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初三年,劉義符即皇帝位,次年改年號景平,史稱宋少帝。
於是下詔:尊皇太後蕭文壽為太皇太後,封太子妃司馬茂英為皇後。以尚書仆射傅亮為中書監、尚書令,與司空徐羨之、領軍將軍謝晦共同輔政。
劉義符在位時居喪無禮,又好為遊狎之事。群臣諫言,一概不聽。魏兵犯境,宋兵作戰失利,將軍自劾,國人驚惶,皆置之不顧。
景平二年六月,徐羨之、檀道濟等人帶兵入宮,收取劉義符印璽,以太後名義廢其為營陽王。不久被殺,時年僅十九歲。
徐羨之既弑皇帝,又派人暗殺少帝異母弟劉義真於新安。
廢殺劉義符和劉義真後,侍中程道惠曾請改立武帝五子劉義恭。但徐羨之屬意三皇子劉義隆,百官從之,於是上表迎宜都王、荊州刺史劉義隆回建康,即皇帝大位。
七月,傅亮率行台到荊州治所江陵,迎請劉義隆入京。當時江陵臣民已聽聞少帝遇害信息,劉義隆及屬吏皆對傅亮率軍來迎懷疑,因而不敢東下。
王華、王曇首及到彥之以利害說之,於是劉義隆決定出發。因提防徐羨之等謀害,東下行程中即命隨行荊州官員皆嚴兵自衛,行台百官皆不令接近中軍。
中兵參軍朱容子更在行程數十日內,一直抱刀在船艙外守衛。
八月八日,劉義隆到達建康,次日被徐羨之等擁立即位,改元元嘉,史稱宋文帝。
文帝即位後,對徐、傅、謝三人優撫有加,進徐羨之為司徒,傅亮加開府儀同三司,謝晦為荊州刺史。徐羨之顧忌文帝心腹到彥之,於是奏請到彥之出任雍州刺史。文帝堅拒徐羨之提議,召到彥之入京為中領軍,接替謝晦,委以戎政。
又以原荊州僚屬心腹王曇首、王華為侍中,王曇首領右衛將軍,王華領驍騎將軍,朱容子領右軍將軍。至此文帝初登大位,即掌控禁軍軍權。
麵對文帝係列強化權力舉措,徐、傅二人大感威脅,遂於元嘉二年主動上表歸政。但在程道惠、徐佩之、王韶之等人規勸下,仍複奉詔攝任,節製尚書、中書二省。
傅亮及謝晦又多次試圖和王華、到彥之等人交結,以圖安心。
王華及孔寧子多次向文帝中傷誹謗徐羨之、傅亮、謝晦三人,謂其弑君重罪,不能不罰。
文帝準奏,但慮及謝晦坐鎮荊州重地,於是托辭北伐,命大修船艦,實欲伐荊州。又以重爵籠絡原北府軍大將檀道濟,欲使其歸為己用。
鏡頭閃回,補敘檀道濟來曆。
字幕:檀道濟,高平郡金鄉縣人,左將軍檀韶之弟。
檀道濟出身寒門,自幼父母雙亡。因參加謝玄北府兵,後隨劉裕平定桓玄之叛,又平盧循之亂。破新蔡、洛陽、潼關,複聯合王鎮惡攻克長安,滅亡後秦。宋武帝封為護軍將軍、散騎常侍、丹陽尹,遷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抵禦北魏進攻。
宋景平元年,北魏軍大舉南侵,在東陽城包圍青州刺史竺夔。宋帝劉義符聞報,乃下詔加官檀道濟為使持節、監征討諸軍事,與王仲德一起去救東陽。
宋軍未到東陽,鮮卑軍聞是北府名將檀道濟與王仲德領兵,大為恐慌,於是燒掉營房、攻具逃走。檀道濟入東陽城,因城內無糧,於是開糧窖取陳年之穀,以給散眾軍。
因窖深數丈,待出穀作米,已過一夜,鮮卑兵逃去已遠,不再可追,最終隻得作罷。回軍之後,檀道濟仍複鎮守廣陵。
徐羨之將廢廬陵王劉義真時,先告知檀道濟,檀道濟多次陳說不可,但不見采納。徐羨之複打算廢少帝劉義符,托辭讓檀道濟入朝,到建康後方將其謀相告。
廢立前夜,檀道濟到領軍府謝晦處住宿。謝晦整夜轉輾不能入睡,而檀道濟則上床便睡著,謝晦十分佩服。
及廢劉義符帝位之後,劉義隆還未到京,檀道濟即引兵入宮,內守朝堂。
宋文帝即位,進檀道濟為征北將軍、加散騎常侍,賞鼓吹一部,封為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戶。檀道濟堅辭,文帝又增督青州、徐州、淮陽、下邳、琅邪、東莞六郡諸軍事。
閃回結束,宋文帝將伐荊州,再次以重爵籠絡檀道濟。
字幕:乙醜,宋文帝元嘉三年、亦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
宋文帝劉義隆羽翼豐滿,得以乾綱獨斷,乃宣布徐羨之、傅亮及謝晦擅殺少帝及廬陵王劉義真之罪,命有司按律追究。
徐羨之聞訊自殺,傅亮被捕處死,謝晦則出兵反抗。
宋文帝決定親征謝晦,命雍州刺史劉粹、南兗州刺史檀道濟、中領軍到彥之領兵先行,自率大軍合後。謝晦部眾聞知是檀道濟為將領兵前來,各都惶恐不已,迅速潰散。
謝晦無計可施,試圖逃走不果,終於被擒處死。
宋文帝劉義隆隱忍三年,不動聲色既滅徐羨之等權臣,朝野上下無不驚歎。乃下詔派使巡行四方,奏報地方官員優劣,整頓吏治。更廣開言路,進納民諫,鼓勵農桑,下令開放山澤地區,禁征老弱從軍。若遇天災,則令賑施或減免當年賦稅,以撫慰萬民。
劉宋國力因而大振,富國強兵,遂有“元嘉之治”美稱。
宋文帝誅除三大權臣,至此政令皆由己出,便有收複河南失地之誌。
宋元嘉七年、魏神麚三年三月。宋文帝劉義隆乘北魏與北方柔然交戰、河南屯兵減少之機,遂分兵派將,舉兵北伐。
乃詔命司徒王弘為揚州刺史,衛護京師。以右將軍到彥之領兵五萬,統率安北將軍王仲德、兗州刺史竺靈秀,以舟師進入黃河;使驍騎將軍段宏率精騎八千直指虎牢,豫州刺史劉德武率兵一萬繼進;後將軍長沙王劉義欣率兵三萬,督監征討諸軍事。
在此之前,先命殿中將軍田奇出使北魏,告知太武帝道:宋軍此次攻魏隻為收複黃河以南失地,不關河北之事。
太武帝覽罷宋使北伐通諜,不由勃然大怒。
不久北魏南邊諸將上表告急:宋人大嚴命將入寇。末將等請兵三萬,先其未發逆擊之,足以挫其銳氣,使其不敢深入。複請殺戮南境河北流民,以絕宋軍向導。
太武帝詔群臣商討對策,眾人皆首肯此議。
崔浩聞言,出班極力反對:此亡國之策,陛下絕不可從。
太武帝:先生何出此危言!
崔浩:往年我國大破蠕蠕,彼時馬力有餘,南賊震懼,常恐輕兵奄至,臥不安席,故先聲動眾,以備不虞,非敢先發。又南土下濕,夏月蒸暑,水潦方多,草木深邃,疾疫必起,非行師之時。且彼先嚴有備,必堅城固守。我若屯軍攻之,則糧食不給;若分兵肆討,則無以應敵,未見其利。就使宋軍能來,我宜待其勞倦,秋涼馬肥,因敵取食,徐往擊之,萬全之計,勝必可克也。在朝群臣及西北守將,因前從陛下征討,西滅赫連,北破蠕蠕,多獲美女珍寶,馬畜成群。南鎮諸將聞而生羨,亦欲南抄,以取資財。是以披毛求瑕,妄張賊勢,冀得肆心耳。因見不獲聖聽準其所請,故數稱賊動,以恐朝廷。背公存私,非忠臣也。
太武帝聞說有理,遂納其言,暫息南征。
此後不久,南邊諸將又上表告急:南寇已至,臣等所部兵少,難以拒敵。乞簡幽州以南勁兵助我等戍守,乃就漳水造船,嚴備以拒之。
群臣聞此便奏魏帝,建議宜遣騎兵數千,詐稱舉國南征,假作大造舟船,卻以漢人司馬楚之、魯軌、韓延之等為將,以招降宋軍。
魏主聞奏,以為此舉不費本國大兵,乃為善計,於是將欲從之。
崔浩又出班說道:此亦非上策。南朝劉宋若聞幽州以南精兵悉發,大造舟船,輕騎在後,必謂我欲存立東晉司馬氏,助其複辟晉國以為我附庸,而欲誅除劉氏一族。其江東則必舉國駭擾,懼於滅亡,當悉發精銳,來守備北方邊境。後一旦審知我軍有聲無實,又必恃其先聚之兵,喜而前行,徑來至黃河以北肆其侵暴,則我守將無以禦之矣。(本集完)成公興:我因何引你至此修煉,汝可知否?
寇謙之:未知也。願聞高論!
