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華佗所言,醫者父母心,華佗不會對任何一個病人坐視不理。
隻要找到他,華佗就會全力救治。
孫策是如此,淩操、太史慈也是如此。
在華佗眼中,沒有各方勢力的概念。
袁耀上一世的時候,關羽找到華佗,華佗給關羽刮骨療毒。
曹操找到華佗,華佗也想為曹操動一動手術,取出腦中風涎,治好曹操的頭風之症。
可惜華佗時運不濟,曹操太過多疑,一代名醫就此隕落。
如果不想讓華佗給自己敵對勢力之人治療,唯有兩個方法。
要麼像曹操一樣,把華佗弄死。
要不然就將華佗留在身邊,不讓他在滿天下到處亂跑。
這兩個方法,袁耀更傾向於第二種。
甚至把華佗留在自己的府邸,給自己當私人醫生才是最好。
袁耀心中已然有了收華佗的辦法,擺手對華佗笑道:
“先生醫者仁心,我當然知曉。
這治病救人之事,我又豈能怪罪先生?
孫策能得遇到先生,那是他命不該絕。”
“袁公子,當真是豁達之人,老夫佩服。”
“元化先生,我有一個疑問想請教您。”
“公子請講。”
“先生行醫天下,治病救人,所圖為何?
元化先生的誌向,究竟是什麼呢?”
華佗很自然地回答道:
“老夫所求,不過是救治天下百姓,讓百姓不再受疾病之苦。
這便是老夫的誌向。”
“先生的誌向,與吾不謀而合。
不過...”
袁耀話鋒一轉,對華佗道:
“先生可曾想過,行醫根本救不了百姓。”
華佗聞言愕然道:
“公子何出此言?”
袁耀並沒有立刻回答華佗的話,而是繼續問道:
“敢問元化先生,這半年在荊州和交州,救治了多少百姓?”
華佗想了想,答道:
“我在荊州的時候,救治了一百五十餘名病人。
到了交州之後,醫好了孫策將軍所中之毒,又救治了一百三十餘位病人。
行醫半年,所救之人接近三百。”
半年救了接近三百人,平均一天要救兩個人,這效率已經相當高了。
畢竟華佗還要趕路,不可能每天都救人。
“先生的義舉,令人欽佩。
隻是半年三百人這個數量,對天下百姓來說還是杯水車薪。
如今天下群雄並起,戰亂不休。
各地百姓,都飽受疾病、戰亂之苦。”
“每天因疾病、饑餓而死者數以萬計。
元化先生縱然是不眠不休,又能救得了多少?
縱然有不少百姓得到救治,可百姓的疾苦,依舊不會因此改變。”
袁耀所言句句在理,幾乎動搖了華佗的人生觀。
華佗一直秉承著治病救人的理念,根本沒有想過,自己救不了太多的病人該怎麼辦。
現在聽袁耀一說,華佗深以為然。
自己行醫天下,固然是救了不少人。
可那些遇不到自己的病人呢?
誰來管他們的死活?
身為醫者,華佗自然希望天下的每個病人都得到救治。
聽了袁耀之言,華佗甚至感覺有些焦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