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有功之臣“為國建功立業”的請求,在這個時間點上,艾格隆還真的無法反駁。????普瓦圖將軍作為平叛第一功臣,他想要去為國立功卻被自己雪藏的話,說出去自然會讓將士們寒心吧。
一想到這裡,艾格隆突然又有點後怕,如果自己不是第一時間就親自率近衛軍前去平叛的話,那等蘇爾特元帥自己調集親信們平定叛亂,那再來一次論功行賞,幾乎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讓這些人去北非,把自己在軍內剛剛培養起來的班底全部接盤過去了。
果然……這個老鬼還是難纏啊……艾格隆心想。
在原本的曆史上,蘇爾特元帥也和奧爾良家族合作,並且長期執掌陸軍大臣,甚至還出任過首相,為了“感激”他貢獻,路易·菲利普國王還封他為大元帥,也讓他成為法國曆史上極少數獲得此項殊榮的人。
而在後來,元帥在接近掌權20年之後,才在1848年革命、七月垮台之後安然退休,最後得到了善終。
大多數元帥雖然戰功赫赫,但是他們的才能僅限於軍事領域,但是誰能想到,蘇爾特元帥玩弄權術居然也是一把好手呢……
從古至今,軍隊都是君主最核心的權力來源,也是王朝的命脈,所以他對此有著異乎尋常的重視。在艾格隆看來,在軍內獨攬大權的蘇爾特元帥,所擁有的權威是自己“借”給他的,對方是自己的高級合夥人,但終究也是自己的手下,所以他絕不能允許對方真的覺得自己可以肆意行事。
他和奧爾良家族不一樣,他表麵上要當立憲君主,天天高喊著要尊重民意,但實際上他絕不容許任何人侵犯自己的權柄。
而現在,元帥就在暗中不動聲色地動搖自己的權柄了。
這是一種試探,更是一種冒犯。
但是,在這個時候和元帥爭吵,顯然並不明智。
蘇爾特元帥和他的親信們為他的複辟提供了巨大幫助,他們有權“分蛋糕”,這一點艾格隆也認可,而且不管元帥權欲有多麼重,但是他也在兢兢業業地保衛著波拿巴家族的江山(哪怕是在為自己保衛的),這一次平叛戰爭如此賣力就可見一斑了。
他不會容忍一位“蘇爾特首相”或者“蘇爾特大元帥”,但是於情於理,他都應該尊重一位“蘇爾特元帥”或者“蘇爾特大臣”。
於是,在兩個人短暫的沉默當中,艾格隆思考了片刻,最終點了點頭。
“作為有功之臣,普瓦圖將軍還有如此進取心,真的非常讓我感到欣慰。”艾格隆輕聲回答,而這也意味著他認可了元帥的要求,“既然他想去北非為帝國開疆拓土,我當然非常樂意。”
“陛下……我替他謝謝您。”蘇爾特聽後,立刻恭敬地向艾格隆行禮,“請您相信,普瓦圖將軍一定會為您肝腦塗地,他已經證明過這一點了。”
蘇爾特想要大權獨攬,但不想要篡位,這也很好理解,他畢竟沒有波旁的“血統”也沒有拿破侖的“神性”作為依仗。
所以艾格隆也安撫一下蘇爾特元帥,畢竟他雖然一直有意在扶植和擴張自己親自管轄的近衛軍,但他並沒有“冒犯”這位元帥對整個陸軍指揮權的想法,至少現在還沒有。
“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我覺得正好我們趁勢改變一下整個北非駐軍的指揮體係了——”艾格隆突然話鋒一轉。
“陛下……您指的是?”元帥愣了一下。
“蒙塞元帥已經太過於年邁了,他幾次跟我上書,請求能夠解甲歸田,和兒孫們共度晚年。”艾格隆不動聲色地說了下去,“考慮到他在我登基之前前去北非,穩定住了那裡的局麵,為帝國、為我立下了如此功勳,我不忍心一直違背這位老帥的心願……所以我,認為,現在是時候召他回來了——”
“那麼誰接替他呢?”元帥下意識地問。
然後,他立刻就想到了結果。
果然,正如他預料的那樣,陛下給出了明確無誤的答複,“自然是讓特雷維爾將軍來接任了,他年富力強,而且精力充沛,更加戰功累累……除了他之外,您認為還有誰適合呢?”
自從被艾格隆派去北非之後,特雷維爾將軍隔三差五就四處出擊,掃蕩周邊的部落,可謂是“捷報頻傳”,雖然這些捷報,戰績隻是針對北非的柏柏爾人和阿拉伯人部落而已,相比於當初規模宏大、血雨腥風的拿破侖時代,這些戰功也算不得什麼。但是在如今這個時候,他卻是帝國開疆拓土的功臣,這一點誰也抹殺不了。
所以,讓蒙塞元帥退休,讓特雷維爾侯爵接任,雖然有些“倉促”,但也說得上是名正言順,畢竟蒙塞元帥已經年近八旬,退位讓賢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而隻要侯爵接任北非總司令,那無論蘇爾特元帥怎麼滲透,特雷維爾侯爵都是他們的上級,功勳有他的份,而且他也無法限製到特雷維爾侯爵,甚至可能反而被侯爵分化和“招攬”。
艾格隆相信,以侯爵的本領,一定可以將整個駐軍都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裡,扶植起屬於他的黨派。
遠在北非的特雷維爾侯爵顯然不會想到,就在巴黎兩個人不經意的言談之中,他的“仕途”突然又天上掉餡餅,白白地撿了一個大便宜——當然,這個位置本來就是艾格隆預定給他的,隻是提前一點而已。
麵對艾格隆突如其來的提議,蘇爾特顯然有些驚訝,但是一時間他也想不到任何反駁。
於是,他在沉吟片刻之後,隻好笑著點了點頭,“我也認為這樣非常合適,陛下。”
在兩個人的笑容當中,他們又完成了一次不經意的交鋒。不過至少,他們一直都還是“各取所需”,維持著其樂融融的君臣形象,也算是保住了彼此的體麵。
這一老一少兩個人權欲都非常重,而且彼此性格非常強硬,所以他們注定會產生許多“摩擦”,然後在這些摩擦當中漸漸地明白了彼此的“邊界感”。
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決定了兩個人最後到底是互相容忍還是互相翻臉。
就艾格隆而言,他當然還是希望這段“君臣佳話”能夠一直延續下去的,他比對方年輕了足足四十多歲,完全可以等到給他自然送終。
而等他死後,那就再也沒有人配得上他這樣的待遇了。
對蘇爾特元帥這種元老重臣,艾格隆願意給予最大的尊重,與他們分享權力,但隻要元帥退休或者老死,他的那些手下們,在艾格隆就不再算是“合夥人”了,而隻是“臣仆”而已,他想要怎麼安排都可以隨便擺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