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製度原本是服務皇帝,但土木堡之後,文官勢力大漲,這一套製度也是出了一些問題。
如果皇帝強勢的話,這套製度倒也沒什麼。然而隻要皇帝變得弱勢,那麼就會淪為蓋章機器,隻能同意內閣遞上來的奏章,皇帝的權力反而沒有內閣的權力大。
徐信將最近的一些訊息抽絲剝繭,從中拚湊出相對完整的局勢情況。
傳奉官,這是成化朝出現的特色之一,無需科考,隻要經過皇帝的考核後,就能當官。在天順七年的時候,就有了類似的特例,但卻在成化朝的時候被發揚光大。
他們都是正統科舉出身,都是通過科舉製度考上來的官員,許多人都經曆了十幾年的苦讀,甚至是幾十年,才考上了進士,成為了大明的官員,天然的就和傳奉官不是一路人。
這個過程中,吏部被排除在外,變成了隻能遵守任命的衙門。朱見深實現了對內閣的打壓,增加了皇權,但也開了一個不怎麼好的口子。
然而最後的結果卻是,皇帝大怒,當朝嗬斥一眾官員,不知青紅皂白,亂指一通。
最近的朝廷怕是得掀起大風暴,京城必定動蕩,肯定會有一批大官落馬。
這件事的水很深,但也是一個機會。若是操作的好,自己的“王黨”勢力就能得到壯大,比如說一直在翰林院當清流的王華,又或者江西一黨的謝遷這些,或許能夠動一動了。
正所謂:王端毅之在銓(吏部)也,其猶麟鳳乎麟鳳,天下望而知其瑞!
第(2/3)頁
第(3/3)頁
涓夊叓.鍏?涓€鍏叚.鍏節
但徐信從中剖析情況,卻又發現不一般的問題。
某一日,以吏部尚書王恕為首,大大小小數十位官員齊上奏,彈劾東廠提督殘暴無道,濫殺無辜……該誅。
而他現在搭上的那位大人,確實是一位大人物,比已經死去的兵部尚書楊宇軒地位要高得多,乃是當今的吏部尚書王恕,這時真正的朝中大佬。
當時就有歌謠:兩京十二部,獨有一王恕。說此公清正、忠貞,身負天下之望。
文官說的話雖然不能全信,但有一部分是真的有道理,就比如傳奉官是滿足某些妃嬪和太監私欲,專門安插自己的事情,確實是有這種情況。
成化帝朱見深設置傳奉官的目的,確實是有滿足私欲的想法,但這也是他針對外廷文官集團的一種手段,是他用來分走原本的文臣權力的辦法。
大明百年發展,就建立了一套選拔文臣的製度,官員任免大多出自內閣、吏部的擬議,或者是大臣廷議向皇帝推薦人選,然後皇帝審批。
周淮安現在改名趙懷安,這件事不出徐信預料。
皇帝一再顯露鋒芒,這種情況很反常,結合皇宮內的一些消息。
徐信基本可以確定,皇帝的身體狀況怕不是很好,成化帝朱見深,這位大明的中興之主,隻怕是已經快死了。
(本章完)
/body/ht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