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技術在洋務運動前期未得到清政府重視。
在華外資電廠作為中國電力工業的開端,其主要作用是為外國人在租界內提供生活便利。
中國首座發電廠是1882年由英國商人投資創辦的上海電光公司。
上海電光公司建成後,當時社會反應呈現兩個極端:
一方麵,部分國民接受這項技術,意欲推廣應用;
另一方麵,一些官員把電燈看作妖術、鬼氣,發布禁止使用電燈的政令。
因此,中國電氣事業發軔雖早,但受政策限製發展遲緩。
在上海、蘇州、無錫、鎮江等南京周邊城市均已有商辦電廠的同時,近代南京第一代實業家也已經意識到電力技術的作用。
加之對發展電力產業和發展新式電力企業的強烈願望,在南京的外商、官員、實業家等多方均嘗試申請籌辦電廠。
1910年8月,金陵電燈官廠第一台100千瓦發電機組進行試運轉,情況良好。
宣統三年(1911)冬,另外兩台100千瓦發電機組先後裝竣發電。
至此,金陵電燈官廠的建設工程全部告竣。
當時,該廠有兩條供電線路:
一條從西華門經新街口、中正街(今白下路)口到朝天宮;
一條從西華門經大行宮到夫子廟。
兩條線路均以2.3千伏輸出電壓,直接向城中、城南區域供電。當時電燈用戶約數百戶,電燈近萬盞。
但是,隨著南京下關碼頭船運和商業的發展,對電力的需求與日俱增。
南京電燈廠(前清金陵電燈官廠)因設在西華門,加之功率有限,且時因燃料中斷,原有電燈廠已不能滿足用電需求。
於是,有了在下關開設分廠的籌劃。
1920年隨著裝配一台美國通用電氣公司1000千瓦汽輪發電機組的下關電廠的投入使用,南京城北用電問題解決。
但是隨著南京成為民國首都之後,大量的政府機構成立,城市建設如火如荼進行,給南京的電力供應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儘管僅是西華門的本廠每晚就發電4000餘度,耗煤29噸之多,但電力供應依然不足。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難題,決定對“下關發電分廠”進行擴建。
可即便如此,城市還是會時不時地停電。
十年前,南京的新式大樓拔地而起。
尤其是城市中央中山大道兩邊的政府大樓,往往采用傳統建築外觀搭配鋼筋混凝土材料的建設方法,隻用了幾年時間就形成了一片現代化建築區。
在這條主乾道的西北側,還有包括山西路、頤和路在內的公館區、劇院區,采用的是全西方風味的建築。
但這就是南京的達官貴人和外國訪客能走到的最邊緣了。
從這個區域再往北去,是一望無際的連片貧民區。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經費有限,軍費仍然是花錢的主力。
為了向國際社會展現國府氣魄,老頭子還要求把錢用在政府大樓這個“刀刃”上,市政經費更加捉襟見肘。
以至於這些貧民區,魚龍混雜,破敗不堪,隻有那些最有好奇心的上流人士才敢像看珍稀動物一樣地去那裡一探究竟……
而鮑學海居住的地方正是在這樣的一片區域,這樣的區域用電自然不會被優先保障,停電是常有的事。
讓鮑學海更加惱火的是,今天既不是按照常例時間的停電,也沒有提前通知,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
藏在家中的發報機原本是電池的,但因為夏天的南京十分悶熱潮濕,電池出現了故障,這種情況他是不敢拿出去修理的。
在沒有電的情況下,發報機完全就是一堆廢鐵。
於是鮑學海隻能通過另外的方式去將示警信息傳遞出去。
這還是鮑學海頭一次啟用這樣的聯絡方式。
負責接收情報的另一方是誰,鮑學海也不清楚,他們隻是在固定地點,固定的時間接頭,這當然也是因為保密的要求,防止有一方出了問題,另一方還有脫身的可能。
根據他的估計,從自己發出緊急聯絡信號,到接頭成功,起碼需要兩到三個小時,這還是最快的估計。
他們接頭的地點,鮑學海也很熟悉,距離自己的住所不遠,這裡聚集了大量的手藝人。
大到水缸、水桶、棕棚床,小到鍋、碗、盆、盤子、雨傘、鋼筆等,都有人修。
鮑學海雖然不知道同伴的具體位置,但是既然是緊急聯絡渠道,同伴應該不會走很遠的距離和他接頭,所以鮑學海一直在心中判斷同伴的落腳點也應該在城北這一帶。
而且,根據他的估計,自己這名同伴很有可能也是一名同行。
但是,他在半路上的時候,聽到了兩個警察在議論泰和昌銀樓和咖啡館的事情,心中心中不由得咯噔一下,會不會是汪英出了問題?
他必須要馬上查出事情的真相,以判斷下一步的行動。
這兩個警察他也算是熟悉,平時修鞋補鞋,沒收過他們的錢,此刻他強安耐住心中的焦急,試探問道:“南京城天子腳下,還敢有人動槍,真是不怕死,想必一會人就被抓到了。”
一名治安警察輕輕的一笑,低聲說道:“你以為那麼容易,聽說跟小鬼子有關係,哪有那麼好抓的?”
另一個警察道:“聽說打得很激烈,死了不少人,有好幾個小鬼子都被打死了。”
因為都是一個係統的,消息傳遞的比普通群體要快一些,但也是小道消息,傳來傳去就走了樣兒。
但這毫不影響兩個警察將此作為談資,他們跟鮑學海也熟悉,著並不算是什麼秘密,是以並沒有任何的隱瞞。
聽到有日本人被打死之後,鮑學海心中的再無半點僥幸。
汪英讓他發出示警信息,出事的地方又是泰和昌銀樓,基本上判斷是與汪英有關係了。
他很想去事發現場看一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線索。
但自己的任務還沒有完成,隻能先去發緊急聯絡信號。
然而,十分不巧的是,那麵原本貼滿了各式各樣的尋人啟事、廣告的“廣告牆”,此刻被白灰刷的煥然一新。
他一打聽,才知道是明天有個大員要來這裡“參觀”,相關部門對一些設施做了修繕,而他們覺得“廣告牆”上的各種紙頭實在是大煞風景,故而重新整肅了一番。
鮑學海輕輕摸了摸修鞋的木箱,裡麵裝著他寫好的尋人啟事。
但此刻,怕是不能用了。
兩條路徑全部都不能啟用,這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