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宋仁宗想要提拔種世衡,打破將門對軍隊的影響力,將門又豈能答應,當然明著和皇帝對著乾,那是下下策,智者所不取。
於是七大將門發揮自己在軍中的影響力,偷偷在種世衡部散布:種大人愛兵如子,這樣的好上司打著燈籠都難找啊。跟著種大人能升官,有錢拿,我這輩子就跟著種大人乾了。若是換個將軍,老子第一個不服,弟兄們是不是這個理啊?不如我等就叫種家軍,一心跟著種大人殺西賊,好不好?
軍中都是些糙漢子,被人這麼一鼓動,紛紛叫好,種家軍就這麼自發地成立了,連主帥種世衡都不知道。
種世衡是大儒種放之侄,又豈能不知道種家軍三個字意味著什麼,但是事已至此,再叫部下改口也顯得此地無銀三百兩,急忙一道奏章送往京城向仁宗解釋,願意交出兵權。
種家軍一出,文官集團也傻眼了,在以文製武的大宋朝,有一個折家軍,七大將門就已經是文官集團的奇恥大辱了,現在又冒出個種家軍來,這不是打臉嗎?
但是木已成舟,就算把種世衡殺了也無濟於事,反而會激起兵變,引起西北局勢不穩,一旦西夏趁虛而入,將西北打爛了,大遼再撕毀澶淵之盟,大宋危矣。
所以朝廷麵對種世衡的辭呈猶豫了,人心隔肚皮,誰能知道種世衡是真的願意交出兵權,還是對朝廷的試探?
如果是真的,重新任命個將領就完事了,但若是試探,你這邊剛任命新的將領,那邊就兵變或者乾脆投降西夏怎麼辦?
而七大將門也已經命人在種家軍內部大肆宣揚,說朝廷要治種大人的罪,到時我等就死無葬身之地了,不如反了吧。。。
這個時候,種世衡就算是不想管軍中之事也不行了,再不管就要兵變了,於是種世衡隻能出麵安撫軍中將士。
而朝廷一看是這樣,得了吧,重新任命將領一事就算了吧,還是考慮考慮該如何對待種家軍比較現實點。
大宋朝以文製武,這就導致了大宋製定策略的時候,少了一股剛烈之氣,多了一份妥協。
經過朝廷商議,一致認為西北亂不得,那麼種家軍也暫時動不得,既然動不得,那就隻能參照折家軍了。
種世衡也沒有辦法,雖然種家軍實非自己本意,但是說出去沒人信啊,就像陳橋兵變,太祖一再向人解釋,黃袍加身實非本意,但是有人信嗎?
種家軍開始享受折家軍的待遇了,拿最少的兵餉,最差的裝備,打最危險的仗。
地方官吏在朝廷的授意之下,像打了雞血一般地盯著種家軍。隻要種家軍有人犯事,地方官吏就會讓人知道什麼是鐵麵無私、法不容情。
種世衡為了向朝廷表明心跡,往往會親自將人拿下,送給地方官吏處置。
當魯智深打死了鎮關西,知道就算是跑回軍營也沒有用,索性棄官潛逃了。
但是極為諷刺的是,拿著最高兵餉、最好裝備的禁軍迅速墮落了;而被朝廷視為眼中釘,拿著最少的兵餉,最差的裝備的種家軍和折家軍在血與火的鍛煉中,反而成了大宋軍紀最嚴明最能打的兩支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