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enadv&g;隻不過,把中影排除在外這件事,我不能答應,舊襠仍舊是台灣的主人,我不想樹敵!
所以我的意思是,無論你們怎麼鬨,都與我無關,什麼時候我可以去台灣了,我就去。
我歡迎台灣的朋友投資、代理我們的電影,我明年的新片也可以給你們一半投資份額!”
儘管台灣那邊搞得轟轟烈烈,楊葉的反應卻比較冷淡。
堅持“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的三不原則,儘顯渣男本色。
他給出的承諾不過是歡迎台灣的片商投資白楊影業的電影罷了。
楊葉不想慣著台灣片商,尤其是這個蔡鬆林。
蔡鬆林的學者影業起步較晚,卻在短短十多年間成長為台灣最大的片商,手段了得,魄力也很大。
自從取得台灣“金馬”和“大世界”兩條院線的排片權後,此人就開始大規模的投資香港電影。
蔡鬆林的投資以商業題材為主導,突出香港影星號召力,放棄台方主導製片的形式,變為純投入成本,由香港製片公司全權拍攝。
這種手段,很快被其他人效仿,台灣的同行將其奉為運作台資港片的“既定模式”。
在台灣片商有力的金錢支持下,香港的大明星們紛紛脫離大公司,自組電影公司單乾。
為了打破新藝城、嘉禾等大公司的壟斷,蔡鬆林還攛掇陳榮美等人創立新寶院線,為這些單乾的導演、明星提供院線支持。
巔峰時期,香港有六條院線同時運行,有兩百多家電影公司,一年能夠拍攝三百多部電影。
明星的片酬水漲船高,周閏發、周星池先後突破兩千萬,香港娛樂業呈現出極致的繁榮。
但**之後,便是隕落,蔡鬆林也終於自食惡果。
蔡鬆林極度信賴明星效應,王家衛那廝曾經拿著林清霞、張國容、梁操唯、王組賢、張曼鈺等一大堆明星的片約去找蔡鬆林。
他告訴蔡鬆林,我要拍一部金庸武俠大片。
蔡鬆林一看,臥槽這麼多明星,還是拍金庸,這不得賺瘋了咯哇?
我踏馬投!投!投!幾千萬就砸了下去了。
那部電影就是大名鼎鼎的東邪西毒!
蔡鬆林等啊等啊,等了好幾年,片子都沒拍完,差點吐血。
蔡鬆林又曾經迷戀周星池,和另外一位大片商王應祥花2400萬港幣購入大話西遊上下集。
結果電影在台灣上映後,票房撲街,兩部加一起隻賣出四千多萬台幣,血本無歸。
在這種模式下,台商大把撒錢,港星自然漫天要價。
結果錢越投越多,電影卻越拍越差,觀眾不買賬,投一部賠一部,最後一拍兩散,大家玩完。
楊葉並不想助長這種風氣!
幾年前,他就做出了一個根本上的改變。
當初新藝城成立的時候,楊葉主動接納了雷覺坤,讓他入股了白楊院線。
幾年後,邵氏要停產了,新藝城打算脫離白楊,自組院線。
楊葉卻快人一步,提出了“院線聯盟”的模式。
這一招,讓邵氏的院線活了下來,新藝城也沒有再自組院線,後來德寶成立,也沒有去組建院線。
香港的院線整合成了一塊,如果想在“院線聯盟”之外成立一條新的院線,簡直難如登天。
1985年,猶太商人紀愛華在香港成立UA多廳影院,儘管財力雄厚,他還是主動選擇加入“院線聯盟”。
院線聯盟的存在,增加了大導演、大明星出來單乾的難度。
這隻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要一定程度上抑製台灣片商這種瞎幾把投資,哄抬逼價,搞亂市場。涸澤而漁的做法。
曾幾何時,小巷子裡花兩百塊也能找到青春年少的姑娘。
後來呢,動輒兩三千,鑲金的啊?
明星的片酬可以高,但不能離譜。
後世的中國明星,片酬比好萊塢明星還高,這像話嗎?
有人可能不服,憑什麼就不能比人家高呢?
廢話,人家多大的市場,你多大的市場啊?
這幫他媽的台灣片商,就是罪魁禍首。
電影其實是一種工業,靠幾個明星的小作坊模式,是搞不起來,也長久不了的。
鄒文懷曾在晚年感歎:香港不再有大公司了,不再有大的片場了,延續性和歸屬感好像都沒有了。
沒有一家公司有長久計劃,不說百年大計,十年大計都沒有。
其實大的片場是非常重要的,電影業發達的國家,像美國、日本都有大的電影公司。
大公司可以儲備很多技術人才,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一部電影的質量。
拍片模式也非常靈活,可以自己拍,可以給錢找人拍,有好的劇本可以投資拍。
在電影業繁榮的年代,一個演員即使沒有演技,是“花瓶”,但通過拍很多爛片,也會有慢慢磨練出來的機會。
後世的演員,都是一個個的工作室,自己找活乾,幾年都拍不了一部電影,就算磨練出了演技,也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