成公興:嵩山居於五嶽之中,古都洛陽京畿之地,有二山七十二峰,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六洞天,被封神為中天王。自漢武帝封禪中嶽之後,成為仙人修煉之地。西晉道士鮑靚曾登嵩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修煉成仙。此中關竅,不可不知。
寇謙之:弟子受教,定不負仙師下顧之情。
成公興大喜,遂選定太室山石室為修煉之所,並將全部修煉秘訣傳授給寇謙之。
花開花落,日月如梭。不覺七年己到。
成公興欲歸仙宮,臨彆囑咐寇謙之道:先生潛心道教誌向可嘉,但塵緣未了,七情六欲未斷,難赴仙路。不過勤奮努力,將來可做帝王之師,亦為大器。
囑罷瞑目而逝,屍解而去。
寇謙之守誌嵩嶽,精專不懈,始收弟子,講經施術,弘揚道教,達三十年之久。
北魏神瑞二年,寇謙之忽然開悟,向一眾徒弟言道:太上老君昨夜降臨,謂為師雲:“有嵩山神上奏天曹,稱自天師張道陵回返天宮去後,世間修道者無所師授。今有嵩山道士寇謙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堪處師位。我故來授汝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科之誡》。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陵、衡、魯三張偽法、租未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服食閉煉。”為師拜而受之,今已得老君親傳也。
眾徒大喜,於是齊稱寇謙之為天師,號為新教。
自此寇謙之以天師身份宣揚道教,並對天師道進行三番整頓,使之在世間傳播。
北魏明帝泰常八年,正當秋高氣爽,寇謙之端坐石室,正誦《老君音誦誡經》間,忽見少室山巔雲蒸霞蔚,靈光普照。
見一仙人自雲端而下,謂寇天師道:我乃老君玄孫,上師李譜文。受老君之命,特授汝《錄圖真經》,能劾召百神,定壇位禮拜,衣冠儀式;並授銷煉金丹、雲英、八石、玉漿之法,望謹慎奉持,輔佐北方太平真君。
寇謙之大喜,再拜受之,遂以國師身份到處遊說,自謂可躋身朝廷,匡君救民。
北魏始堯元年,寇謙之走下嵩山,北上魏都平城,獻道書於魏太武帝。
拓跋燾時信佛教,對道教自然不感興趣,令將寇謙之閒置侍臣張曜家中,供養衣食。
寇謙之不甘閒住,聞左光祿大夫、白馬公崔浩為魏帝所寵,為太武帝擁立即位功臣,更是軍國大事主謀,於是親往拜訪,弘其道法。
崔浩亦欲借助寇謙之道教固寵於太武帝,借助皇權實行漢化主張,於是二人一拍即合,相見恨晚。崔浩遂上書極力推薦寇謙之,先讚太武帝聖德清明,再捧寇謙之如神如仙,蒞臨北魏,為上天吉兆。
太武帝聞奏大悅,立派人將寇天師接到宮中,親奉皇帛犧牲,遣專使南下祭祀嵩山,另將寇謙之弟子接到平城。
於是天師、帝師齊至魏國,太武帝詔布天下,令臣民顯揚新法,致令北魏道業大盛。
寇謙之在宮中辟穀不食,扶乩請神,畫符鎮災,講經論道,施術弘教,深得太武帝器重。既居帝師之位,便宣布遵老君訓誡改革天師道。
而崔浩補其儒學之急需應用,二人儒道治國方略在朝中逐漸得以實施。
寇謙之為得皇帝信任,便大顯神手,以道術助戰魏軍。魏主欲西伐大夏,朝臣意見不一,太武帝特請寇謙之問決吉凶。寇謙之力附崔浩意見,並在宮中大作法事,祈禱勝利。
太武帝大喜,於是親率一萬八千輕騎西征,結果大勝西夏,凱旋而歸。還軍之後,太武帝屏斥當初主和諸臣,信寵崔浩,並奉寇天師為神。
自此寇謙之以其道術、法術、權術、謀術連環相扣,終在鮮卑魏國站穩腳跟,實現國師之夢。太武帝崇奉天師,顯揚新法,並詔封寇謙之及其弟子高官顯爵,寇謙均為謝絕。
太武帝遂對寇謙之待以方外之禮,詔命天師及其弟子並列王公之上,不聽稱臣。
更為寇謙之師徒在京城東南建五層道壇,遵其新經之製,取名玄都壇。壇中常住道士一百二十人,朝廷皆都免費供給衣食。
閃回結束,書接前文。
北魏神麚二年四月,太武帝納白馬公崔浩之諫,決意北伐柔然蠕蠕。
於是下詔:命太尉長孫嵩、衛尉樓伏連留守京都平城,司徒長孫翰領兵由西道向大娥山,自率軍由東道趨黑山,會攻柔然可汗庭。
五月,太武帝領軍進至漠南,舍棄輜重,率輕騎帶備用馬匹奔襲,至栗水。
柔然紇升蓋可汗毫無防備,當時國中民畜遍野,聞魏軍襲來,各自驚懼奔散。紇升蓋可汗急命燒毀廬舍,率部族之眾絕跡西遁。
其弟匹黎先統轄東部,聞魏軍至,率部眾欲救其兄,途中遭長孫翰等魏兵攔擊,一戰而敗,部族首領數百人被殺。
太武帝領軍沿栗水西進,至園水,分兵東西搜討五千裡、南北三千裡之廣,俘斬甚眾。高車諸部原屬柔然,此時亦趁機倒戈,抄掠柔然,歸附北魏。
柔然各部降魏者三十餘萬落,魏軍繳獲戰馬百餘萬匹,及大批車輛兵器、畜產輜重。
魏主沿弱水西行至涿邪山,諸將慮深入遇伏,皆勸諫回兵,太武帝方令停止追擊。
寇謙之當時隨軍征伐,以崔浩之言告訴太武帝,宜趁此大勝急追,徹底剿除柔然部族,平定北方。太武帝因懼違背眾議,而未予采納。
七月,太武帝引兵東還,至黑山,以所獲班賜將士。
既而有降者供說:蠕蠕大檀先被重疾,焚燒穹廬,科車自載,將數百人入山南而走。柔然各部民畜窘聚,方六十裡中無人領統。因大王追軍不至,徐徐西遁,因此得免。
繼而又見涼州刺史賈胡表奏:若陛下不止兵,再複前行二日,則儘滅蠕蠕之族矣。
太武帝覽奏,再思降者供狀,由此深恨諸將勸阻進兵,又悔自己不聽寇天師所轉達崔浩之言。此時事過境遷,懊悔不及。
八月,太武帝至漠南,聞高車國東部屯居已尼陂,即遣左仆射安原等率萬騎馳擊,降高車諸部數十萬落,獲馬牛羊百餘萬數。
十月,太武帝還師平城,江東宋朝果然沒有出兵,皆如崔浩所料。
太武帝命徙柔然、高車降附之民至漠南,東至濡源,西達陰山,使耕牧而收其貢賦。命平陽王長孫翰,尚書令、左仆射安原及侍中古弼,各分其地而治,共同鎮撫。
畫外音:此戰北魏軍因柔然“夏則散眾放畜”之機,長途奔襲掩其不備,大破柔然,並降高車;穩定北方之地,譾除南征後顧之憂,其功甚於當年諸葛武侯北伐前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蠻孟獲之巨。從此柔然遠遁自保,很少主動攻魏,高車亦不敢稍加妄動。太武帝遂加崔浩侍中、特進、撫軍大將軍、左光祿大夫,以賞其謀畫之功。
高車首領來降,太武帝召見,設宴以待。於席間即指崔浩而謂曰:汝曹休輕視此人尪纖懦弱,手不能彎弓持矛,其胸中所懷,乃逾於百萬甲兵。朕始雖有征討卿等之意,而慮不自決,致前後克捷,皆此人導吾至此也。
又令諸尚書道:此後但凡軍國大計,卿等所不能決者,皆先諮崔公,然後施行可也。
卻不料太武帝愈是盛讚,朝中公卿及文武百官愈反不悅,對崔浩益加忌恨。
鏡頭轉換,按下北魏,再表南宋。
永初三年,劉義符即皇帝位,次年改年號景平,史稱宋少帝。
