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讀書以及自己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和深刻感悟,慢慢的,你就會明確人生的方向。其實啊,人啊,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健健康康地活著,然後再去做點兒有意義的事,不過一定要努力,隻有努力過了,你才能以此來慰藉自己的心靈,從而祛除掉過多的無謂的**,讓自己心安的活在當下,一家人其樂融融,豈不美哉!
很小的時候,我就聽老人們講,這人世間的很多東西看似很美好,可它們頃刻間化為烏有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是,唯獨讀書所能帶給自己的快樂是無法被人奪走的,讀書會讓自己不再為生活而迷茫,反而會讓自己變得更加清醒,知道了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不會被彆人的言語和行為左右自己的情緒。而且,大量讀書的同時也會讓自己變得更加謙卑,因為你知道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強中自有強中手的道理。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躺在床上,慢慢的也就讓自己學會了自我反省,不再為生活中一些不值得的人和事大動乾戈,那顆心也變得越來越平靜。坦白的說,在那些年裡,儘管物質生活很是貧乏,我不能和那些有錢,有勢的同學比吃,比穿,可是,我卻通過了不斷讀書學習來修煉自己的基本功,充實自己的頭腦,這讓我能夠及早地看清了生活的本質,從而能夠更加專注於手頭上的工作。我一直都堅信,讓自己活得開心快樂就是最好的生活狀態
初三,讓澤宣負責主廚,我把本村同宗的,沒有出五服的男丁約到了一起,一共有70多人,足足擺了六桌,其中我爺爺輩甚至更高輩分的有6人,叔伯輩的有18人,其他的都是平輩和晚輩的,一多半是已經成家了的,其他的都是小孩,有些還不能喝酒呢,但是也得有他的位置,畢竟人家也算是一個蘿卜,那就要占一個坑的,嗬嗬嗬。
有人可能還不大清楚什麼叫作五服,其實這所謂的五服啊,就是按照父係家族的親疏關係來進行劃分的,一般情況都是從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以及本人這五輩人的宗族關係來界定五服的。在農村有一種說法,親不過五服,而且也會經常談及沒出五服和出了五服的書說法。如果是在五代以內就叫沒出五服,如果是到了本人的下一代,那就叫出了五服。
要知道,在廣大的農村,是十分講究血緣親疏的,五服幾乎是用來劃分親疏關係的一個最主要的標準。沒出五服的人,都會被看做是近親,屬於這個範疇的,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大家都會鼎力相助,當然了也不是絕對的。而對於那些其他的出了五服的,甚至更遠的,則會像一塊石頭丟到水裡蕩起的波暈一般,一圈,一圈往外延伸,關係自然也就越來越淡了。總體來講,在農村,五服是有利於維係家族的親情,可以用來促進家族的和諧以及社會的和諧,也可以避免近親通婚所帶來的危害等等。
在座的,不是看著我長大的,就是和我一起長大,還有就是我看著他們長大的,最主要的是我們一筆寫不出兩個唐字。現在也不敢說我發達了,是的,我是掙了一點錢,與鄉鄰們相比算是過上了小康的生活,但是,與我的理想還是相差甚遠的。
說實話,其實我是不想這麼出風頭的,可是父親覺得有這個必要,出於對家中老人的尊重和孝道,那我自然也就不好說什麼了啊,就按父親說的,乾脆趁著過年的機會把大家夥聚到一起喝喝酒,扯扯閒篇吧。
不過,彆看這些人都是沒有出五服的自家兄弟,我們大隊唐姓的將近兩百戶人家都是三百多年前兩個親弟兄的後人,後山上老林那裡最靠裡麵的兩座祖墳,是我們所有人燒紙時候都要去燒兩張的。如果你認為這些人之間是一片祥和,其樂融融的,那你就錯了,其實很多人之間也是有矛盾的,甚至是不可調和的矛盾。想想也是的,大家祖祖輩輩都在這一個方圓不過幾裡的村子裡,那平時也難免會有些磕磕碰碰的,甚至有些還老死不相往來呢,要是認真的盤點他們爭吵的原因呢,無非最主要的也就是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田地邊界的問題,農村人每家每戶都分有土地,本來大家各種各的,互不乾擾,但這也能夠發生矛盾,那就是與地鄰的矛盾,邊界那一畦地,大家都在為誰占得多誰占得少而吵架,有時候是因為與地鄰沒有種植同樣的農作物而爭吵,這個就是怕對方的莊稼長得高而影響到自己莊稼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
