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攝取食物,由腸胃去掉糟粕,而後吸取精華。這些精華在肺腑之中曆經奇妙的轉化,最終凝練成血液,血液如同生命的甘泉,以供全身肢體及肺腑養分。故在內經中,亦稱血液為營氣。”
“血氣決然不能不流動,恰似江河之奔騰不息,又如日月之環行不止,永不休止,亦沒有端口。血液精華潺潺流動於血管之中,內溉五臟,外濡腠理,營養全身,終而複始,就像日月天地運動的規律那般嚴謹而美妙。”
眾人恍然,目光紛紛落在自己手背那些微微凸起的血管上,若有所思。這一刻,仿佛眼前被打開了一個新奇的大門,門後是一個充滿神秘與奇跡的世界。他們的眼神中既有驚歎,又有好奇,仿佛想要立刻深入探索這個全新的領域。
坐在屋舍最後麵旁聽的易華偉暗暗頷首,心中感慨。
不愧是醫家遺留下來的奇書,《黃帝內經》連血液循環理論都提出來了。
雖然這本醫書假名於黃帝、岐伯,但實非一時之言,亦非一人之手。或許就是醫家的首領,曆代“扁鵲”所著。在他們幾十代人從醫三百年的漫長歲月裡,根據無數個病患的症狀、反應,精心總結而成。每一個病例都是一塊拚圖,他們用智慧和耐心將這些拚圖拚湊起來,最終形成了這本蘊含著無儘醫學奧秘的奇書。
雖然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焚《詩》《書》百家語,並頒挾書之禁,隻有醫藥、種樹之書不在禁令之內,這也是上古醫藥文獻如《內經》等得以保存至後世的原因之一。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暫且不論“兼方”的是非,僅從不驗輒死這一立法來看,就足以反映出秦國將醫藥作為大事列入施政條令之中,這一點十分明顯。
在這一時期,師承授受關係不僅存在,在學術上也已出現不同見解。《內經》與《難經》二書中對某些問題的見解不一便是佐證,比如對“命門”的認識、對“關格”一病病機的認識以及對三焦的認識,兩書的學術觀點各持己見。
清代醫家徐大椿曾說:“《難經》其說不本於《內經》,而與《內經》相發明者,此則彆有師承,不得執《內經》而議其可否。”“彆有師承”這一觀點是正確的,也證明早在戰國時期,學術爭鳴就已經存在。
既然這一曆史時期存在不同的師承授受關係和學術理論見解,出現了學術爭鳴,那就說明早在漢代以前,就已經具備了產生醫學流派的條件。
現存史料《漢書·藝文誌》記載有醫經七家,經方十一家。醫經七家包括《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白氏旁篇》。經方十一家有《婦人嬰兒方》《五臟六腑痹十二病方》《五臟六腑疝十六病方》《五臟六腑癉十二病方》《風寒熱十六病方》《秦始黃帝扁鵲俞拊方》《五臟傷中十一病方》《客疾五臟狂顛病方》《湯液經法》《神農黃帝食禁》《金瘡疭瘈方》。
這表明這時期醫家對醫學的研究已有不同方向,有側重於理論的,也有側重於臨床治療的。醫經家可視為研究中醫理論的一派,經方家則是研究臨床的一派。
而醫和則是經方家的領頭人物,秦**醫大都是他的弟子。
“大人!”
小喜子匆匆忙忙地跑了進來,那急切的模樣使得腳步都有些慌亂,發出的聲響在安靜的屋內顯得格外突兀。他這般大呼小叫的舉動,瞬間惹得醫和不滿地瞪了易華偉一眼,臉上滿是不悅之色。
醫和向來注重規矩與安靜的教學氛圍,此刻被小喜子這般打擾,心中自然有氣。雖然易華偉現在是他的頂頭上司,但醫和可不管這些。在他心中,醫術的傳承與鑽研才是最為重要的,不能被輕易打擾。要不是看在易華偉拿出的《傷寒論》跟《金匱要略》、《本草綱目》《難經》《脈經》等等珍貴的醫書,他早就出言訓斥了。
這些醫書是易華偉讓小蘭寫下來的。易華偉又命人精心印製了幾十套出來,供所有醫官閱覽。
這些醫書仿佛是黑暗中的明燈,尤其是《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歌括》《湯頭歌訣》還有各種針灸著作,為眾多醫官打開了新的醫學天地。
也因此,這些醫師對易華偉的好感僅次於墨家對小蘭的好感。墨家之人對小蘭的敬佩源於她的聰慧,以及她為百姓所做的諸多貢獻。而這些醫官們對易華偉的好感,則是因為他帶來的這些醫書,為他們的醫術提升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小點聲,一驚一乍的乾嘛呢?”
易華偉微微皺起眉頭,在小喜子腦袋上輕輕拍了一下。隨後,朝眾人歉意地笑了笑,緩緩起身朝院外走去。
一旁的晨曦見狀,微微怔了一下,隨即快步跟了出來,紫色裙擺隨著步伐輕輕飄動,宛如一朵盛開的花朵。
“對不起,大人……你說的那個崔文子已經被我們的人抓到,現在就在外麵。”
小喜子陪著笑,臉上露出一絲討好的神色,微微低下頭,等待著易華偉的指示:“大人想怎麼處置他?”
“崔文子是誰?名字好耳熟啊?”
晨曦微微歪著頭,好奇地看著易華偉。
易華偉笑了笑:“當然耳熟了,崔文子就是之前幫玉漱娘娘看病的那個醫師。”
“你抓他乾嘛?”
晨曦瞪大了眼睛,眉毛微微顰起。
“因為請他他不會來,所以,隻能抓過來了。”
易華偉朝晨曦笑了笑:“你要是有興趣,一起見見他?”
本章完
:..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