於是下詔:尊皇太後蕭文壽為太皇太後,封太子妃司馬茂英為皇後。以尚書仆射傅亮為中書監、尚書令,與司空徐羨之、領軍將軍謝晦共同輔政。
劉義符在位時居喪無禮,又好為遊狎之事。群臣諫言,一概不聽。魏兵犯境,宋兵作戰失利,將軍自劾,國人驚惶,皆置之不顧。
景平二年六月,徐羨之、檀道濟等人帶兵入宮,收取劉義符印璽,以太後名義廢其為營陽王。不久被殺,時年僅十九歲。
徐羨之既弑皇帝,又派人暗殺少帝異母弟劉義真於新安。
廢殺劉義符和劉義真後,侍中程道惠曾請改立武帝五子劉義恭。但徐羨之屬意三皇子劉義隆,百官從之,於是上表迎宜都王、荊州刺史劉義隆回建康,即皇帝大位。
七月,傅亮率行台到荊州治所江陵,迎請劉義隆入京。當時江陵臣民已聽聞少帝遇害信息,劉義隆及屬吏皆對傅亮率軍來迎懷疑,因而不敢東下。
王華、王曇首及到彥之以利害說之,於是劉義隆決定出發。因提防徐羨之等謀害,東下行程中即命隨行荊州官員皆嚴兵自衛,行台百官皆不令接近中軍。
中兵參軍朱容子更在行程數十日內,一直抱刀在船艙外守衛。
八月八日,劉義隆到達建康,次日被徐羨之等擁立即位,改元元嘉,史稱宋文帝。
文帝即位後,對徐、傅、謝三人優撫有加,進徐羨之為司徒,傅亮加開府儀同三司,謝晦為荊州刺史。徐羨之顧忌文帝心腹到彥之,於是奏請到彥之出任雍州刺史。文帝堅拒徐羨之提議,召到彥之入京為中領軍,接替謝晦,委以戎政。
又以原荊州僚屬心腹王曇首、王華為侍中,王曇首領右衛將軍,王華領驍騎將軍,朱容子領右軍將軍。至此文帝初登大位,即掌控禁軍軍權。
麵對文帝係列強化權力舉措,徐、傅二人大感威脅,遂於元嘉二年主動上表歸政。但在程道惠、徐佩之、王韶之等人規勸下,仍複奉詔攝任,節製尚書、中書二省。
傅亮及謝晦又多次試圖和王華、到彥之等人交結,以圖安心。
王華及孔寧子多次向文帝中傷誹謗徐羨之、傅亮、謝晦三人,謂其弑君重罪,不能不罰。
文帝準奏,但慮及謝晦坐鎮荊州重地,於是托辭北伐,命大修船艦,實欲伐荊州。又以重爵籠絡原北府軍大將檀道濟,欲使其歸為己用。
鏡頭閃回,補敘檀道濟來曆。
字幕:檀道濟,高平郡金鄉縣人,左將軍檀韶之弟。
檀道濟出身寒門,自幼父母雙亡。因參加謝玄北府兵,後隨劉裕平定桓玄之叛,又平盧循之亂。破新蔡、洛陽、潼關,複聯合王鎮惡攻克長安,滅亡後秦。宋武帝封為護軍將軍、散騎常侍、丹陽尹,遷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抵禦北魏進攻。
宋景平元年,北魏軍大舉南侵,在東陽城包圍青州刺史竺夔。宋帝劉義符聞報,乃下詔加官檀道濟為使持節、監征討諸軍事,與王仲德一起去救東陽。
宋軍未到東陽,鮮卑軍聞是北府名將檀道濟與王仲德領兵,大為恐慌,於是燒掉營房、攻具逃走。檀道濟入東陽城,因城內無糧,於是開糧窖取陳年之穀,以給散眾軍。
因窖深數丈,待出穀作米,已過一夜,鮮卑兵逃去已遠,不再可追,最終隻得作罷。回軍之後,檀道濟仍複鎮守廣陵。
徐羨之將廢廬陵王劉義真時,先告知檀道濟,檀道濟多次陳說不可,但不見采納。徐羨之複打算廢少帝劉義符,托辭讓檀道濟入朝,到建康後方將其謀相告。
廢立前夜,檀道濟到領軍府謝晦處住宿。謝晦整夜轉輾不能入睡,而檀道濟則上床便睡著,謝晦十分佩服。
及廢劉義符帝位之後,劉義隆還未到京,檀道濟即引兵入宮,內守朝堂。
宋文帝即位,進檀道濟為征北將軍、加散騎常侍,賞鼓吹一部,封為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戶。檀道濟堅辭,文帝又增督青州、徐州、淮陽、下邳、琅邪、東莞六郡諸軍事。
閃回結束,宋文帝將伐荊州,再次以重爵籠絡檀道濟。
字幕:乙醜,宋文帝元嘉三年、亦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
宋文帝劉義隆羽翼豐滿,得以乾綱獨斷,乃宣布徐羨之、傅亮及謝晦擅殺少帝及廬陵王劉義真之罪,命有司按律追究。
徐羨之聞訊自殺,傅亮被捕處死,謝晦則出兵反抗。
宋文帝決定親征謝晦,命雍州刺史劉粹、南兗州刺史檀道濟、中領軍到彥之領兵先行,自率大軍合後。謝晦部眾聞知是檀道濟為將領兵前來,各都惶恐不已,迅速潰散。
謝晦無計可施,試圖逃走不果,終於被擒處死。
宋文帝劉義隆隱忍三年,不動聲色既滅徐羨之等權臣,朝野上下無不驚歎。乃下詔派使巡行四方,奏報地方官員優劣,整頓吏治。更廣開言路,進納民諫,鼓勵農桑,下令開放山澤地區,禁征老弱從軍。若遇天災,則令賑施或減免當年賦稅,以撫慰萬民。
劉宋國力因而大振,富國強兵,遂有“元嘉之治”美稱。
宋文帝誅除三大權臣,至此政令皆由己出,便有收複河南失地之誌。
宋元嘉七年、魏神麚三年三月。宋文帝劉義隆乘北魏與北方柔然交戰、河南屯兵減少之機,遂分兵派將,舉兵北伐。
乃詔命司徒王弘為揚州刺史,衛護京師。以右將軍到彥之領兵五萬,統率安北將軍王仲德、兗州刺史竺靈秀,以舟師進入黃河;使驍騎將軍段宏率精騎八千直指虎牢,豫州刺史劉德武率兵一萬繼進;後將軍長沙王劉義欣率兵三萬,督監征討諸軍事。
在此之前,先命殿中將軍田奇出使北魏,告知太武帝道:宋軍此次攻魏隻為收複黃河以南失地,不關河北之事。
太武帝覽罷宋使北伐通諜,不由勃然大怒。
不久北魏南邊諸將上表告急:宋人大嚴命將入寇。末將等請兵三萬,先其未發逆擊之,足以挫其銳氣,使其不敢深入。複請殺戮南境河北流民,以絕宋軍向導。
太武帝詔群臣商討對策,眾人皆首肯此議。
崔浩聞言,出班極力反對:此亡國之策,陛下絕不可從。
太武帝:先生何出此危言!
崔浩:往年我國大破蠕蠕,彼時馬力有餘,南賊震懼,常恐輕兵奄至,臥不安席,故先聲動眾,以備不虞,非敢先發。又南土下濕,夏月蒸暑,水潦方多,草木深邃,疾疫必起,非行師之時。且彼先嚴有備,必堅城固守。我若屯軍攻之,則糧食不給;若分兵肆討,則無以應敵,未見其利。就使宋軍能來,我宜待其勞倦,秋涼馬肥,因敵取食,徐往擊之,萬全之計,勝必可克也。在朝群臣及西北守將,因前從陛下征討,西滅赫連,北破蠕蠕,多獲美女珍寶,馬畜成群。南鎮諸將聞而生羨,亦欲南抄,以取資財。是以披毛求瑕,妄張賊勢,冀得肆心耳。因見不獲聖聽準其所請,故數稱賊動,以恐朝廷。背公存私,非忠臣也。
太武帝聞說有理,遂納其言,暫息南征。
此後不久,南邊諸將又上表告急:南寇已至,臣等所部兵少,難以拒敵。乞簡幽州以南勁兵助我等戍守,乃就漳水造船,嚴備以拒之。
群臣聞此便奏魏帝,建議宜遣騎兵數千,詐稱舉國南征,假作大造舟船,卻以漢人司馬楚之、魯軌、韓延之等為將,以招降宋軍。
魏主聞奏,以為此舉不費本國大兵,乃為善計,於是將欲從之。
崔浩又出班說道:此亦非上策。南朝劉宋若聞幽州以南精兵悉發,大造舟船,輕騎在後,必謂我欲存立東晉司馬氏,助其複辟晉國以為我附庸,而欲誅除劉氏一族。其江東則必舉國駭擾,懼於滅亡,當悉發精銳,來守備北方邊境。後一旦審知我軍有聲無實,又必恃其先聚之兵,喜而前行,徑來至黃河以北肆其侵暴,則我守將無以禦之矣。(本集完)成公興:我因何引你至此修煉,汝可知否?
寇謙之:未知也。願聞高論!
