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香港老一輩人的記憶裡,幾十年前,隻要一遇天氣乾旱,就會發生可怕的水荒。
當初清廷割讓香港給帶英的時候,香港的人口還很少,但已經產生了缺少淡水的問題。
這是因為,香港雖然降雨充沛,卻缺少湖泊,也沒有大河。
香港主要由火山岩和花崗岩組成,堅硬的地質條件不利於地下水儲藏和開采。
為了找水,帶英想了很多辦法。
他們曾經派船到日本、新加坡等地買水,但成本太高,不僅要繳納大筆的水費,還要花掉大筆油錢,長途跋涉買來的水,稱得上滴水貴如油。
後來,帶英又修建了幾座水庫和蓄水池,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差不多一百年的時間裡,帶英隻能斥巨資,修建一個又一個的蓄水塘。
老百姓們希望這些水塘真的能解決喝水、用水的困難。
每當有水塘竣工,大家都興高采烈,甚至還要在施工現場大擺筵席。
那時候,內地戰亂頻繁,許多人為了躲避戰亂,不斷湧入香港,用水問題反而日益嚴重。
平時用水就捉襟見肘,幾次大旱,更是給香港人留下了痛苦的記憶。
1893年,香港連續十個月滴雨未下,旱災導致瘟疫流行,2000多人因此喪生。
在1929年的嚴重旱災中,20萬人因為乾渴而逃離香港。
港英政府解決不了水源的問題,就開始施行用水管製。
從1938年開始,每天定時供水。
比如說每天供水四個小時,旱點三小時,再旱點兩小時,再緊張就隔天供水,隔三天供水。
在此後三十年,定時供水,成為常態!
1949年,新中國成立,收拾舊山河,日月換新天!
為了解決中華大地的缺水問題,勤勞的中國人民狠乾大乾,開山劈石,修建了大量的水庫,水渠。
河南林縣的紅旗渠,更是人類工程史上的奇跡,被稱之為“人工天河”!
與此同時,香港淡水供應緊張的情況愈發嚴重。
1962年年底開始,香港連續九個月滴雨未下。
香港苦心經營多年的蓄水設施淪落為擺設,水塘都見了底,長了草。
市內供水由最初每天8小時,改為每天4個小時,進而隔日供水4個小時,最後4天才供一次水。
除此之外,彆無他法。
那一年,香港各個角落都出現了人與水桶排成的長龍。
人們放下工作,離開課堂,全家出動排隊取水。
大批居民層層圍住公共水喉,最怕的是這涓涓細流突然中斷,自己隻能空手而歸,無奈地麵對家中的期待眼神。
住在木屋區的居民就更加辛苦,取到水後,還要挑水上山。
水重、坡陡,走在前麵的媽媽不時回望,害怕年幼的女兒把水灑了。
人們想儘了一切辦法來搶水,用儘所有東西來裝水。
商店裡,除了水桶漲價,其他商品一概賣不動。
當時,一份叉燒5分錢,一個水桶卻要5塊錢。一些商人趁機大發水荒財。
絕境之中,香港中華總商會和港九工會聯合會,代表香港向內地發出了求救信息。
旱災不是香港有,廣東也在鬨旱災。
但收到求救信息後,廣東仍就伸出了援手。
廣州決定,每天向香港免費供水兩萬噸。
剛剛建成的深圳水庫,放棄了一些農田的灌溉,向香港供水318萬噸,以解燃眉之急。
此外,香港方麵還可以用輪船到珠江口免費取水。
來自祖國的無私幫助,讓香港度過了那次可怕的大水荒。
但是,這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東江水引入香港。
隻有這樣,才可以永久性地解決水荒問題。
第(1/3)頁
第(2/3)頁
東江,古稱湟水,是珠江水係的乾流之一,它發源於江西,向西南進入廣東,在東莞彙入珠江,全長約520公裡。
東江是離香港最近、水量最充沛的自然河流,距離香港有80多公裡。
然而,這短短的八十公裡,卻橫亙著一座大山,要翻山越嶺把水引入香港,困難重重。
經過水文勘測,東江供水工程的方案出來,需要3800萬人民幣。
六十年代,國家還很窮,這無疑是一筆巨款。
總理收到彙報後,親自批示:供水工程,由我們國家舉辦,應當列入國家計劃。因為香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自己的同胞,工程自己辦比較主動,不用他們插手。
國家決定暫停其他部份項目,全力以赴建造東江深圳供水工程。
1964年,東莞橋頭鎮,一夜之間,聚集了上萬名工程人員。
全國14個省市,60多家工廠為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生產專用的水泵、電動機、變壓器和其他設備,總數多達2160多台。
總理親自批示,要求鐵道部以該項工程物資運輸優先,第一時間運到現場。
1965年2月27日,東江深圳供水一期工程勝利竣工。
3月1日,廣東各界和香港同胞共同見證了一江清水越過高山奔流入港。
自此,東江水開始源源不斷地供應香港。
自此,香港的水荒成為曆史,香港市民想用水,擰開水龍頭就行。
……
華東水災,讓許多香港人想起了三十年前香港旱災,內地同胞對香港的幫助。
許多人自發走上街頭,給災民捐錢捐物。
繁華的銅鑼灣街頭,幾個簡易凳子搭起的小台子,上麵蓋一塊白布,放幾個募捐箱。
後麵用紅色的字體寫著:請踴躍捐款!為華東災區同胞獻出一份力!
無數市民在此駐足,慷慨解囊,獻出了自己的愛心。
一些背著書包的學生,捐出了自己的午餐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