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庭被再次起複的時候,崇禎皇帝也曾平台召對。/P
當時,崇禎皇帝問政於他,孫傳庭當著崇禎的麵就曾說出“欲破流賊,非有精兵二萬,糧餉百萬不可”的話。/P
崇禎皇帝當場麵露難色:“糧餉百萬……”/P
要知道,崇禎皇帝的內庫裡早就空空如也,那原本就少得可憐的內帑早就被他花光用儘,而現下庫裡雖然還有永寧伯張誠進貢的一百萬兩銀子,可他又怎能全都給了孫傳庭呢?/P
如今的大明正值多事之秋,用銀子的地方海了去了,而朝廷國庫也是入不敷出,他這一百萬兩自然要用在刀刃上,一旦花光用儘了,還去哪裡再搞來一百萬兩銀子。/P
果然,崇禎皇帝沉思良久後,方才歎道:“朕……至多也就能給你三十萬兩。”/P
孫傳庭對此也是絲毫不感到驚訝,他提出這“糧餉百萬”的請求,其實也隻是一個幌子,為的能使自己接下來提出的條件順利通過。/P
他退而求其次,當場請求崇禎皇帝準許自己在陝西自籌經費,用以編練新軍,實現他的“以秦兵衛秦地,以秦地養秦兵”理念,在陝西全境大力推行屯田之政,以及招兵買馬等種種政策,希望朝廷能不加乾涉,使其可以便宜行事。/P
對此,崇禎皇帝又一次沉默了,孫傳庭的要求並不十分過分,此前他就曾允準張誠在宣府鎮便宜行事,才操練出強悍的勇毅軍。/P
不過,張誠畢竟是一介武夫,而孫傳庭卻是文臣,崇禎皇帝一方麵希望他能練出一支勁旅,另一方麵又擔心過度放權,會使其勢力膨脹,成尾大不掉之勢。/P
這時他猛然想起陳新甲的話“若不想張誠難以掌控,就應扶持遼東吳三桂,甚或左良玉之流,使其相互製衡,不敢逾製。”/P
終於,崇禎皇帝下定了決心,道:“朕準你在陝西便宜行事,望卿能儘快練成勁旅,剿滅流賊,方不負朕之厚望。”/P
當日,崇禎皇帝更是在後殿設宴款待,為這些年孫傳庭的委屈壓驚,又問起他到地方後的施政措施,孫傳庭一一作答,所言所語,頗合崇禎皇帝心意,對孫傳庭的許多建議也是一一采納,這讓孫傳庭內心激動不已。/P
兵部也儘複傳孫傳庭的一切官職,任他為兵部左侍郎,充陝西三邊總督之職。/P
第二日,崇禎帝更下旨賞賜孫傳庭精金、白銀、袍服、布匹,還有賞功銀牌一千餘個,急令各部督辦陝西地方所需糧餉,又再次平台賜宴,為他餞行。/P
…………/P
至此,孫傳庭起複一事方成定局,京師也是人儘皆知孫傳庭簡在帝心,不惟在京各官紛紛邀請,更有許多人登門投靠,想要充當其行轅的幕僚。/P
這與往日那般清冷的現象,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在這一刻體現得淋漓儘致。/P
不過,孫傳庭卻大門緊閉,謝絕一切邀請和拜訪,更以朝廷催促甚急為由,連夜帶著兩個家中仆人和幾名幕僚就離開了京城。/P
此時原三邊總督汪喬年已經敗亡,闖賊的一支偏師嘗試攻打潼關,好在有陝西巡撫馮師孔收集敗兵,死守關隘,流賊不得破,陝西的危急局勢稍緩,不過還是急需他前去主持大局。/P
雖然在心中十分掛念陝西、河南局勢,不敢在京師多做停留,但是他出城後並未急著往陝西,而是帶著一個家仆,催馬急行直奔遼東方向去了。/P
去年發生在錦州的那一場遼東之戰中,洪承疇也算是耗費了許多心血,雖然最後的勝利依賴張誠宣府軍甚多,但洪承疇在其中的統籌調度之功,仍是不可磨滅。/P
所以,作為大明朝廷遼東代理人的洪承疇,也於崇禎十五年三月得封南安伯,並繼續留任薊遼督師一職,其實他也是一個雄心勃勃之人,他素以平定遼東之患為念,想憑此不世之功,留名史冊。/P
可惜錦州之戰既讓他認清了現實,也更進一步激發了他的勃勃雄心,他認為張誠能做到的事情,他洪承疇也一定可以,所以他在遼東軍事上便開始了一番暗中謀劃,隻是他的城府極深,從外表上暫時還看不出絲毫的端倪而已。/P
縱馬疾奔之下,孫傳庭已是十分勞累疲憊,可當他看到自己恩師麵目更為清獾,身體消瘦,似乎一陣風就能將其吹倒,不時還咳得痛心徹肺,即使如孫傳庭這般心腸堅毅的漢子,也不由的心下一陣難過,眼中也噙滿了淚花。/P
孫傳庭一直以為,自己此次得以複起,恩師必然從中出力甚大,然自己卻無以為報,他的心中也是彆有一番滋味。/P
洪承疇在以前還是他的頂頭上司,且又是他的座師,然而以孫傳庭那自高又自傲的心性,其實原本並不怎麼將洪承疇放在眼裡。/P
然而在經曆過這幾年的挫折之後,此時再一次站在座師洪承疇的麵前,孫傳庭內心之中滿是感激之情。/P
此刻,見弟子持禮甚恭,又如此深沉內斂。/P
洪承疇微笑著點了點頭,心中頗感滿意,他十分和氣地讓孫傳庭坐下後,才說道:“白穀啊,觀聖上之意,對陝地之局勢頗寄厚望,你赴任後更需小心謹慎,切不可負了皇恩啊!”/P
孫傳庭麵上神情恭敬地回道:“學生明白。”/P
洪承疇接著又道:“你曾言‘以秦兵衛秦地,以秦地養秦兵’”/P
孫傳庭聽到這句話,猛地抬起頭來,麵色堅毅地說道:“朝廷糧餉,難以為繼,唯有在當地設堡屯田,方可募兵養兵,此法正是效仿‘以遼人守遼土’之製。“/P
洪承疇一副若有所思:“白穀啊,你可知這其中的難處有多大嗎?”/P
當他看孫傳庭眼神堅毅地默默點頭,不由在心中一聲歎息,道:“當年督師孫愷陽提出‘以遼人守遼土’之策,乃不得已而為之,然時至今日其效又如何呢?”/P
他看著孫傳庭的眼中滿是擔憂之色,道:“此事成了,你孫白穀也未必能留下好名,而如此事不成,則罵名必然強加於汝身,這些你可知曉?”/P
“嗬嗬。大不了身敗名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