成公興:嵩山居於五嶽之中,古都洛陽京畿之地,有二山七十二峰,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六洞天,被封神為中天王。自漢武帝封禪中嶽之後,成為仙人修煉之地。西晉道士鮑靚曾登嵩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修煉成仙。此中關竅,不可不知。
寇謙之:弟子受教,定不負仙師下顧之情。
成公興大喜,遂選定太室山石室為修煉之所,並將全部修煉秘訣傳授給寇謙之。
花開花落,日月如梭。不覺七年己到。
成公興欲歸仙宮,臨彆囑咐寇謙之道:先生潛心道教誌向可嘉,但塵緣未了,七情六欲未斷,難赴仙路。不過勤奮努力,將來可做帝王之師,亦為大器。
囑罷瞑目而逝,屍解而去。
寇謙之守誌嵩嶽,精專不懈,始收弟子,講經施術,弘揚道教,達三十年之久。
北魏神瑞二年,寇謙之忽然開悟,向一眾徒弟言道:太上老君昨夜降臨,謂為師雲:“有嵩山神上奏天曹,稱自天師張道陵回返天宮去後,世間修道者無所師授。今有嵩山道士寇謙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堪處師位。我故來授汝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科之誡》。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陵、衡、魯三張偽法、租未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服食閉煉。”為師拜而受之,今已得老君親傳也。
眾徒大喜,於是齊稱寇謙之為天師,號為新教。
自此寇謙之以天師身份宣揚道教,並對天師道進行三番整頓,使之在世間傳播。
北魏明帝泰常八年,正當秋高氣爽,寇謙之端坐石室,正誦《老君音誦誡經》間,忽見少室山巔雲蒸霞蔚,靈光普照。
見一仙人自雲端而下,謂寇天師道:我乃老君玄孫,上師李譜文。受老君之命,特授汝《錄圖真經》,能劾召百神,定壇位禮拜,衣冠儀式;並授銷煉金丹、雲英、八石、玉漿之法,望謹慎奉持,輔佐北方太平真君。
寇謙之大喜,再拜受之,遂以國師身份到處遊說,自謂可躋身朝廷,匡君救民。
北魏始堯元年,寇謙之走下嵩山,北上魏都平城,獻道書於魏太武帝。
拓跋燾時信佛教,對道教自然不感興趣,令將寇謙之閒置侍臣張曜家中,供養衣食。
寇謙之不甘閒住,聞左光祿大夫、白馬公崔浩為魏帝所寵,為太武帝擁立即位功臣,更是軍國大事主謀,於是親往拜訪,弘其道法。
崔浩亦欲借助寇謙之道教固寵於太武帝,借助皇權實行漢化主張,於是二人一拍即合,相見恨晚。崔浩遂上書極力推薦寇謙之,先讚太武帝聖德清明,再捧寇謙之如神如仙,蒞臨北魏,為上天吉兆。
太武帝聞奏大悅,立派人將寇天師接到宮中,親奉皇帛犧牲,遣專使南下祭祀嵩山,另將寇謙之弟子接到平城。
於是天師、帝師齊至魏國,太武帝詔布天下,令臣民顯揚新法,致令北魏道業大盛。
寇謙之在宮中辟穀不食,扶乩請神,畫符鎮災,講經論道,施術弘教,深得太武帝器重。既居帝師之位,便宣布遵老君訓誡改革天師道。
而崔浩補其儒學之急需應用,二人儒道治國方略在朝中逐漸得以實施。
寇謙之為得皇帝信任,便大顯神手,以道術助戰魏軍。魏主欲西伐大夏,朝臣意見不一,太武帝特請寇謙之問決吉凶。寇謙之力附崔浩意見,並在宮中大作法事,祈禱勝利。
太武帝大喜,於是親率一萬八千輕騎西征,結果大勝西夏,凱旋而歸。還軍之後,太武帝屏斥當初主和諸臣,信寵崔浩,並奉寇天師為神。
自此寇謙之以其道術、法術、權術、謀術連環相扣,終在鮮卑魏國站穩腳跟,實現國師之夢。太武帝崇奉天師,顯揚新法,並詔封寇謙之及其弟子高官顯爵,寇謙均為謝絕。
太武帝遂對寇謙之待以方外之禮,詔命天師及其弟子並列王公之上,不聽稱臣。
更為寇謙之師徒在京城東南建五層道壇,遵其新經之製,取名玄都壇。壇中常住道士一百二十人,朝廷皆都免費供給衣食。
閃回結束,書接前文。
北魏神麚二年四月,太武帝納白馬公崔浩之諫,決意北伐柔然蠕蠕。
於是下詔:命太尉長孫嵩、衛尉樓伏連留守京都平城,司徒長孫翰領兵由西道向大娥山,自率軍由東道趨黑山,會攻柔然可汗庭。
五月,太武帝領軍進至漠南,舍棄輜重,率輕騎帶備用馬匹奔襲,至栗水。
柔然紇升蓋可汗毫無防備,當時國中民畜遍野,聞魏軍襲來,各自驚懼奔散。紇升蓋可汗急命燒毀廬舍,率部族之眾絕跡西遁。
其弟匹黎先統轄東部,聞魏軍至,率部眾欲救其兄,途中遭長孫翰等魏兵攔擊,一戰而敗,部族首領數百人被殺。
太武帝領軍沿栗水西進,至園水,分兵東西搜討五千裡、南北三千裡之廣,俘斬甚眾。高車諸部原屬柔然,此時亦趁機倒戈,抄掠柔然,歸附北魏。
柔然各部降魏者三十餘萬落,魏軍繳獲戰馬百餘萬匹,及大批車輛兵器、畜產輜重。
魏主沿弱水西行至涿邪山,諸將慮深入遇伏,皆勸諫回兵,太武帝方令停止追擊。
寇謙之當時隨軍征伐,以崔浩之言告訴太武帝,宜趁此大勝急追,徹底剿除柔然部族,平定北方。太武帝因懼違背眾議,而未予采納。
七月,太武帝引兵東還,至黑山,以所獲班賜將士。
既而有降者供說:蠕蠕大檀先被重疾,焚燒穹廬,科車自載,將數百人入山南而走。柔然各部民畜窘聚,方六十裡中無人領統。因大王追軍不至,徐徐西遁,因此得免。
繼而又見涼州刺史賈胡表奏:若陛下不止兵,再複前行二日,則儘滅蠕蠕之族矣。
太武帝覽奏,再思降者供狀,由此深恨諸將勸阻進兵,又悔自己不聽寇天師所轉達崔浩之言。此時事過境遷,懊悔不及。
八月,太武帝至漠南,聞高車國東部屯居已尼陂,即遣左仆射安原等率萬騎馳擊,降高車諸部數十萬落,獲馬牛羊百餘萬數。
十月,太武帝還師平城,江東宋朝果然沒有出兵,皆如崔浩所料。
太武帝命徙柔然、高車降附之民至漠南,東至濡源,西達陰山,使耕牧而收其貢賦。命平陽王長孫翰,尚書令、左仆射安原及侍中古弼,各分其地而治,共同鎮撫。
畫外音:此戰北魏軍因柔然“夏則散眾放畜”之機,長途奔襲掩其不備,大破柔然,並降高車;穩定北方之地,譾除南征後顧之憂,其功甚於當年諸葛武侯北伐前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蠻孟獲之巨。從此柔然遠遁自保,很少主動攻魏,高車亦不敢稍加妄動。太武帝遂加崔浩侍中、特進、撫軍大將軍、左光祿大夫,以賞其謀畫之功。
高車首領來降,太武帝召見,設宴以待。於席間即指崔浩而謂曰:汝曹休輕視此人尪纖懦弱,手不能彎弓持矛,其胸中所懷,乃逾於百萬甲兵。朕始雖有征討卿等之意,而慮不自決,致前後克捷,皆此人導吾至此也。
又令諸尚書道:此後但凡軍國大計,卿等所不能決者,皆先諮崔公,然後施行可也。
卻不料太武帝愈是盛讚,朝中公卿及文武百官愈反不悅,對崔浩益加忌恨。
鏡頭轉換,按下北魏,再表南宋。
永初三年,劉義符即皇帝位,次年改年號景平,史稱宋少帝。
於是下詔:尊皇太後蕭文壽為太皇太後,封太子妃司馬茂英為皇後。以尚書仆射傅亮為中書監、尚書令,與司空徐羨之、領軍將軍謝晦共同輔政。
劉義符在位時居喪無禮,又好為遊狎之事。群臣諫言,一概不聽。魏兵犯境,宋兵作戰失利,將軍自劾,國人驚惶,皆置之不顧。
景平二年六月,徐羨之、檀道濟等人帶兵入宮,收取劉義符印璽,以太後名義廢其為營陽王。不久被殺,時年僅十九歲。
徐羨之既弑皇帝,又派人暗殺少帝異母弟劉義真於新安。
廢殺劉義符和劉義真後,侍中程道惠曾請改立武帝五子劉義恭。但徐羨之屬意三皇子劉義隆,百官從之,於是上表迎宜都王、荊州刺史劉義隆回建康,即皇帝大位。
七月,傅亮率行台到荊州治所江陵,迎請劉義隆入京。當時江陵臣民已聽聞少帝遇害信息,劉義隆及屬吏皆對傅亮率軍來迎懷疑,因而不敢東下。
王華、王曇首及到彥之以利害說之,於是劉義隆決定出發。因提防徐羨之等謀害,東下行程中即命隨行荊州官員皆嚴兵自衛,行台百官皆不令接近中軍。
中兵參軍朱容子更在行程數十日內,一直抱刀在船艙外守衛。
八月八日,劉義隆到達建康,次日被徐羨之等擁立即位,改元元嘉,史稱宋文帝。
文帝即位後,對徐、傅、謝三人優撫有加,進徐羨之為司徒,傅亮加開府儀同三司,謝晦為荊州刺史。徐羨之顧忌文帝心腹到彥之,於是奏請到彥之出任雍州刺史。文帝堅拒徐羨之提議,召到彥之入京為中領軍,接替謝晦,委以戎政。
又以原荊州僚屬心腹王曇首、王華為侍中,王曇首領右衛將軍,王華領驍騎將軍,朱容子領右軍將軍。至此文帝初登大位,即掌控禁軍軍權。
麵對文帝係列強化權力舉措,徐、傅二人大感威脅,遂於元嘉二年主動上表歸政。但在程道惠、徐佩之、王韶之等人規勸下,仍複奉詔攝任,節製尚書、中書二省。
傅亮及謝晦又多次試圖和王華、到彥之等人交結,以圖安心。
王華及孔寧子多次向文帝中傷誹謗徐羨之、傅亮、謝晦三人,謂其弑君重罪,不能不罰。
文帝準奏,但慮及謝晦坐鎮荊州重地,於是托辭北伐,命大修船艦,實欲伐荊州。又以重爵籠絡原北府軍大將檀道濟,欲使其歸為己用。
鏡頭閃回,補敘檀道濟來曆。
字幕:檀道濟,高平郡金鄉縣人,左將軍檀韶之弟。
檀道濟出身寒門,自幼父母雙亡。因參加謝玄北府兵,後隨劉裕平定桓玄之叛,又平盧循之亂。破新蔡、洛陽、潼關,複聯合王鎮惡攻克長安,滅亡後秦。宋武帝封為護軍將軍、散騎常侍、丹陽尹,遷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抵禦北魏進攻。
宋景平元年,北魏軍大舉南侵,在東陽城包圍青州刺史竺夔。宋帝劉義符聞報,乃下詔加官檀道濟為使持節、監征討諸軍事,與王仲德一起去救東陽。
宋軍未到東陽,鮮卑軍聞是北府名將檀道濟與王仲德領兵,大為恐慌,於是燒掉營房、攻具逃走。檀道濟入東陽城,因城內無糧,於是開糧窖取陳年之穀,以給散眾軍。
因窖深數丈,待出穀作米,已過一夜,鮮卑兵逃去已遠,不再可追,最終隻得作罷。回軍之後,檀道濟仍複鎮守廣陵。
徐羨之將廢廬陵王劉義真時,先告知檀道濟,檀道濟多次陳說不可,但不見采納。徐羨之複打算廢少帝劉義符,托辭讓檀道濟入朝,到建康後方將其謀相告。
廢立前夜,檀道濟到領軍府謝晦處住宿。謝晦整夜轉輾不能入睡,而檀道濟則上床便睡著,謝晦十分佩服。
及廢劉義符帝位之後,劉義隆還未到京,檀道濟即引兵入宮,內守朝堂。
宋文帝即位,進檀道濟為征北將軍、加散騎常侍,賞鼓吹一部,封為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戶。檀道濟堅辭,文帝又增督青州、徐州、淮陽、下邳、琅邪、東莞六郡諸軍事。
閃回結束,宋文帝將伐荊州,再次以重爵籠絡檀道濟。
字幕:乙醜,宋文帝元嘉三年、亦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
宋文帝劉義隆羽翼豐滿,得以乾綱獨斷,乃宣布徐羨之、傅亮及謝晦擅殺少帝及廬陵王劉義真之罪,命有司按律追究。
徐羨之聞訊自殺,傅亮被捕處死,謝晦則出兵反抗。
宋文帝決定親征謝晦,命雍州刺史劉粹、南兗州刺史檀道濟、中領軍到彥之領兵先行,自率大軍合後。謝晦部眾聞知是檀道濟為將領兵前來,各都惶恐不已,迅速潰散。
謝晦無計可施,試圖逃走不果,終於被擒處死。
宋文帝劉義隆隱忍三年,不動聲色既滅徐羨之等權臣,朝野上下無不驚歎。乃下詔派使巡行四方,奏報地方官員優劣,整頓吏治。更廣開言路,進納民諫,鼓勵農桑,下令開放山澤地區,禁征老弱從軍。若遇天災,則令賑施或減免當年賦稅,以撫慰萬民。
劉宋國力因而大振,富國強兵,遂有“元嘉之治”美稱。
宋文帝誅除三大權臣,至此政令皆由己出,便有收複河南失地之誌。
宋元嘉七年、魏神麚三年三月。宋文帝劉義隆乘北魏與北方柔然交戰、河南屯兵減少之機,遂分兵派將,舉兵北伐。
乃詔命司徒王弘為揚州刺史,衛護京師。以右將軍到彥之領兵五萬,統率安北將軍王仲德、兗州刺史竺靈秀,以舟師進入黃河;使驍騎將軍段宏率精騎八千直指虎牢,豫州刺史劉德武率兵一萬繼進;後將軍長沙王劉義欣率兵三萬,督監征討諸軍事。
在此之前,先命殿中將軍田奇出使北魏,告知太武帝道:宋軍此次攻魏隻為收複黃河以南失地,不關河北之事。
太武帝覽罷宋使北伐通諜,不由勃然大怒。
不久北魏南邊諸將上表告急:宋人大嚴命將入寇。末將等請兵三萬,先其未發逆擊之,足以挫其銳氣,使其不敢深入。複請殺戮南境河北流民,以絕宋軍向導。
太武帝詔群臣商討對策,眾人皆首肯此議。
崔浩聞言,出班極力反對:此亡國之策,陛下絕不可從。
太武帝:先生何出此危言!
