魏國大臣,曹睿素懷疑忌。可遣人往洛陽、鄴郡布散流言,更作司馬懿造反榜文,遍貼諸處。曹睿心疑,必殺此人。
孔明暗道:如此拙計,隻能騙鬼,焉能騙人況曹魏朝中能臣如雲,智者多如繁星,豈有識不破之禮不仲達素為魏明帝及曹家諸將所忌,此倒是實。願其裝傻賣呆,自願中計,就此免了仲達兵權,也未可知。
於是從之,即遣人密行此計去了。蜀營中如趙雲、魏延等人亦覺此計太過幼稚,但見丞相喜而從之,亦不說破,皆暗笑而退。
鏡頭轉換,按下西蜀,複說曹魏。
這一日魏國故都鄴城門,忽見貼下告示一道。其文略雲:
驃騎大將軍,總領雍、涼等處兵馬事司馬懿,謹以信義布告天下:昔太祖武皇帝創立基業,本欲立陳思王曹子建為社稷之主;不幸奸讒交集,歲久潛龍。皇孫曹睿,素無德行,妄自居尊,有負太祖遺意。今吾應天順人,克日興師,以慰萬民之望。告示到日,各宜歸命新君。如不順者,當滅九族!先此告聞,想宜知悉。
守門官觀之大驚,急報鄴城留守,留守刺史視為非同小可,便齎告示親來洛陽麵呈天子。曹睿覽畢,不由懊惱:叵耐這些鳥人,專拿我三叔說事。是可忍,孰不可忍!
明知是敵國間諜所為,故作大驚,急問群臣如何辦理。
太尉華歆向與司馬懿不睦,雖知是離間之計,趁此奏道:司馬懿上表乞守雍、涼,自願出京領兵,正為此意也。太祖武皇帝當年嘗謂司馬懿鷹視狼顧,生有反相。若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誅之。
王朗也因風點火:司馬懿深明韜略,善曉兵機,素有大誌;若不早除,久必為禍。
大將軍曹真聞言驚震,出班奏道:文皇帝托孤於臣等,是知司馬仲達絕無異誌也。今事未知真假,或者蜀、吳行反間之計,使我君臣自亂,彼卻乘虛而擊,未可知也。如陛下心疑,可仿漢高偽遊雲夢之計,駕幸安邑,司馬懿必然來迎。觀其動靜,就車前擒之可也。
曹睿從之,遂命曹真監國,自領禦林軍十萬徑到安邑。
司馬懿不知其故,聞天子來巡,乃率甲士前來迎駕。
曹睿見司馬懿率兵前來,命曹休迎之。曹休出馬:仲達受先帝托孤之重,何故反耶
即將告示擲於地下。司馬懿下馬揀而視之,大驚失色,汗流遍體,分辯道:某若造反,豈有將檄文張於都門之禮!此必吳、蜀反間之計,欲使我君臣自相殘害,大司馬明鑒。
曹休:既是如此,你約退人馬,自去見陛下陳說。
司馬懿連連稱是,急令軍馬退出十裡之外,親至曹睿車前俯伏:臣受先帝托孤之重,安敢有異心此必是吳、蜀奸計。臣請提一旅之師,先破蜀,後伐吳,以報先帝與陛下。
曹睿聞此,麵有愧色。華歆見天子心活,急上前奏道:司馬懿雖無反狀,但無自證之理。陛下雖念先帝托孤之重,亦不可付之兵權。依臣之見,可罷歸田裡,命其自省。
曹睿依言,詔令將司馬懿削職為民,交還兵權,徙居宛城。(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