第二,房屋搭建時候的矛盾,要知道農村人蓋房子時候也有很多講究的,比方說房屋墊的地基高低,窗戶留的位置,都會惹到你的鄰居們不高興,這個現象對於那些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特彆清楚,當有一戶人家要蓋房子時,他四邊的鄰居就要聚在一起,說三道四的,起哄的起哄,總之,凡是蓋房子的人,大都會得罪幾個鄰居的。
最後一個就是因為小孩子之間的矛盾,農村人一般都忙於耕種,對孩子教育上的事,一般都懶得一顧,這就使得小孩子在一個極度寬鬆的環境下長大,個個都是恃寵而驕,所以很容易與鄰居的小朋友發生吵架打架之類的事情,這時候如果兩家的家長比較開明,則相對無事,如果遇上一個硬碰的,那家長們就會吵起來,甚至是打起來了。
還好的是,我父母的三觀都是很正的,他們在我們兄妹都很小的時候就教育我們與人為善,心存善良,心懷善念,則天必佑之。心若向陽,又何懼風雨呢?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保持對未來的向往,守住心中的善念,方能不負勇往。因此呢,我們是完全沒有這種下三濫的想法和動作的。
在我的認知裡,很多事歸根到底都是對有限資源的搶奪,要知道我們這裡出了名的地少人多,即使是同姓,也時有爭鬥,算計,而且農村裡很多人都有個大陋習,就是見不得彆人好。他看到你過得比他好了,他的第一反應不是說自己努力加油去趕超你,而是一門心思的想著怎麼背地裡給你使個絆子,搞個破壞之類的。
而我,一直以來都是真心的希望那些同學,朋友和親戚能做的更好,能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和輝煌,如果有誰需要我去幫一把,那我一定會儘力而為的,因為我相信,如果他們接受了咱的幫助之後做好了,那等咱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也一定能拉咱一把。但是,如果你打壓人家,他們起不來,那又何談以後能幫到你呢。
不過,現在是21世紀了,世界的發展不同了,時代也不同了,通過這幾年在深圳的闖蕩,以及對廣東發展的一點認識,我認為,咱們族人不應該再拘泥於家裡的這一畝三分地了,應該趁著這難得的大好機會,好好的出去掙錢,掙大錢,隻有這樣,才能為子女父母提供更高質量的生活
當我把自己的這一番意思講出來之後,獲得了在座宗親們的一致稱讚,他們紛紛鼓掌,紛紛說我到底是見過世麵的人,說出來的話很有水平,而且我能夠摒棄前嫌,一視同仁,把所有的五服內的宗親都給請來,這樣的胸襟是很難得的
父親看我第一次以成人的身份出席這種場合,不卑不亢,不緊張,不慌張,思路清晰,言語得當,而且受到了宗親們的一致肯定和交口稱讚,那心裡不用說一定是很自豪,很驕傲的,他滿麵紅光的端著酒杯頻頻的給比他年長的人敬酒,同時,一些比父親輩分小的也紛紛過來給他敬酒,父親則是來者不拒。說實話,我還是第一次看到父親這麼的意氣風發呢
家鄉閉塞的居住環境造就了人們從古至今都按家族聚居生活的習慣,長幼有序,尊卑有彆,即使已經過了幾千年,都還略留些遠古時期的影子。在我們這裡,一場宴席,落座要有講究,上菜倒酒也必須有所講究,這些繁文縟節,很有特色。
和大多數地方一樣,麵朝門的地方為正座,居長者或客人坐,兩邊為陪,依次主陪,二陪,三陪,四陪……背對門的位置通常留給年幼者,負責上菜,倒酒,敬酒,嗨場,讓菜等,類似於總調度。這個位置的人很關鍵,他不僅關係著整個飯桌的吃喝,還關係著飯桌的氣氛,需能言善談、風趣幽默、腦袋機靈的人才可擔當之。
席麵根據主家能力,可“二八”席、“三八”席、“四八”席不等,即16道菜、24道菜、32道菜,此席多見於喜宴。但早些年間,多數人家並不富裕,連“一八”的席麵都很難辦到,後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漸漸變好了,又多流行“十菜”席,即一桌十個菜,一桌十個人,寓意天地人和,十全十美。而今,這樣的席麵文化也延續下來,一般過年過節差不多都會做上十個菜左右,寓意來年大吉大利,家人團圓,美滿幸福。而今天,我們做了16道菜。
靠門的落座者,我們也俗稱“把前席”,你看吧,開席之後,整個飯桌就屬於他了。倒酒、勸酒、說笑、讓菜,把一桌子人逗得哈哈大笑,在旁的主家一定心裡樂開了花,為今天選對了“把前席”的人而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