崔浩:往年我國大破蠕蠕,彼時馬力有餘,南賊震懼,常恐輕兵奄至,臥不安席,故先聲動眾,以備不虞,非敢先發。又南土下濕,夏月蒸暑,水潦方多,草木深邃,疾疫必起,非行師之時。且彼先嚴有備,必堅城固守。我若屯軍攻之,則糧食不給;若分兵肆討,則無以應敵,未見其利。就使宋軍能來,我宜待其勞倦,秋涼馬肥,因敵取食,徐往擊之,萬全之計,勝必可克也。在朝群臣及西北守將,因前從陛下征討,西滅赫連,北破蠕蠕,多獲美女珍寶,馬畜成群。南鎮諸將聞而生羨,亦欲南抄,以取資財。是以披毛求瑕,妄張賊勢,冀得肆心耳。因見不獲聖聽準其所請,故數稱賊動,以恐朝廷。背公存私,非忠臣也。
太武帝聞說有理,遂納其言,暫息南征。
此後不久,南邊諸將又上表告急:南寇已至,臣等所部兵少,難以拒敵。乞簡幽州以南勁兵助我等戍守,乃就漳水造船,嚴備以拒之。
群臣聞此便奏魏帝,建議宜遣騎兵數千,詐稱舉國南征,假作大造舟船,卻以漢人司馬楚之、魯軌、韓延之等為將,以招降宋軍。
魏主聞奏,以為此舉不費本國大兵,乃為善計,於是將欲從之。
崔浩又出班說道:此亦非上策。南朝劉宋若聞幽州以南精兵悉發,大造舟船,輕騎在後,必謂我欲存立東晉司馬氏,助其複辟晉國以為我附庸,而欲誅除劉氏一族。其江東則必舉國駭擾,懼於滅亡,當悉發精銳,來守備北方邊境。後一旦審知我軍有聲無實,又必恃其先聚之兵,喜而前行,徑來至黃河以北肆其侵暴,則我守將無以禦之矣。(本集完)成公興:我因何引你至此修煉,汝可知否?
寇謙之:未知也。願聞高論!
成公興:嵩山居於五嶽之中,古都洛陽京畿之地,有二山七十二峰,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六洞天,被封神為中天王。自漢武帝封禪中嶽之後,成為仙人修煉之地。西晉道士鮑靚曾登嵩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修煉成仙。此中關竅,不可不知。
寇謙之:弟子受教,定不負仙師下顧之情。
成公興大喜,遂選定太室山石室為修煉之所,並將全部修煉秘訣傳授給寇謙之。
花開花落,日月如梭。不覺七年己到。
成公興欲歸仙宮,臨彆囑咐寇謙之道:先生潛心道教誌向可嘉,但塵緣未了,七情六欲未斷,難赴仙路。不過勤奮努力,將來可做帝王之師,亦為大器。
囑罷瞑目而逝,屍解而去。
寇謙之守誌嵩嶽,精專不懈,始收弟子,講經施術,弘揚道教,達三十年之久。
北魏神瑞二年,寇謙之忽然開悟,向一眾徒弟言道:太上老君昨夜降臨,謂為師雲:“有嵩山神上奏天曹,稱自天師張道陵回返天宮去後,世間修道者無所師授。今有嵩山道士寇謙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堪處師位。我故來授汝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科之誡》。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陵、衡、魯三張偽法、租未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服食閉煉。”為師拜而受之,今已得老君親傳也。
眾徒大喜,於是齊稱寇謙之為天師,號為新教。
自此寇謙之以天師身份宣揚道教,並對天師道進行三番整頓,使之在世間傳播。
北魏明帝泰常八年,正當秋高氣爽,寇謙之端坐石室,正誦《老君音誦誡經》間,忽見少室山巔雲蒸霞蔚,靈光普照。
見一仙人自雲端而下,謂寇天師道:我乃老君玄孫,上師李譜文。受老君之命,特授汝《錄圖真經》,能劾召百神,定壇位禮拜,衣冠儀式;並授銷煉金丹、雲英、八石、玉漿之法,望謹慎奉持,輔佐北方太平真君。
寇謙之大喜,再拜受之,遂以國師身份到處遊說,自謂可躋身朝廷,匡君救民。
北魏始堯元年,寇謙之走下嵩山,北上魏都平城,獻道書於魏太武帝。
拓跋燾時信佛教,對道教自然不感興趣,令將寇謙之閒置侍臣張曜家中,供養衣食。
寇謙之不甘閒住,聞左光祿大夫、白馬公崔浩為魏帝所寵,為太武帝擁立即位功臣,更是軍國大事主謀,於是親往拜訪,弘其道法。
崔浩亦欲借助寇謙之道教固寵於太武帝,借助皇權實行漢化主張,於是二人一拍即合,相見恨晚。崔浩遂上書極力推薦寇謙之,先讚太武帝聖德清明,再捧寇謙之如神如仙,蒞臨北魏,為上天吉兆。
太武帝聞奏大悅,立派人將寇天師接到宮中,親奉皇帛犧牲,遣專使南下祭祀嵩山,另將寇謙之弟子接到平城。
於是天師、帝師齊至魏國,太武帝詔布天下,令臣民顯揚新法,致令北魏道業大盛。
寇謙之在宮中辟穀不食,扶乩請神,畫符鎮災,講經論道,施術弘教,深得太武帝器重。既居帝師之位,便宣布遵老君訓誡改革天師道。
而崔浩補其儒學之急需應用,二人儒道治國方略在朝中逐漸得以實施。
寇謙之為得皇帝信任,便大顯神手,以道術助戰魏軍。魏主欲西伐大夏,朝臣意見不一,太武帝特請寇謙之問決吉凶。寇謙之力附崔浩意見,並在宮中大作法事,祈禱勝利。
太武帝大喜,於是親率一萬八千輕騎西征,結果大勝西夏,凱旋而歸。還軍之後,太武帝屏斥當初主和諸臣,信寵崔浩,並奉寇天師為神。
自此寇謙之以其道術、法術、權術、謀術連環相扣,終在鮮卑魏國站穩腳跟,實現國師之夢。太武帝崇奉天師,顯揚新法,並詔封寇謙之及其弟子高官顯爵,寇謙均為謝絕。
太武帝遂對寇謙之待以方外之禮,詔命天師及其弟子並列王公之上,不聽稱臣。
更為寇謙之師徒在京城東南建五層道壇,遵其新經之製,取名玄都壇。壇中常住道士一百二十人,朝廷皆都免費供給衣食。
閃回結束,書接前文。
北魏神麚二年四月,太武帝納白馬公崔浩之諫,決意北伐柔然蠕蠕。
於是下詔:命太尉長孫嵩、衛尉樓伏連留守京都平城,司徒長孫翰領兵由西道向大娥山,自率軍由東道趨黑山,會攻柔然可汗庭。
五月,太武帝領軍進至漠南,舍棄輜重,率輕騎帶備用馬匹奔襲,至栗水。
柔然紇升蓋可汗毫無防備,當時國中民畜遍野,聞魏軍襲來,各自驚懼奔散。紇升蓋可汗急命燒毀廬舍,率部族之眾絕跡西遁。
其弟匹黎先統轄東部,聞魏軍至,率部眾欲救其兄,途中遭長孫翰等魏兵攔擊,一戰而敗,部族首領數百人被殺。
太武帝領軍沿栗水西進,至園水,分兵東西搜討五千裡、南北三千裡之廣,俘斬甚眾。高車諸部原屬柔然,此時亦趁機倒戈,抄掠柔然,歸附北魏。
柔然各部降魏者三十餘萬落,魏軍繳獲戰馬百餘萬匹,及大批車輛兵器、畜產輜重。
魏主沿弱水西行至涿邪山,諸將慮深入遇伏,皆勸諫回兵,太武帝方令停止追擊。
寇謙之當時隨軍征伐,以崔浩之言告訴太武帝,宜趁此大勝急追,徹底剿除柔然部族,平定北方。太武帝因懼違背眾議,而未予采納。
七月,太武帝引兵東還,至黑山,以所獲班賜將士。
既而有降者供說:蠕蠕大檀先被重疾,焚燒穹廬,科車自載,將數百人入山南而走。柔然各部民畜窘聚,方六十裡中無人領統。因大王追軍不至,徐徐西遁,因此得免。
繼而又見涼州刺史賈胡表奏:若陛下不止兵,再複前行二日,則儘滅蠕蠕之族矣。
