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國在所有人的認知裡,它是極為弱小且毫不起眼的存在。
其人口數量少得令人咋舌,僅僅三十餘萬的規模,相較於那些人口眾多的大國而言,簡直是滄海一粟。
這個國家,像是一個努力模仿大人模樣的稚童,剛剛開始學著大唐的樣子,嘗試構建中央集權製度。
可是隻學了一個皮毛,其政治製度的施行情況卻糟糕透頂,猶如一盤散沙,毫無秩序與條理可言。
各個階層之間的權力界限模糊不清,行政體係運轉起來磕磕絆絆,時常陷入混亂低效之中。
整個倭國的經濟基礎,現階段紮根於農業領域。
田間勞作的景象,大多還是充斥著原始與落後的氣息,鐵製農具未能在這片土地上全麵普及,許多倭國農夫仍在使用著粗笨的木製或石製農具,艱辛地在土地裡刨挖。
不過,手工業與商業在這片貧瘠的土壤上,也算是冒出了一點頭。
在一些倭國的角落,能看到簡陋的手工作坊中,匠人們正全神貫注地打造著簡單的陶器、木器等製品。
集市上,也有三三兩兩的小商販,擺著為數不多的貨物,與過往行人進行著物物交換或少量銅錢交易。
現在倭國的軍事力量,其軍隊主要由步兵和水兵構成。
這些士兵們的裝備狀況寒酸到了極點,簡陋的讓人詫異。
不少士兵手中緊握的所謂“武器”,竟然是平日裡用於耕種的農具,那些破舊的鋤頭、鐮刀,因為鍛造的不好,時常容易斷開。
但一批又一批遣唐使不辭辛勞地返回本土,倭國也迎來了文化與製度變革的曙光。
他們從大唐引進了完備而係統的典章製度,也逐漸在倭國的貴族階層與文人墨客之間流傳開來,成為了記錄曆史,傳承文化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一座座莊嚴的寺廟在各地拔地而起,為這個尚顯蒙昧的小國帶來了精神上的寄托。
倭國的薩摩港,若以港口的標準來評判,實在是名不副實。
碼頭的設施陳舊不堪,木板腐朽,有的地方甚至搖搖欲墜。
岸邊的倉庫和房屋也是千瘡百孔,屋頂的茅草稀疏,感覺一陣風就能吹倒。
與大唐那繁華熱鬨、設施完備、商船雲集的明州港相比,兩者之間的差距猶如天塹,不可逾越。
在這薩摩港附近的海域之上,有一群倭國的水軍正日複一日地執行著巡邏任務。
他們每日慵懶地坐在那狹小而簡陋的小船上,在海平麵上慢悠悠地飄蕩著,眼神散漫地掃視著四周,看看是否有人妄圖入侵他們這個小小的島國。
說起來,這份差事倒真的算是一份輕鬆愜意的美差。
不是受到上麵高看一眼的奴隸根本沒有這樣的機會。
畢竟,多年以來,幾乎沒有哪個國家會對這樣一個孤懸海外,資源匱乏且管理混亂的島國產生覬覦之心。
對於那些強大的鄰國而言,即便能夠成功攻占倭國,後續所需投入的管理成本與精力也是巨大的,而所能獲得的收益卻寥寥無幾,實在是一樁得不償失的買賣。
所以倭國才得以在這相對和平的環境中,偏安一隅,多年來未曾遭受外敵的侵擾。
命運的齒輪在李承乾的一句話後悄然轉動,往昔倭國的一切將會被徹底打破。
遙遠的海平麵上,漸漸浮現出一艘艘船隻的朦朧身影。
起初,它們隻是若隱若現的小黑點,隨著時間的緩緩流逝,那些船影逐漸變得清晰可辨。
氣勢洶洶地朝著倭國的方向洶湧駛來。
負責巡邏的倭國士兵們,嘴裡嘰裡咕嚕地說著他們那獨特而難懂的語言,一個個瞪大了眼睛,滿臉都是難以置信的神情,死死地盯著海平麵上的那支龐大船隊。
他們清楚地知道,那些船隻無論是規模、氣勢還是裝備水平,都絕非他們倭國的小船所能抗衡的。
兩者之間的差距根本不在同一個量級之上。
這段日子裡,這些倭國士兵們的內心始終被不安所籠罩。
他們年初就聽聞了一個令人膽戰心驚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