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率先吃螃蟹、搞出高等文官考試和內閣遞補原則的英國人,實際上也要等到二三十年後才這麼做。
正因為如此,看到艾格隆不聲不響突然扔出來這樣一份內容詳細的備忘錄,塔列朗親王不可避免地嚇了一跳,看向艾格隆的眼神,也多了幾分驚訝和驚豔。
“原以為你在楓丹白露每天倚紅偎翠不亦樂乎,沒想到你小子還能來這一手……”這大概就是他心裡沒說出來的話了。
在最初的驚愕之後,他就開始思索應該怎樣應對了。
對於親王的人生經曆來說,他對整個人類都不抱有任何希望,所以他是從來不憚於以最大的惡意來揣度彆人的。
在塔列朗親王看來,這與其說是在“正規化”內閣的官員素質,倒不如說是在變著花樣的“收權”。
陛下上台之後,大力發展近衛軍,以此來抵消蘇爾特元帥手中的軍權;而現在這麼一出,在塔列朗看來,也是想要用一批忠於他的“青年近衛軍”,來逐步替換掉內閣各部潛在的反抗分子,甚至架空首相,實現對政府的全麵控製。
對於陛下的做法,蘇爾特元帥雖然嘴上不說,但暗地裡一直都在抵製,君臣兩人鬥而不破,私下裡交鋒過好幾回;然而,塔列朗親王的反應,卻要平淡許多。
說到底,他不擔心被架空。
按照陛下備忘錄的計劃,他每年通過考試招錄一批青年才俊,然後分配到各部擔任基層官員,那麼這些人,想要爬到高位,那必然是需要時間。
這個時間,到底是十年?還是十五年?對他來說,都一樣。
他對自己的壽命沒有那麼大的自信,並不覺得自己到時候還能夠安然無恙地坐在首相大位上。
毫無疑問,內閣當中自己的那些黨徒,到時候會被這些已經成長起來的“青年才俊”官僚們折騰得不亦樂乎,但是那跟他又有什麼關係呢?
塔列朗連老婆孩子都不在乎,怎麼會在乎這些趨炎附勢之徒。
倒不如說看到自己死後他們倒黴,他在九泉之下還更開心一些。
而塔列朗親王的反應,也正是艾格隆所希望看待的。
說到底,他大動乾戈搞什麼“高等文官考試”,和“官僚晉升改革”,本質上,哪怕再怎麼小心,再怎麼循序漸進,都是在觸動既有體製,會招致既得利益團體的反抗。
在這種情況下,強勢的首相可能會有抵觸,弱勢的首相無力配合,但是塔列朗親王這種既強勢又不在乎未來的首相,反倒是成為了一個非常合適的配合者……畢竟他不需要擔心自己會受到什麼衝擊。
如果有了塔列朗這樣的強勢首相的支持和配合,那麼自己推動起來勢必就會事半功倍了。
塔列朗揣測他是為了“收權”,無疑他確實是有這樣的打算,但這並不是最主要的目標。
他的“嘔心瀝血”,歸根結底,是在想辦法去解答一個問題——“如何在一個逐步推行憲政的君主製國家,儘最大努力維持住君主的權力和地位?”
雖然因為1830年的王者歸來,他現在跟議會處於“蜜月期”,絕大多數議員都屬於帝黨,但是他絕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議會上麵。
因為,議會通常善變,而且它跟流水一樣,很難找到合適的代理人。
事實上,早在複辟時代,路易十八國王就已經感慨過了,“我們的議會就像是個大旅館,總會給我們送來不受歡迎的客人”。
罵歸罵,但是他也不得不忍受時代的新變化——畢竟,他親愛的哥哥路易十六的人頭還掛在天上看著他呢。
而路易十八死後,他的弟弟查理十世國王因為各種倒行逆施,對抗洶湧民意結果大失人心,最終被巴黎的起義所掀翻,這也是艾格隆最明確的前車之鑒。
他知道,作為波拿巴家族的皇帝,在對待民眾的時候,他必須要比波旁王室做得更好一些——至少要看上去“更好”才行。
畢竟,既然他一直把帝國的合法性建立在“民眾授權”上麵,那麼他就不可能自打臉,把賦予國民的政治權利再收回去,這就等於是自斷王朝的生路。
所以,在上台之後,他一直都在極力地強調“民眾權利”,把自己打扮成為名副其實的民選皇帝。
但是這種政治技巧,也有必然的弱點——那就是民眾的情緒總是善變的,而且往往是衝動的,這又與固定的國家政策向違背,同時皇室在民眾麵前,天然就會因為“統治者”的屬性,帶有一種負麵的色彩。
所以,他未來必定不可能一直得到議會的全麵支持,甚至還有可能和議會發生衝突。
那麼,把希望寄托在首相和閣臣上麵怎麼樣呢?
看上去很好,但實際上也不可行,因為和皇帝一樣,首相和內閣也在麵對議會的強烈衝擊,他們很多時候自己都自顧不暇,就更加難以維護皇帝了,甚至也許在未來的許多時候,艾格隆還必須把首相當做“背鍋俠”撤換掉,以平息眾怒。
在這種情況下,就必然會出現“內閣走馬燈”的情況,內閣和議會一樣成為了流水席,那又怎麼可能出現穩定的代理人呢?
所以,他隻能從現代曆史當中找到最後的終極答案——事務官僚。
雖然首相和內閣大臣會經常被換,但是每個政府部門都必須要維持自身運轉,那麼它就必須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行政體係,而且更妙的是,它是躲在“內閣”和“議會”的陰影之後的,民眾有怨氣也很難直接撒到他們身上,甚至都很難感受到他們的存在。
皇帝和事務官僚的統治,才有可能是穩定持久的,至於議會和內閣,都可以當做這個“主軸”上麵的裝飾品,獻祭給民眾的羔羊,隨時可以換。
隻要艾格隆在1015年之後,把這些“天子門生”一個個不動聲色地抬到要害的職位上,那麼他就實際上根本不需要經過所謂的民意授權了,他可以在和議會交惡甚至衝突的情況下,依舊維持對國家的控製。
雖然帝國口口聲聲自己“生於民意”,但是無論拿破侖皇帝還是二世皇帝,都不會傻到真的把身家性命寄托在所謂的民意上麵。
而且,話又說回來,精心選拔、層層考試,精通數學和科學的事務官員,總比現在依靠裙帶關係,莫名其妙混到高位的所謂“高官”要好吧?
文官製絕對稱得上是人類的偉大發明,它也許不夠好,但已經比之前所有人類社會使用過的製度好太多了。所以艾格隆並不認為自己在做壞事——他是在為了自己的私利,但他同時也在推動社會的進步。
看到塔列朗親王如此鄭重其事的樣子,艾格隆心裡也鬆了口氣。
“首相閣下,我們都知道,我們對國家和民族肩負的責任,無論如何,這項改革都必須在您任內推行下去,對此我有著絕對的決心,我希望您也有……拜托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