太武帝覽奏,再思降者供狀,由此深恨諸將勸阻進兵,又悔自己不聽寇天師所轉達崔浩之言。此時事過境遷,懊悔不及。
八月,太武帝至漠南,聞高車國東部屯居已尼陂,即遣左仆射安原等率萬騎馳擊,降高車諸部數十萬落,獲馬牛羊百餘萬數。
十月,太武帝還師平城,江東宋朝果然沒有出兵,皆如崔浩所料。
太武帝命徙柔然、高車降附之民至漠南,東至濡源,西達陰山,使耕牧而收其貢賦。命平陽王長孫翰,尚書令、左仆射安原及侍中古弼,各分其地而治,共同鎮撫。
畫外音:此戰北魏軍因柔然“夏則散眾放畜”之機,長途奔襲掩其不備,大破柔然,並降高車;穩定北方之地,譾除南征後顧之憂,其功甚於當年諸葛武侯北伐前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蠻孟獲之巨。從此柔然遠遁自保,很少主動攻魏,高車亦不敢稍加妄動。太武帝遂加崔浩侍中、特進、撫軍大將軍、左光祿大夫,以賞其謀畫之功。
高車首領來降,太武帝召見,設宴以待。於席間即指崔浩而謂曰:汝曹休輕視此人尪纖懦弱,手不能彎弓持矛,其胸中所懷,乃逾於百萬甲兵。朕始雖有征討卿等之意,而慮不自決,致前後克捷,皆此人導吾至此也。
又令諸尚書道:此後但凡軍國大計,卿等所不能決者,皆先諮崔公,然後施行可也。
卻不料太武帝愈是盛讚,朝中公卿及文武百官愈反不悅,對崔浩益加忌恨。
鏡頭轉換,按下北魏,再表南宋。
永初三年,劉義符即皇帝位,次年改年號景平,史稱宋少帝。
於是下詔:尊皇太後蕭文壽為太皇太後,封太子妃司馬茂英為皇後。以尚書仆射傅亮為中書監、尚書令,與司空徐羨之、領軍將軍謝晦共同輔政。
劉義符在位時居喪無禮,又好為遊狎之事。群臣諫言,一概不聽。魏兵犯境,宋兵作戰失利,將軍自劾,國人驚惶,皆置之不顧。
景平二年六月,徐羨之、檀道濟等人帶兵入宮,收取劉義符印璽,以太後名義廢其為營陽王。不久被殺,時年僅十九歲。
徐羨之既弑皇帝,又派人暗殺少帝異母弟劉義真於新安。
廢殺劉義符和劉義真後,侍中程道惠曾請改立武帝五子劉義恭。但徐羨之屬意三皇子劉義隆,百官從之,於是上表迎宜都王、荊州刺史劉義隆回建康,即皇帝大位。
七月,傅亮率行台到荊州治所江陵,迎請劉義隆入京。當時江陵臣民已聽聞少帝遇害信息,劉義隆及屬吏皆對傅亮率軍來迎懷疑,因而不敢東下。
王華、王曇首及到彥之以利害說之,於是劉義隆決定出發。因提防徐羨之等謀害,東下行程中即命隨行荊州官員皆嚴兵自衛,行台百官皆不令接近中軍。
中兵參軍朱容子更在行程數十日內,一直抱刀在船艙外守衛。
八月八日,劉義隆到達建康,次日被徐羨之等擁立即位,改元元嘉,史稱宋文帝。
文帝即位後,對徐、傅、謝三人優撫有加,進徐羨之為司徒,傅亮加開府儀同三司,謝晦為荊州刺史。徐羨之顧忌文帝心腹到彥之,於是奏請到彥之出任雍州刺史。文帝堅拒徐羨之提議,召到彥之入京為中領軍,接替謝晦,委以戎政。
又以原荊州僚屬心腹王曇首、王華為侍中,王曇首領右衛將軍,王華領驍騎將軍,朱容子領右軍將軍。至此文帝初登大位,即掌控禁軍軍權。
麵對文帝係列強化權力舉措,徐、傅二人大感威脅,遂於元嘉二年主動上表歸政。但在程道惠、徐佩之、王韶之等人規勸下,仍複奉詔攝任,節製尚書、中書二省。
傅亮及謝晦又多次試圖和王華、到彥之等人交結,以圖安心。
王華及孔寧子多次向文帝中傷誹謗徐羨之、傅亮、謝晦三人,謂其弑君重罪,不能不罰。
文帝準奏,但慮及謝晦坐鎮荊州重地,於是托辭北伐,命大修船艦,實欲伐荊州。又以重爵籠絡原北府軍大將檀道濟,欲使其歸為己用。
鏡頭閃回,補敘檀道濟來曆。
字幕:檀道濟,高平郡金鄉縣人,左將軍檀韶之弟。
檀道濟出身寒門,自幼父母雙亡。因參加謝玄北府兵,後隨劉裕平定桓玄之叛,又平盧循之亂。破新蔡、洛陽、潼關,複聯合王鎮惡攻克長安,滅亡後秦。宋武帝封為護軍將軍、散騎常侍、丹陽尹,遷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抵禦北魏進攻。
宋景平元年,北魏軍大舉南侵,在東陽城包圍青州刺史竺夔。宋帝劉義符聞報,乃下詔加官檀道濟為使持節、監征討諸軍事,與王仲德一起去救東陽。
宋軍未到東陽,鮮卑軍聞是北府名將檀道濟與王仲德領兵,大為恐慌,於是燒掉營房、攻具逃走。檀道濟入東陽城,因城內無糧,於是開糧窖取陳年之穀,以給散眾軍。
因窖深數丈,待出穀作米,已過一夜,鮮卑兵逃去已遠,不再可追,最終隻得作罷。回軍之後,檀道濟仍複鎮守廣陵。
徐羨之將廢廬陵王劉義真時,先告知檀道濟,檀道濟多次陳說不可,但不見采納。徐羨之複打算廢少帝劉義符,托辭讓檀道濟入朝,到建康後方將其謀相告。
廢立前夜,檀道濟到領軍府謝晦處住宿。謝晦整夜轉輾不能入睡,而檀道濟則上床便睡著,謝晦十分佩服。
及廢劉義符帝位之後,劉義隆還未到京,檀道濟即引兵入宮,內守朝堂。
宋文帝即位,進檀道濟為征北將軍、加散騎常侍,賞鼓吹一部,封為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戶。檀道濟堅辭,文帝又增督青州、徐州、淮陽、下邳、琅邪、東莞六郡諸軍事。
閃回結束,宋文帝將伐荊州,再次以重爵籠絡檀道濟。
字幕:乙醜,宋文帝元嘉三年、亦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
宋文帝劉義隆羽翼豐滿,得以乾綱獨斷,乃宣布徐羨之、傅亮及謝晦擅殺少帝及廬陵王劉義真之罪,命有司按律追究。
徐羨之聞訊自殺,傅亮被捕處死,謝晦則出兵反抗。
宋文帝決定親征謝晦,命雍州刺史劉粹、南兗州刺史檀道濟、中領軍到彥之領兵先行,自率大軍合後。謝晦部眾聞知是檀道濟為將領兵前來,各都惶恐不已,迅速潰散。
謝晦無計可施,試圖逃走不果,終於被擒處死。
宋文帝劉義隆隱忍三年,不動聲色既滅徐羨之等權臣,朝野上下無不驚歎。乃下詔派使巡行四方,奏報地方官員優劣,整頓吏治。更廣開言路,進納民諫,鼓勵農桑,下令開放山澤地區,禁征老弱從軍。若遇天災,則令賑施或減免當年賦稅,以撫慰萬民。
劉宋國力因而大振,富國強兵,遂有“元嘉之治”美稱。
宋文帝誅除三大權臣,至此政令皆由己出,便有收複河南失地之誌。
宋元嘉七年、魏神麚三年三月。宋文帝劉義隆乘北魏與北方柔然交戰、河南屯兵減少之機,遂分兵派將,舉兵北伐。
乃詔命司徒王弘為揚州刺史,衛護京師。以右將軍到彥之領兵五萬,統率安北將軍王仲德、兗州刺史竺靈秀,以舟師進入黃河;使驍騎將軍段宏率精騎八千直指虎牢,豫州刺史劉德武率兵一萬繼進;後將軍長沙王劉義欣率兵三萬,督監征討諸軍事。
在此之前,先命殿中將軍田奇出使北魏,告知太武帝道:宋軍此次攻魏隻為收複黃河以南失地,不關河北之事。
太武帝覽罷宋使北伐通諜,不由勃然大怒。
不久北魏南邊諸將上表告急:宋人大嚴命將入寇。末將等請兵三萬,先其未發逆擊之,足以挫其銳氣,使其不敢深入。複請殺戮南境河北流民,以絕宋軍向導。
太武帝詔群臣商討對策,眾人皆首肯此議。
崔浩聞言,出班極力反對:此亡國之策,陛下絕不可從。
太武帝:先生何出此危言!
