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都說打工苦,可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的廠妹?
特彆是在九十年代的粵省,多少人湧到那裡打工?
因為在工廠裡打工,就是再苦,那比得上家裡苦嗎?
當然啦,到了後麵,全國的經濟都起來了,這種現象才少了。
可是隻要存在工業區,廠妹就不會消失,從工廠拿工資,總比從家裡的那幾塊地刨食要好得多。
同等道理,隻要馮永能保持他手上廠妹的生活水平比普通百姓高,那麼就算是給了羌女們自由,她們一樣也會主動留下來。
被逼著乾活的奴隸哪有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而乾活的人工作有效率?
再說了,奴隸有個屁的活力?身心都屬於奴隸主,隻需要給一口飯吃就成,看起來雖然很美好,可是那也隻是對奴隸主美好,對社會一點用處都沒有。
自由民就不一樣了。
雖然要給工資,這年頭的工資基本都是米糧,馮永甚至打算自己印點糧票,直接發出去當工資算球。
到時候就讓他們拿著糧票,要麼在紡織廠裡換糧食也行,要麼去食堂裡換一天的吃食也罷,都是可以的嘛。
日子久了,吃得飽了,就想穿得暖,就想住得好,就想生活水平更上一層樓,甚至想要個女人或者男人,讓自己的生活更愉悅一些,這是正常的人類需求發展,根本不用馮永去推動。
到了那個時候,自然就有些心思活絡的,會想著攢下些糧食,或者糧票,再去換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就是最初級的經濟交易。
沒有經濟交易,哪來的繁榮?怎麼提高人們的積極性?
這個時候,馮永就可以再次出手,他們想要什麼,就賣什麼,反正都是左手出右手進,自己又不虧。
難道隻有完全屬於奴隸主的才叫奴隸?
沒有生產資料,沒有生產工具,離開了馮永他們就會重新變成他人奴隸的廠妹廠仔們,難道就不是一種變相的奴隸?
當然啦,隨著以後廠妹廠仔們的持續努力,最終還是會有人擺脫這種完全依附的關係,但真到了那個時候,馮永一樣會高興。
蜀漢最缺什麼?
人口。
等這些人當真到了能離開了紡織廠還能活下去的地步,那基本也被漢化的差不多了。
到了那個時候,那就是諸葛老妖要操心的事,關馮永什麼事?
再說了,難道他們還能逃得出大漢?主動回到胡地去牧牛放羊?開什麼玩笑?
且不論胡人會不會認可他們,就是他們自己都不可能再去過那種朝不保夕的生活,他們甚至可能連普通漢人的黔首生活都看不上。
好歹也算是吃穿不愁的人呢!
吃穿不愁的,還叫黔首?
那麼,隻會說漢話,又不會寫漢字的漢化胡人,想要再往上爬,唯一的出路,那就隻有跟著諸葛老妖去戰場博一博了。
好歹會漢胡兩種語言,算得上是翻譯人才吧?再加上又熟悉地形,混得好一些的,估計也能得個低級小頭目啥的。
至於想要安逸一點的,就跟著馮永繼續混。
反正第一代的漢化胡人在馮永看來都算是最初級的工業消耗品,走了還是死了他也不心疼。
隻有識了字,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的,這才算得上是勉強合格的工人。
這就要從他們的第二代開始抓起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