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科夫和彆爾金站在山下的觀察所裡,舉起望遠鏡朝正遭到炮擊的高地望去。隻見山頂猶如一座正在噴發的火山口,到處都是爆炸、到處都是火光。陣地被騰起的硝煙包裹得嚴嚴實實,從硝煙裡傳出的爆炸聲一片連著一片,一波響過一波。
見到這種情形,彆爾金的心跳驟然加速,他抬手拭去了額頭的汗水,心有餘悸地對索科夫說道“營長同誌,還是你考慮得周到,讓三連在炮擊時,撤到了北坡的新工事裡,躲避敵人的炮擊。否則,他們在這麼猛烈的炮火打擊下,不說是全軍覆滅,至少也傷亡過半了。”
想到上次成功的夜襲,彆爾金忍不住又問“營長同誌,你看,我們能否像上次那樣,再對德軍的炮兵陣地來一次偷襲呢?”
索科夫放下了望遠鏡,望著彆爾金說道“副營長同誌,德國人不是傻瓜,他們吃了一次虧後就會吸取教訓。薩維耶夫在敵人的炮擊開始前,就曾經向我們報告,說敵人的炮兵陣地,這次設在五六公裡以外。陣地的四周都是難以通過的雷區,凡是能通行的道路,都拉上了鐵絲網。敵人這麼做,就是為了防止我們的偷襲。”
彆爾金聽索科夫這麼說,有點遺憾地說“那真是太遺憾了,如果不能消滅德軍的炮兵陣地,就意味著我們的戰士將要不斷地遭到敵人的炮轟。”
“無名高地的四周都是森林,雖然德軍的坦克、裝甲車和卡車無法通行,但小部隊卻能穿過森林,到達我們的防區的後方。”雖說敵人的進攻重點,正集中在眼前的這片高地上,但索科夫卻不敢掉以輕心,他問彆爾金“我們的警戒部隊都派出了嗎?”
“都派出去了。”雖說在高地附近布置警戒部隊,是索科夫親自交代的任務,但彆爾金在回答時,還是進行了詳細的說明“除了南麵,另外三個方向都各派出了兩個班。如果發現敵人,他們能立即投入戰鬥,並堅持到增援部隊的趕到。”
在確認了警戒部隊已經到位後,索科夫微微頷首,開口說道“雖然德軍的主要攻擊目標是三連堅守的高地,但也不排除他們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會派出小股部隊迂回到高地的後方來。在這種時候,我們部署的警戒部隊就能派上大用途了。”
…………
炮擊剛結束,薩維耶夫就從北坡的掩體裡衝出來,他站在交通壕裡,掏出哨子拚命地吹了起來,督促那些還待在掩體的戰士們,儘快地返回陣地,做好戰鬥準備。
回到山頂時,薩維耶夫發現自己的陣地,早在德軍的炮火打擊下,變得不成樣子了。到處是都是一尺多深的虛土,腳一踩上去,隔著靴子都能感受到泥土裡的熱度。
遠處,四輛一字排開的四輛德軍坦克,正朝著高地的方向開過來,在它們的後麵,是排著鬆散隊形的德軍步兵。“抓緊時間,搶修工事!”見到這種情形,薩維耶夫連聲高聲地喊道“準備戰鬥!”
最後進入陣地的斯捷潘,看到眼前的一切時,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氣,他心裡暗想假如不是營長命令在高地的北坡修築了新的掩體工事,並讓戰士們待在裡麵躲避炮擊,在剛剛的那一輪炮擊結束後,全連就剩不下幾個活人了。
由於南坡的坡度,超過了坦克的爬坡極限,因此德軍的坦克停在了山腳下。步兵越過了坦克,在坦克炮火的掩護下,朝山頂衝去。
看到敵人進入了射程,薩維耶夫大喊一聲“給我打!”接著,他手裡的衝鋒槍就朝著山坡上的敵人開了火。槍聲就是命令,陣地上的機槍、衝鋒槍、步槍同時開火,用密集的火力封鎖著德軍前進的道路。
槍聲剛響,德軍的機槍手就迅速地跳進了一個彈坑,架好機槍朝著山坡頂上進行壓製射擊。而其餘的士兵,則采用短距離躍進的戰術,一步步地向山頂靠近。
停在山腳下的德軍坦克,看到山坡上的蘇軍開始射擊了,立即開炮射擊,以掩護那些正朝山頂衝鋒的步兵。德國人的炮打得很準,在第一輪射擊中,他們就摧毀了山頂的一個機槍火力點,正在射擊的機槍手被爆炸的氣浪從地上拔起,在空中翻了兩個跟鬥後,摔在了斜坡上,咕嚕嚕地順著坡麵滾下了山坡。
薩維耶夫盯著山腳下那幾輛不斷給自己部隊造成傷亡的坦克,眼睛都快噴出火來,他的心裡痛苦地想道“要是上次繳獲的五門大炮不上交,隻要來上兩輪炮擊,就能將德國人的這些坦克都炸成廢鐵。”
德軍的步兵距離陣地越來越近,衝在最前麵的幾名士兵,隻要一個加速,就能在幾秒鐘內衝進塹壕。為了防止敵人衝進陣地,從塹壕裡射出的子彈也更加密集了,機槍、衝鋒槍、步槍噴吐的火焰,猶如一道密不透風的火網,讓衝上來的德國兵成片成片地倒下。
雖說德軍離塹壕隻有一步之遙,但對堅守在陣地裡的三連來說,卻不見得是什麼壞事。山腳下的坦克,為了防止誤傷自己人,已經停止了射擊,從而使三連的戰士們能探出身子,用手裡的武器朝塹壕前的敵人進行射擊。
失去炮火掩護的德軍士兵,似乎一下就不會打仗了,他們無力突破蘇軍的火力網,隻能躲在彈坑裡,和對方進行著激烈的對射。
高地的攻防戰,持續了差不多一個小時。傷亡慘重的德軍,在經過幾番嘗試,發現無法突破蘇軍陣地後,終於選擇了後撤。
德軍剛撤下去,連裡的通訊員就彎著腰跑到了薩維耶夫的身邊,大聲地說道“連長同誌,連指揮所裡有您的電話,是營長打來的。”
“同誌們,抓緊時間搶修工事、救治傷員,山坡上再去幾個人,從德國人的屍體上搜集還能使用的武器。”交代完這一切,薩維耶夫才轉身對通訊員說“走吧,帶我去連指揮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