崔浩:往年我國大破蠕蠕,彼時馬力有餘,南賊震懼,常恐輕兵奄至,臥不安席,故先聲動眾,以備不虞,非敢先發。又南土下濕,夏月蒸暑,水潦方多,草木深邃,疾疫必起,非行師之時。且彼先嚴有備,必堅城固守。我若屯軍攻之,則糧食不給;若分兵肆討,則無以應敵,未見其利。就使宋軍能來,我宜待其勞倦,秋涼馬肥,因敵取食,徐往擊之,萬全之計,勝必可克也。在朝群臣及西北守將,因前從陛下征討,西滅赫連,北破蠕蠕,多獲美女珍寶,馬畜成群。南鎮諸將聞而生羨,亦欲南抄,以取資財。是以披毛求瑕,妄張賊勢,冀得肆心耳。因見不獲聖聽準其所請,故數稱賊動,以恐朝廷。背公存私,非忠臣也。
太武帝聞說有理,遂納其言,暫息南征。
此後不久,南邊諸將又上表告急:南寇已至,臣等所部兵少,難以拒敵。乞簡幽州以南勁兵助我等戍守,乃就漳水造船,嚴備以拒之。
群臣聞此便奏魏帝,建議宜遣騎兵數千,詐稱舉國南征,假作大造舟船,卻以漢人司馬楚之、魯軌、韓延之等為將,以招降宋軍。
魏主聞奏,以為此舉不費本國大兵,乃為善計,於是將欲從之。
崔浩又出班說道:此亦非上策。南朝劉宋若聞幽州以南精兵悉發,大造舟船,輕騎在後,必謂我欲存立東晉司馬氏,助其複辟晉國以為我附庸,而欲誅除劉氏一族。其江東則必舉國駭擾,懼於滅亡,當悉發精銳,來守備北方邊境。後一旦審知我軍有聲無實,又必恃其先聚之兵,喜而前行,徑來至黃河以北肆其侵暴,則我守將無以禦之矣。(本集完)成公興:我因何引你至此修煉,汝可知否?
寇謙之:未知也。願聞高論!
成公興:嵩山居於五嶽之中,古都洛陽京畿之地,有二山七十二峰,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六洞天,被封神為中天王。自漢武帝封禪中嶽之後,成為仙人修煉之地。西晉道士鮑靚曾登嵩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修煉成仙。此中關竅,不可不知。
寇謙之:弟子受教,定不負仙師下顧之情。
成公興大喜,遂選定太室山石室為修煉之所,並將全部修煉秘訣傳授給寇謙之。
花開花落,日月如梭。不覺七年己到。
成公興欲歸仙宮,臨彆囑咐寇謙之道:先生潛心道教誌向可嘉,但塵緣未了,七情六欲未斷,難赴仙路。不過勤奮努力,將來可做帝王之師,亦為大器。
囑罷瞑目而逝,屍解而去。
寇謙之守誌嵩嶽,精專不懈,始收弟子,講經施術,弘揚道教,達三十年之久。
北魏神瑞二年,寇謙之忽然開悟,向一眾徒弟言道:太上老君昨夜降臨,謂為師雲:“有嵩山神上奏天曹,稱自天師張道陵回返天宮去後,世間修道者無所師授。今有嵩山道士寇謙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堪處師位。我故來授汝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科之誡》。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陵、衡、魯三張偽法、租未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服食閉煉。”為師拜而受之,今已得老君親傳也。
眾徒大喜,於是齊稱寇謙之為天師,號為新教。
自此寇謙之以天師身份宣揚道教,並對天師道進行三番整頓,使之在世間傳播。
北魏明帝泰常八年,正當秋高氣爽,寇謙之端坐石室,正誦《老君音誦誡經》間,忽見少室山巔雲蒸霞蔚,靈光普照。
見一仙人自雲端而下,謂寇天師道:我乃老君玄孫,上師李譜文。受老君之命,特授汝《錄圖真經》,能劾召百神,定壇位禮拜,衣冠儀式;並授銷煉金丹、雲英、八石、玉漿之法,望謹慎奉持,輔佐北方太平真君。
寇謙之大喜,再拜受之,遂以國師身份到處遊說,自謂可躋身朝廷,匡君救民。
北魏始堯元年,寇謙之走下嵩山,北上魏都平城,獻道書於魏太武帝。
拓跋燾時信佛教,對道教自然不感興趣,令將寇謙之閒置侍臣張曜家中,供養衣食。
寇謙之不甘閒住,聞左光祿大夫、白馬公崔浩為魏帝所寵,為太武帝擁立即位功臣,更是軍國大事主謀,於是親往拜訪,弘其道法。
崔浩亦欲借助寇謙之道教固寵於太武帝,借助皇權實行漢化主張,於是二人一拍即合,相見恨晚。崔浩遂上書極力推薦寇謙之,先讚太武帝聖德清明,再捧寇謙之如神如仙,蒞臨北魏,為上天吉兆。
太武帝聞奏大悅,立派人將寇天師接到宮中,親奉皇帛犧牲,遣專使南下祭祀嵩山,另將寇謙之弟子接到平城。
於是天師、帝師齊至魏國,太武帝詔布天下,令臣民顯揚新法,致令北魏道業大盛。
寇謙之在宮中辟穀不食,扶乩請神,畫符鎮災,講經論道,施術弘教,深得太武帝器重。既居帝師之位,便宣布遵老君訓誡改革天師道。
而崔浩補其儒學之急需應用,二人儒道治國方略在朝中逐漸得以實施。
寇謙之為得皇帝信任,便大顯神手,以道術助戰魏軍。魏主欲西伐大夏,朝臣意見不一,太武帝特請寇謙之問決吉凶。寇謙之力附崔浩意見,並在宮中大作法事,祈禱勝利。
太武帝大喜,於是親率一萬八千輕騎西征,結果大勝西夏,凱旋而歸。還軍之後,太武帝屏斥當初主和諸臣,信寵崔浩,並奉寇天師為神。
自此寇謙之以其道術、法術、權術、謀術連環相扣,終在鮮卑魏國站穩腳跟,實現國師之夢。太武帝崇奉天師,顯揚新法,並詔封寇謙之及其弟子高官顯爵,寇謙均為謝絕。
太武帝遂對寇謙之待以方外之禮,詔命天師及其弟子並列王公之上,不聽稱臣。
更為寇謙之師徒在京城東南建五層道壇,遵其新經之製,取名玄都壇。壇中常住道士一百二十人,朝廷皆都免費供給衣食。
閃回結束,書接前文。
北魏神麚二年四月,太武帝納白馬公崔浩之諫,決意北伐柔然蠕蠕。
於是下詔:命太尉長孫嵩、衛尉樓伏連留守京都平城,司徒長孫翰領兵由西道向大娥山,自率軍由東道趨黑山,會攻柔然可汗庭。
五月,太武帝領軍進至漠南,舍棄輜重,率輕騎帶備用馬匹奔襲,至栗水。
柔然紇升蓋可汗毫無防備,當時國中民畜遍野,聞魏軍襲來,各自驚懼奔散。紇升蓋可汗急命燒毀廬舍,率部族之眾絕跡西遁。
其弟匹黎先統轄東部,聞魏軍至,率部眾欲救其兄,途中遭長孫翰等魏兵攔擊,一戰而敗,部族首領數百人被殺。
太武帝領軍沿栗水西進,至園水,分兵東西搜討五千裡、南北三千裡之廣,俘斬甚眾。高車諸部原屬柔然,此時亦趁機倒戈,抄掠柔然,歸附北魏。
柔然各部降魏者三十餘萬落,魏軍繳獲戰馬百餘萬匹,及大批車輛兵器、畜產輜重。
魏主沿弱水西行至涿邪山,諸將慮深入遇伏,皆勸諫回兵,太武帝方令停止追擊。
寇謙之當時隨軍征伐,以崔浩之言告訴太武帝,宜趁此大勝急追,徹底剿除柔然部族,平定北方。太武帝因懼違背眾議,而未予采納。
七月,太武帝引兵東還,至黑山,以所獲班賜將士。
既而有降者供說:蠕蠕大檀先被重疾,焚燒穹廬,科車自載,將數百人入山南而走。柔然各部民畜窘聚,方六十裡中無人領統。因大王追軍不至,徐徐西遁,因此得免。
繼而又見涼州刺史賈胡表奏:若陛下不止兵,再複前行二日,則儘滅蠕蠕之族矣。
太武帝覽奏,再思降者供狀,由此深恨諸將勸阻進兵,又悔自己不聽寇天師所轉達崔浩之言。此時事過境遷,懊悔不及。
八月,太武帝至漠南,聞高車國東部屯居已尼陂,即遣左仆射安原等率萬騎馳擊,降高車諸部數十萬落,獲馬牛羊百餘萬數。
十月,太武帝還師平城,江東宋朝果然沒有出兵,皆如崔浩所料。
太武帝命徙柔然、高車降附之民至漠南,東至濡源,西達陰山,使耕牧而收其貢賦。命平陽王長孫翰,尚書令、左仆射安原及侍中古弼,各分其地而治,共同鎮撫。
畫外音:此戰北魏軍因柔然“夏則散眾放畜”之機,長途奔襲掩其不備,大破柔然,並降高車;穩定北方之地,譾除南征後顧之憂,其功甚於當年諸葛武侯北伐前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蠻孟獲之巨。從此柔然遠遁自保,很少主動攻魏,高車亦不敢稍加妄動。太武帝遂加崔浩侍中、特進、撫軍大將軍、左光祿大夫,以賞其謀畫之功。
