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占據一府一縣,管理著近百萬人口。
軍政諸事繁雜,必須要建立相應製度,管理我們的地盤。”
蘇河先開口,定下這次會議的基調。
那就是先搭建出一個草台班子,形成基本的製度,這個製度也是今後國家製度的雛形。
同時這次會議,也是給追隨他的人升官。
蘇河之所以召開這次會議,就是現有的製度明顯遇到問題。
那天蘇河與王仲策討論政策的得失。
他就讓一部分寶雞縣官員調任到漢中府任職。
準備逐漸完成官員異地任職,通過通過設置任期和調任,防止某些人徹底把控當地權力。
王仲策是漢中知府,他發現有些事需要他協調兩地。
他是漢中知府卻沒有權利管理。
他就建議蘇河完善統領府的製度。
蘇熊作戰回來,俘虜一些大明官軍。
他們之中傳言,陝西起義軍領袖王嘉胤已經稱王。
蘇熊得到這個消息,認為他們的實力比王嘉胤強。
他勸進蘇河,讓蘇河也稱王,爭搶大義名分,不能矮其他起義軍一頭。
李鳳鳴等人看到蘇熊勸進,以為是蘇河的授意,他們也跟著勸進。
蘇河直接拒絕,提出他們根基不牢,暫時不能稱王。
第(2/3)頁
第(3/3)頁
等打下川渝地區,根基穩固之後,再議稱王之事。
蘇河沒有稱王,但已經在行使王侯的權力。
他也發現自己管理軍政,有些事卻搞得一團亂麻,確實要重新建立一套基本製度。
……
淩雲殿文武官員在討論著哪種製度。
主要是蘇河提出建議,其他人補充修改。
開始他們還很拘謹,有些放不開。
爭論一開始,為了搶奪自己部門的利益,都開始吵起來。
經過討論,總結明朝和前朝各種製度的優劣,確立統領府初步的製度。
統領府嚴格遵循軍政分離,成立各種機構,分為文、武、司法三部分。
組建戶部、吏部、刑部、工部、教育部、衛生部。
戶部管民政財政,吏部管官員升遷。
刑部負責抓捕犯人,在各個地方成立巡檢司。
工部管理工廠、道路、水利等。
教育部管理教育和科考。
衛生部管理郎中,主管治病防疫。
這就是大明六部,摘出去兵部,新加入衛生部。
這種製度,現在的官吏最熟悉。
這些人還考慮要不要成立內閣。
蘇河直接製止,他們這個小規模的草台班子,成立什麼內閣,沒有必要。
相權必定會分一部分君權,無論怎麼限製,都會朝這個方向發展。
大明內閣首輔,已經掌握實質性的宰相權力。
蘇河現在要掌握絕對的權利,帶領隊伍走下去。
這時候還不能分權,形成形成文官領袖更麻煩。
蘇河的想法是建國後,根據情況設立內閣或宰相。
軍方成立都督府、參謀部和軍法部。
司法方麵。
成立主管審案的大理寺,它和刑部一樣,在地方成立分部,審案官員為提刑官。
成立都察院,都察院禦史專門調查官員。
禦史不掌握風聞奏事的權利,調查官員必須要有實證。
還成立科學院,這個一般人搞不懂的機構。
這裡的人沒有實權,但享受部級官員待遇。
第(3/3)頁