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國庫空虛的問題,成了趙頊繼位以來,最頭疼又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陳顯每天上朝,就耷拉一張驢臉,大臣的俸祿,邊疆戰士的軍費,都是一大筆數字啊,可是錢從哪裡來?
改革,迫在眉睫。趙頊在朝堂上丟出了關於改革的話題,頓時大臣們都熱鬨起來,七嘴八舌,一個個出著餿主意。
“商人賺錢,應該增加商業稅。”
“再抓幾個貪官吧?”。。。。
話題拋出,有無腦者,自然就有聰明者,此人便是一直不得意的王安石。
太上皇期間,王安石中進士後,一直都在外任淮南推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府,也算是一個見識了基層的大臣。
他的誌向就是“矯世變俗”,見識了太多的大地主和豪商對農民的剝削,他立誌要改變這一切。
可是,他的誌向並沒有得到宋仁宗的支持,宋英宗又一直生病,鬨脾氣,根本不把國事放在心裡,也沒有重用他。
今天不一樣了,皇上要改革,他這些年積累的經驗,終於可以派上用場了。
王安石出列,聲音高亢:“一個國家的富強,並不是靠壓榨老百姓,或者抓幾個貪官就能解決的。要改革,就得從根本出發,農業,軍事,官員等等,要把大宋積累多年的毒瘤,一舉拔起,才能真正做到富民強兵。”
王安石一席話,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包括趙頊。
趙頊問道:“王大人有何見解?”
王安石好像早就有了準備,親手遞上自己一直攜帶在身邊的劄子,看吧,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趙頊接過劄子一看,讚道:“沒有想到王大人早就有改革意向,前期還做了這麼多調查。”
說完,讓小卓子把劄子遞給韓琦,以及其他大臣閱讀。
劄子上寫的是他這麼多外任期間,見到的各地老百姓艱難之處。
比如種地吧,青黃不接之時,農民需要買種子,買農具,買肥料,遇上災年,吃飯都成問題。
那怎麼辦?農民隻好去當地的地主,豪紳家裡去借,可是借錢是那麼容易嗎?利滾利,老百姓辛苦一年,除了交租的錢,再還上高利貸,根本沒有存糧。
年複一年,老百姓辛辛苦苦一年,連飯都吃不飽。
大臣們看了一圈,有人不滿了:“朝廷本就沒有錢了,如果去扶持農業,那不是更窮嗎?現在是要拿錢進來,不是掏錢出去。”
王安石蔑視的看了一眼那位大臣,鏗鏘有力的說:“我有辦法,不僅不需要朝廷出一分錢,還能讓朝廷在一年時間裡,國庫的銀子,翻上一倍。”
話音剛落,所有眼光,又齊刷刷的看向了王安石。
趙頊更是著急,還有這樣的好事:“王大人,快說說你的方案。”
王安石大聲說:“老百姓要借錢,為何要找地主豪紳借?也可以找朝廷借啊?民間貸款8分利息,我們隻需要2分利息。
任何時候,老百姓都可以找朝廷借錢,但是兩季收獲以後,必須及時還上。來年依然可以再借。
此方法,不僅僅可以為朝廷增加收入,還可以減輕老百姓的經濟負擔,這是雙贏啊。”
話一出,一部分高興,一部分人不高興,一部分不吭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