高車首領來降,太武帝召見,設宴以待。於席間即指崔浩而謂曰:汝曹休輕視此人尪纖懦弱,手不能彎弓持矛,其胸中所懷,乃逾於百萬甲兵。朕始雖有征討卿等之意,而慮不自決,致前後克捷,皆此人導吾至此也。
又令諸尚書道:此後但凡軍國大計,卿等所不能決者,皆先諮崔公,然後施行可也。
卻不料太武帝愈是盛讚,朝中公卿及文武百官愈反不悅,對崔浩益加忌恨。
鏡頭轉換,按下北魏,再表南宋。
永初三年,劉義符即皇帝位,次年改年號景平,史稱宋少帝。
於是下詔:尊皇太後蕭文壽為太皇太後,封太子妃司馬茂英為皇後。以尚書仆射傅亮為中書監、尚書令,與司空徐羨之、領軍將軍謝晦共同輔政。
劉義符在位時居喪無禮,又好為遊狎之事。群臣諫言,一概不聽。魏兵犯境,宋兵作戰失利,將軍自劾,國人驚惶,皆置之不顧。
景平二年六月,徐羨之、檀道濟等人帶兵入宮,收取劉義符印璽,以太後名義廢其為營陽王。不久被殺,時年僅十九歲。
徐羨之既弑皇帝,又派人暗殺少帝異母弟劉義真於新安。
廢殺劉義符和劉義真後,侍中程道惠曾請改立武帝五子劉義恭。但徐羨之屬意三皇子劉義隆,百官從之,於是上表迎宜都王、荊州刺史劉義隆回建康,即皇帝大位。
七月,傅亮率行台到荊州治所江陵,迎請劉義隆入京。當時江陵臣民已聽聞少帝遇害信息,劉義隆及屬吏皆對傅亮率軍來迎懷疑,因而不敢東下。
王華、王曇首及到彥之以利害說之,於是劉義隆決定出發。因提防徐羨之等謀害,東下行程中即命隨行荊州官員皆嚴兵自衛,行台百官皆不令接近中軍。
中兵參軍朱容子更在行程數十日內,一直抱刀在船艙外守衛。
八月八日,劉義隆到達建康,次日被徐羨之等擁立即位,改元元嘉,史稱宋文帝。
文帝即位後,對徐、傅、謝三人優撫有加,進徐羨之為司徒,傅亮加開府儀同三司,謝晦為荊州刺史。徐羨之顧忌文帝心腹到彥之,於是奏請到彥之出任雍州刺史。文帝堅拒徐羨之提議,召到彥之入京為中領軍,接替謝晦,委以戎政。
又以原荊州僚屬心腹王曇首、王華為侍中,王曇首領右衛將軍,王華領驍騎將軍,朱容子領右軍將軍。至此文帝初登大位,即掌控禁軍軍權。
麵對文帝係列強化權力舉措,徐、傅二人大感威脅,遂於元嘉二年主動上表歸政。但在程道惠、徐佩之、王韶之等人規勸下,仍複奉詔攝任,節製尚書、中書二省。
傅亮及謝晦又多次試圖和王華、到彥之等人交結,以圖安心。
王華及孔寧子多次向文帝中傷誹謗徐羨之、傅亮、謝晦三人,謂其弑君重罪,不能不罰。
文帝準奏,但慮及謝晦坐鎮荊州重地,於是托辭北伐,命大修船艦,實欲伐荊州。又以重爵籠絡原北府軍大將檀道濟,欲使其歸為己用。
鏡頭閃回,補敘檀道濟來曆。
字幕:檀道濟,高平郡金鄉縣人,左將軍檀韶之弟。
檀道濟出身寒門,自幼父母雙亡。因參加謝玄北府兵,後隨劉裕平定桓玄之叛,又平盧循之亂。破新蔡、洛陽、潼關,複聯合王鎮惡攻克長安,滅亡後秦。宋武帝封為護軍將軍、散騎常侍、丹陽尹,遷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抵禦北魏進攻。
宋景平元年,北魏軍大舉南侵,在東陽城包圍青州刺史竺夔。宋帝劉義符聞報,乃下詔加官檀道濟為使持節、監征討諸軍事,與王仲德一起去救東陽。
宋軍未到東陽,鮮卑軍聞是北府名將檀道濟與王仲德領兵,大為恐慌,於是燒掉營房、攻具逃走。檀道濟入東陽城,因城內無糧,於是開糧窖取陳年之穀,以給散眾軍。
因窖深數丈,待出穀作米,已過一夜,鮮卑兵逃去已遠,不再可追,最終隻得作罷。回軍之後,檀道濟仍複鎮守廣陵。
徐羨之將廢廬陵王劉義真時,先告知檀道濟,檀道濟多次陳說不可,但不見采納。徐羨之複打算廢少帝劉義符,托辭讓檀道濟入朝,到建康後方將其謀相告。
廢立前夜,檀道濟到領軍府謝晦處住宿。謝晦整夜轉輾不能入睡,而檀道濟則上床便睡著,謝晦十分佩服。
及廢劉義符帝位之後,劉義隆還未到京,檀道濟即引兵入宮,內守朝堂。
宋文帝即位,進檀道濟為征北將軍、加散騎常侍,賞鼓吹一部,封為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戶。檀道濟堅辭,文帝又增督青州、徐州、淮陽、下邳、琅邪、東莞六郡諸軍事。
閃回結束,宋文帝將伐荊州,再次以重爵籠絡檀道濟。
字幕:乙醜,宋文帝元嘉三年、亦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
宋文帝劉義隆羽翼豐滿,得以乾綱獨斷,乃宣布徐羨之、傅亮及謝晦擅殺少帝及廬陵王劉義真之罪,命有司按律追究。
徐羨之聞訊自殺,傅亮被捕處死,謝晦則出兵反抗。
宋文帝決定親征謝晦,命雍州刺史劉粹、南兗州刺史檀道濟、中領軍到彥之領兵先行,自率大軍合後。謝晦部眾聞知是檀道濟為將領兵前來,各都惶恐不已,迅速潰散。
謝晦無計可施,試圖逃走不果,終於被擒處死。
宋文帝劉義隆隱忍三年,不動聲色既滅徐羨之等權臣,朝野上下無不驚歎。乃下詔派使巡行四方,奏報地方官員優劣,整頓吏治。更廣開言路,進納民諫,鼓勵農桑,下令開放山澤地區,禁征老弱從軍。若遇天災,則令賑施或減免當年賦稅,以撫慰萬民。
劉宋國力因而大振,富國強兵,遂有“元嘉之治”美稱。
宋文帝誅除三大權臣,至此政令皆由己出,便有收複河南失地之誌。
宋元嘉七年、魏神麚三年三月。宋文帝劉義隆乘北魏與北方柔然交戰、河南屯兵減少之機,遂分兵派將,舉兵北伐。
乃詔命司徒王弘為揚州刺史,衛護京師。以右將軍到彥之領兵五萬,統率安北將軍王仲德、兗州刺史竺靈秀,以舟師進入黃河;使驍騎將軍段宏率精騎八千直指虎牢,豫州刺史劉德武率兵一萬繼進;後將軍長沙王劉義欣率兵三萬,督監征討諸軍事。
在此之前,先命殿中將軍田奇出使北魏,告知太武帝道:宋軍此次攻魏隻為收複黃河以南失地,不關河北之事。
太武帝覽罷宋使北伐通諜,不由勃然大怒。
不久北魏南邊諸將上表告急:宋人大嚴命將入寇。末將等請兵三萬,先其未發逆擊之,足以挫其銳氣,使其不敢深入。複請殺戮南境河北流民,以絕宋軍向導。
太武帝詔群臣商討對策,眾人皆首肯此議。
崔浩聞言,出班極力反對:此亡國之策,陛下絕不可從。
太武帝:先生何出此危言!
崔浩:往年我國大破蠕蠕,彼時馬力有餘,南賊震懼,常恐輕兵奄至,臥不安席,故先聲動眾,以備不虞,非敢先發。又南土下濕,夏月蒸暑,水潦方多,草木深邃,疾疫必起,非行師之時。且彼先嚴有備,必堅城固守。我若屯軍攻之,則糧食不給;若分兵肆討,則無以應敵,未見其利。就使宋軍能來,我宜待其勞倦,秋涼馬肥,因敵取食,徐往擊之,萬全之計,勝必可克也。在朝群臣及西北守將,因前從陛下征討,西滅赫連,北破蠕蠕,多獲美女珍寶,馬畜成群。南鎮諸將聞而生羨,亦欲南抄,以取資財。是以披毛求瑕,妄張賊勢,冀得肆心耳。因見不獲聖聽準其所請,故數稱賊動,以恐朝廷。背公存私,非忠臣也。
太武帝聞說有理,遂納其言,暫息南征。
此後不久,南邊諸將又上表告急:南寇已至,臣等所部兵少,難以拒敵。乞簡幽州以南勁兵助我等戍守,乃就漳水造船,嚴備以拒之。
群臣聞此便奏魏帝,建議宜遣騎兵數千,詐稱舉國南征,假作大造舟船,卻以漢人司馬楚之、魯軌、韓延之等為將,以招降宋軍。
魏主聞奏,以為此舉不費本國大兵,乃為善計,於是將欲從之。
崔浩又出班說道:此亦非上策。南朝劉宋若聞幽州以南精兵悉發,大造舟船,輕騎在後,必謂我欲存立東晉司馬氏,助其複辟晉國以為我附庸,而欲誅除劉氏一族。其江東則必舉國駭擾,懼於滅亡,當悉發精銳,來守備北方邊境。後一旦審知我軍有聲無實,又必恃其先聚之兵,喜而前行,徑來至黃河以北肆其侵暴,則我守將無以禦之矣。(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